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才知道到好奇心櫃(Cabinet of Curiosities)這詞。以前人們收集一櫃或一房間的珍奇物:石頭、骨頭、羽毛、標本、獨角鯨、銅錢、鯊魚齒、渡渡鳥、不再跳動的心臟、遠渡而來的植物標本以及任何讓他們感到好奇的大小物。好奇心櫃似乎是當時人們的小型私人博物館。他們一點一點地把好奇之物排列在家中某個角落,某個櫃或數個櫃或乾脆某間房,每次打開都可以從中想像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如果有個好奇心櫃,我會收集什麼呢?小時收集的落地生根的葉子、郵票、紅包紙、戲票都已不在。如果不是實物,馬的名字可以嗎?講述周穆王去西邊找西王母玩的書(《穆天子傳》)中提到八匹馬的名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我對馬的名字有幾分好奇。唐太宗的六駿是青騅、什伐赤、特勒驃、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也有顏色,很詩意也很神氣,他們值得收集在櫃中一個小小的格子裡。
ADVERTISEMENT
如今好奇櫃的形式可能已簡化成手機裡那些一直沒按X的視窗。查看像撲克牌的視窗便能知道“最近對什麼感到好奇”,我最近沒按X的視窗是這些:婁睿墓壁畫、特洛伊人、邊佑錫、爽鳩氏、隴西李氏、虢礫緙嘞、為有源頭活水來、質孫服、TOTO一千兩百萬大獎等等。其中TOTO佔三個視窗。
如果某日中萬字或多多,便可以有個現實的空間擺放(或許只有)自己覺得有趣的珍奇之物。雖然也許更想先到世界各地走走。也許最後還是哪裡也沒有去,仍在黏膩的赤道流汗過日子,什麼也沒變。不同的只是在某處默默地開一間樓下買椰漿飯(附馬來香料炸雞)的書店(或圖書館)。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人工智能不断地迭代创新,从前些年的ChatGPT到年初诞生的DeepSeek,每当某个科技软体被推出时,仿佛都会波及到文学的领域,总有一群人会出来呜呼哀哉哭诉道:创作者们快完蛋啦!经过多遍狼来了的故事一再重复上演,发现其实会站出来摇旗呐喊的,通常都是文字品质本就不怎么样又缺乏审美的人,觉得把文字流畅地叙述就是一种优秀的才能,把这项能力无限夸大,仿佛文字工作者从此刻起就会通通失业。
剩下绝大多数稍微有点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信的创作者,基本不会去理睬AI替代写作的问题,毕竟只要真的尝试使用过,就会发现AI生成的内容顶多就是60分左右中规中矩,无优点也无缺点的水平。从文学的审美眼光来说,中规中矩的作品本身就是最大的缺点。看过那么多的好作品,谁又会愿意在60分水准的作品上看多一眼呢。
更多的讨论其实环绕在,是否有人会借用AI生成的作品投稿牟利的话题。但说实在这其实无需担心,AI写作最大的缺陷是内容基本正确且流畅,但阅读起来非常空洞和离地,毫无“人性化”的真情实感,这在文学阅读中可是非常致命的缺陷。写作的每个文字都拥有自己的生命,背后蕴含一个作家的所思所想,阅读量,个人的经历、经验和感悟。读者能清楚地知道说故事的人是谁,以及他们真实活着的人生故事。更别说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构思和风格,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企及的领域。我相信文学需要门槛,也需要编辑和评审的层层把关,这类AI生成的产物200%会在第一轮直接被淘汰出去。
好的作品各有各的不同,但烂作品都是相似的枯燥乏味。如果在一群烂作品中塞入几篇AI生成的作品说真的还真难看出来。我想受到人工智能写作波及最大的重灾区活动群体,除了XX会馆妇女会举办的宣传正能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赞叹华人文化美德的征文比赛,就是中学的文学奖了吧。前者的问题是此类作品往往都有非常多优秀的模版,AI能够不断地自我复制和抄袭,不仅能节省投稿者上网搜索范文的过程,还能按照需求客制化一个贫困童年,将所有最悲惨的故事套用在自己身上,最后回首仍是一个懂得感恩戴德的少年。
后者往往是稿件众多却连60分及格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时只要出现一篇语句通顺,内容逻辑简单易懂,又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时,就会被作文本就改不完,却还要被强迫劳动担任中学文学奖评审,其实没什么文学鉴赏和写作经验的作文老师相中。在一群差不多糟糕的作品当中,内容通顺的60分作品就足以滥竽充数了。
我相信所有创作者都有自身能力不会被AI淘汰的自信,人工智能对于创作者的危机在于消灭了所有创作行业的门槛,让许多人产生出“我也可以”的幻想。就像最近不知怎么忽然就兴起将照片转换成宫崎骏画风的潮流,人人都可以是绘图师,绘图师的专业也随之被践踏得一文不值。当所有人都觉得转换出来的60分图片就已经够用,更由此沾沾自喜时,就不会再有人去钻研如何进步,如何创作100分的作品了。
于是60分也就成为新的行业标准。(或许再过几年40分和30分的标准就出现了)
要让一个时代群体的审美品味集体上升是很困难的,这可能需要好几十年的培养,但要让整个时代的品味下降却轻而易举。我非常坚定地认为审美品味绝对不只是够用就行,任何创作领域都必须有人来把关门槛,而且标准绝对不能迎合市场的低俗品味去妥协而不断降低。当每个人都能接受冷冻预制菜、微波食品和快餐,觉得吃个60分水准的粗饱就满足时,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和厨师职业就会逐渐消亡。当每个人只能接收到TikTok抖音吵闹低俗的粗糙音乐时,高雅和精心制作的音乐就成了笑话,谁又会真的能耐住性子去好好听一张专辑呢?
有些标准是不能降低的,否则只会一降再降,沦为众声喧哗,满地垃圾的地方。
相关文章: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风格辨识度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遇事不决,魔幻现实书写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关于写作,我说的其实是……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