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1:00pm 20/06/2024

刘茜婉

韦国耀

流产关怀

终止怀孕

刘茜婉

韦国耀

流产关怀

终止怀孕

【焦点/流产关怀(1)】流产之后,走过悲伤的旅程!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黄冰冰、陈世伟

在过去,孕育生命一直被视为女性的职责,无论是“传宗接代”或“结婚生子”等关键词,都围绕在女孩成长为女人的历程,以至于流产更容易被视为女性“失责”的体现──“都是你身体太虚弱”“吃太多生冷食物”“是不是不够小心”等旁人的指责,都足以让一名经历流产的女性,陷入情绪低落。或许她们会开始害怕厕所的马桶、不愿意再怀孕、责怪起自己的身体。每个病症都有其对应的治疗方式,对于女性流产后,身心灵该如何“顾”才算有“顾”到?

孕初期变化是个說時遲那時快。我享受了窃喜的六七天,再下一个周二就发現出血。一開始我還抱持着处变不惊的心情——“怀孕初期出血是很正常的嘛”——但是出血的速度与顏色都相當惊人,比一般生理期還要鮮紅、大量的血,嘩啦啦地染濕棉片。

ADVERTISEMENT

半天后還是血流不止,我去看婦產科医生。內診后再次驗孕,干干凈凈的一條線。身体从內到外都爽快放手了這顆受精卵,流產确認。

——節錄自台灣作家許菁芳的散文集《疫之生》

流产在过去被视为羞耻和禁忌,好比在公共场合或社交媒体,大众偏好分享怀孕产子的喜悦,但关于流产,围绕我们成长过程的谈话,无非就是 “未满3个月不能公布”。若从数据来看,在怀孕早期,流产比你想像的更常见。

究竟流产(miscarriage)该如何定义?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流产的定义为“怀孕未满22周的”,怀孕未满12周是“早期流产”、12周以后未满22周为“晚期流产”。惟流产妊娠周数,各国的定义又有所不同。

妇产及生育科医生解释,在已知孕妇中,流产的几率大概是10%至15%。若以数字来看,大概已知10个孕妇中,就有一个孕妇会面对流产的状况。女性发生早期流产不罕见,“至于晚期流产,我想准父母的说法会是,500个人只会有一个经历。”

理解流产成因

“这是一段孤独的经历。大多数的人因为担心自己的问题会带来疏离感或招来非议,而避谈流产。好像你有缺陷或做了什么事情导致流产,所以只能独自挣扎。”2015年,在脸书上公布妻子怀上女儿消息的同时,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个人贴文,如是写道。

“通常病人来咨询的时候,情绪低落、伤心、困惑、自责,内疚感、还有自我怀疑,更严重的就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临床心理师分享,女性在面对失去腹中胎儿时,最先开始会出现悲伤(sadness)和悲恸(grief)的感觉。

“大家都会感到悲伤,但悲痛是一种情绪上的痛,像是永远失去什么的痛,更深切也更强烈。”她说明,若女性流产后的情绪没有处理好,而严重的话,可能会患上创伤后遗症、忧郁或焦虑症。

对此,韦国耀表示部分流产病人会将责任归咎自己身上,“会不会是我吃错东西”“或者我动作太大” “我是不是太压力”。惟他表示流产原因很多,在早期流产期间,胚胎染色体异常,即受精卵不健康,在经历着床、分裂时遇到瓶颈,无法顺利茁壮,被人体机制排出体外,就像大自然的法则一般: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他会以种子为比喻向病人解释,“不健康的种子不会成长,就事实层面而言,三分之二流产因素,都是因为胚胎基因缺陷。”若问题出自胚胎上,他坦言女性毋须为下一个怀孕期过度担心。

此外,韦国耀指出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因为男性荷尔蒙过高,所以怀孕后流产率偏高。事缘,当胚胎没有足够黄体素(Progesterone,又称黄体酮)保护,容易被母体的免疫系统当成外来物排斥,影响着床成功率。

“若孕妇本身患有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疾患、凝血功能异常、自体免疫疾病等,都会增加失去胎儿的风险。”此外,孕妇也得避免在孕间吃生食,避免细菌感染。

韦国耀表示部分流产病人会将责任归咎自己身上,但流产原因很多,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即受精卵不健康。

陪伴倾听内在的悲伤

面对正在经历流产的人,刘茜婉表示家人亲友能提供的帮助最大。她表示,陪伴在患者的身侧是最佳的解方,避免给出批判式的评论。而许多人不了解当下该如何给予安慰,会以一连串的提问取代慰问,“是不是没注意到才会这样?”“是太晚找医生耽误了吗?”、“是不是吃错东西?”

这些问句看似日常,其实都暗藏着对女性的检讨,仿佛告诉她们其实流产是可以预防。从中,罪恶感加剧,心里更加认定流产是自己造成、没资格伤心等负面情绪袭来。

她说:“这些女性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被批判。”因此,周遭的人制造舒适的谈话空间至关重要,让流产后的女性,能肆无忌惮地说出内在的悲伤,“当然如果她们的情绪失控了,还是鼓励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

刘茜婉指出,患有心理疾病的孕妇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避免流产时情绪无法应对。

参与团体互相支持

但有些痛楚本身,很难与未曾经历的人们诉说,因此国际间有许多互助团体(Support Group),集合许多身临其境的人,一同适应悲伤。

英国的流产协会(Miscarriage Association)成立于1982年,由一群经历过流产伤痛的人组成。大众能透过此网站搜寻流产相关的资讯,以及拨打热线或者通过线上的即时聊天系统,寻求帮助。人们也会在上头用诗歌、影片或者写下故事的方式,记录她们的流产故事,让他人找到共鸣。

对此,韦国耀和刘茜婉同时表示,互助团体在女性走出流产伤痛上,能提供大且有效的帮助。只不过,本地流产相关的互助团体不多,在为数不多的团体中有“马来西亚儿童丧亲支持组织”(Child Bereavement Support Malaysia,简称CBSM)。

每年的10月15日是全球的“国际失胎日”(Pregnancy and Infant Loss Remembrance Day),纪念那些因流产、死胎、婴儿猝死、或其他疾病等,那些1岁以下失去生命的孩子。

该组织联合创办人Shubashini Kanagaratnam和Shamila Bashir经历丧子之痛,意识到马来西亚需要一个互助团体,于是在2019年的10月15日,成立了CBSM。他们不仅在悲伤中团结在一起,还希望帮助彼此以最积极的方式,走过悲伤的旅程。

“无论您的失去是最近的还是已经过去很久,我们都在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和一双倾听的耳朵,支持您走过悲伤的旅程。”网站上的说明,这么写着。

相关报道:

【焦点/流产关怀(2)】找出原因调好身子,降低流产风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