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1:00pm 20/06/2024

刘茜婉

韦国耀

流产关怀

终止怀孕

刘茜婉

韦国耀

流产关怀

终止怀孕

【焦點/流產關懷(1)】流產之後,走過悲傷的旅程!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黄冰冰、陈世伟

在過去,孕育生命一直被視為女性的職責,無論是“傳宗接代”或“結婚生子”等關鍵詞,都圍繞在女孩成長為女人的歷程,以至於流產更容易被視為女性“失責”的體現──“都是你身體太虛弱”“吃太多生冷食物”“是不是不夠小心”等旁人的指責,都足以讓一名經歷流產的女性,陷入情緒低落。或許她們會開始害怕廁所的馬桶、不願意再懷孕、責怪起自己的身體。每個病症都有其對應的治療方式,對於女性流產後,身心靈該如何“顧”才算有“顧”到?

孕初期變化是個說時遲那時快。我享受了竊喜的六七天,再下一個週二就發現出血。一開始我還抱持著處變不驚的心情——“懷孕初期出血是很正常的嘛”——但是出血的速度與顏色都相當驚人,比一般生理期還要鮮紅、大量的血,嘩啦啦地染濕棉片。

ADVERTISEMENT

半天后還是血流不止,我去看婦產科醫生。內診後再次驗孕,乾乾凈凈的一條線。身體從內到外都爽快放手了這顆受精卵,流產確認。

——節錄自臺灣作家許菁芳的散文集《疫之生》

流產在過去被視為羞恥和禁忌,好比在公共場合或社交媒體,大眾偏好分享懷孕產子的喜悅,但關於流產,圍繞我們成長過程的談話,無非就是 “未滿3個月不能公佈”。若從數據來看,在懷孕早期,流產比你想像的更常見。

究竟流產(miscarriage)該如何定義?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流產的定義為“懷孕未滿22周的終止懷孕”,懷孕未滿12周是“早期流產”、12周以後未滿22周為“晚期流產”。惟流產妊娠週數,各國的定義又有所不同。

婦產及生育科醫生韋國耀解釋,在已知孕婦中,流產的幾率大概是10%至15%。若以數字來看,大概已知10個孕婦中,就有一個孕婦會面對流產的狀況。女性發生早期流產不罕見,“至於晚期流產,我想準父母的說法會是,500個人只會有一個經歷。”

理解流產成因

“這是一段孤獨的經歷。大多數的人因為擔心自己的問題會帶來疏離感或招來非議,而避談流產。好像你有缺陷或做了什麼事情導致流產,所以只能獨自掙扎。”2015年,在臉書上公佈妻子懷上女兒消息的同時,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個人貼文,如是寫道。

“通常病人來諮詢的時候,情緒低落、傷心、困惑、自責,內疚感、還有自我懷疑,更嚴重的就會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臨床心理師劉茜婉分享,女性在面對失去腹中胎兒時,最先開始會出現悲傷(sadness)和悲慟(grief)的感覺。

“大家都會感到悲傷,但悲痛是一種情緒上的痛,像是永遠失去什麼的痛,更深切也更強烈。”她說明,若女性流產後的情緒沒有處理好,而嚴重的話,可能會患上創傷後遺症、憂鬱或焦慮症。

對此,韋國耀表示部分流產病人會將責任歸咎自己身上,“會不會是我吃錯東西”“或者我動作太大” “我是不是太壓力”。惟他表示流產原因很多,在早期流產期間,胚胎染色體異常,即受精卵不健康,在經歷著床、分裂時遇到瓶頸,無法順利茁壯,被人體機制排出體外,就像大自然的法則一般: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他會以種子為比喻向病人解釋,“不健康的種子不會成長,就事實層面而言,三分之二流產因素,都是因為胚胎基因缺陷。”若問題出自胚胎上,他坦言女性毋須為下一個懷孕期過度擔心。

此外,韋國耀指出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因為男性荷爾蒙過高,所以懷孕後流產率偏高。事緣,當胚胎沒有足夠黃體素(Progesterone,又稱黃體酮)保護,容易被母體的免疫系統當成外來物排斥,影響著床成功率。

“若孕婦本身患有肥胖、糖尿病、甲狀腺疾患、凝血功能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等,都會增加失去胎兒的風險。”此外,孕婦也得避免在孕間吃生食,避免細菌感染。

韋國耀表示部分流產病人會將責任歸咎自己身上,但流產原因很多,包括胚胎染色體異常,即受精卵不健康。

陪伴傾聽內在的悲傷

面對正在經歷流產的人,劉茜婉表示家人親友能提供的幫助最大。她表示,陪伴在患者的身側是最佳的解方,避免給出批判式的評論。而許多人不瞭解當下該如何給予安慰,會以一連串的提問取代慰問,“是不是沒注意到才會這樣?”“是太晚找醫生耽誤了嗎?”、“是不是吃錯東西?”

這些問句看似日常,其實都暗藏著對女性的檢討,彷彿告訴她們其實流產是可以預防。從中,罪惡感加劇,心裡更加認定流產是自己造成、沒資格傷心等負面情緒襲來。

她說:“這些女性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被批判。”因此,周遭的人制造舒適的談話空間至關重要,讓流產後的女性,能肆無忌憚地說出內在的悲傷,“當然如果她們的情緒失控了,還是鼓勵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

劉茜婉指出,患有心理疾病的孕婦必須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情緒,避免流產時情緒無法應對。

參與團體互相支持

但有些痛楚本身,很難與未曾經歷的人們訴說,因此國際間有許多互助團體(Support Group),集合許多身臨其境的人,一同適應悲傷。

英國的流產協會(Miscarriage Association)成立於1982年,由一群經歷過流產傷痛的人組成。大眾能透過此網站搜尋流產相關的資訊,以及撥打熱線或者通過線上的即時聊天系統,尋求幫助。人們也會在上頭用詩歌、影片或者寫下故事的方式,記錄她們的流產故事,讓他人找到共鳴。

對此,韋國耀和劉茜婉同時表示,互助團體在女性走出流產傷痛上,能提供大且有效的幫助。只不過,本地流產相關的互助團體不多,在為數不多的團體中有“馬來西亞兒童喪親支持組織”(Child Bereavement Support Malaysia,簡稱CBSM)。

每年的10月15日是全球的“國際失胎日”(Pregnancy and Infant Loss Remembrance Day),紀念那些因流產、死胎、嬰兒猝死、或其他疾病等,那些1歲以下失去生命的孩子。

該組織聯合創辦人Shubashini Kanagaratnam和Shamila Bashir經歷喪子之痛,意識到馬來西亞需要一個互助團體,於是在2019年的10月15日,成立了CBSM。他們不僅在悲傷中團結在一起,還希望幫助彼此以最積極的方式,走過悲傷的旅程。

“無論您的失去是最近的還是已經過去很久,我們都在這裡為您提供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和一雙傾聽的耳朵,支持您走過悲傷的旅程。”網站上的說明,這麼寫著。

相關報道:

【焦點/流產關懷(2)】找出原因調好身子,降低流產風險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