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12:30am 22/06/2024

戴小华

王蒙

戴小华

王蒙

戴小华 / 王蒙与马来西亚

作者:戴小华

【文明互鉴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担任中国文化部部长,荣获中国文坛最高荣誉的“茅盾文学奖”,并在2019年中国庆祝70周年国庆前夕,荣获国家主席亲自颁发的“人民艺术家”荣誉勋章。在他长达七十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享誉全球。

ADVERTISEMENT

而马来西亚,作为最早和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王蒙与马来西亚的缘分始于1993年。至今他共来马4次,主讲了8场讲座,并受邀担任《马华文学大系》推介仪式的主礼嘉宾。他的足迹遍及西马的吉隆玻,槟城,麻六甲,新山及东马沙捞越的诗巫,古晋等城市,深受当地读者喜爱与尊重。此外,他还两次受邀线上上与马来西亚的文学爱好者交流。

本文作者戴小华与王蒙的合照。
本文作者戴小华与王蒙的合照。

王蒙先生不仅与马来西亚有著深厚的情谊,并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及中马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王蒙先生参与马来西亚活动的概述:

(一)1993年3月29日至4月4日,王蒙受星洲日报之邀为花踪文学“悠悠寸草心”系列讲座主讲。

王蒙伉俪当天早上10点30分抵达吉隆玻梳邦国际机场,受到《星洲日报》时任总编辑刘鉴铨、时任市场开发及公关经理叶茂和,时任文教组主任萧依钊、时任中国驻马大使馆一等秘书李家禄以及时任《华校生》主编张千玉等的热烈欢迎。

接著一行人,前往《星洲日报》总社与该报同事进行交流。王蒙不仅是杰出的作家,也是幽默大师,即便他被记者问到严肃及尖锐的课题,仍能以他的智慧和幽默化解。

午餐后,他提出要去拜访阔别已久的父辈傅吾康教授。傅教授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曾经和王蒙的父亲设立中德学会,并出版过《中德学志》。傅教授曾经编过多本具有历史性的书籍,包括主编《印尼华文铭刻汇编》及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他在1963年还协助马来亚大学开办中文系,并担任过该校中文系教授。

据王蒙指出,王蒙的父亲王锦第曾参与他设立的在“中德学会”一些学术活动,他今年已80高寿。小时候,年轻的傅叔叔曾将他扛在肩膀上把玩,至今他俩已有三十多年没有见面。傅的女儿在北京时,听说王蒙受到新加坡文化部艺术委员会邀请,便告诉了爸爸,因而傅教授便推动了《星洲日报》邀请王蒙来马。

据当时《星洲日报》的新闻报导,他们在傅教授住所,兴致勃勃的闲话家常,从近况,生活点滴到回忆往事,逗留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才互相依依不舍道别。临走时,傅教授表示将会出席聆听王蒙在吉隆玻的讲座。

第一场讲座:《当你拿起笔~作家与社会》

主办:星洲日报

时间:3月30日晚上7点30分

地点:马华公会大厦礼堂

第二场讲座:《悠悠寸草心~王蒙的创作道路》

主办: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及槟州华人大会堂文教组

时间:3月31日晚上7点30分

地点:槟州华人大会堂

第三场讲座:《文学的诱惑》

主办:星洲日报及宽柔校友会

时间:4月1日晚上7点30分

地点:宽柔中学图书馆冷气讲堂

时任星洲日报社长张晓卿在主持开幕仪式上,感谢王蒙能够接受星洲日报邀请,出席这项具有特殊意义的讲座会。他形容王蒙是一名阅历丰富、才气横溢、勇气过人和坚持理想的作家,我们应该从他身上,获得最大的启示、教育和鼓舞。

王蒙以他简练的语言,说出了文学和社会的关系。他说,自古以来,文人就有这样的心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学家应该承认文学对社会的直接作用是有限的,伟大的作品能为国家增添光彩,但是不能企图通过文学直接改变社会。

他也说,文艺创作的总体表现,不仅是一个民族精神活力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最富于创造力、想像力、探索精神、才华智慧和内在激情的文化载体。“如果文艺气氛沉闷,单调,和浅薄,将代表著民族生机的扼杀和精神的贫困。所以,作家的自我鞭策和努力,坦荡和开放的胸怀,在自己美好的土地上和多元的社会中,摄取丰富的养分,也是极为重要的。”

王蒙首次来马的三场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让大家获益匪浅,也对马来西亚作家深具启发性。4月3日晚,马来西亚国家文学奖得奖人也是马中友好协会主席乌斯曼阿旺特别设宴款待王蒙。原来乌斯曼阿旺在1988随马来西亚语文出版局访问团到北京访问时,认识当时身为文化部长的王蒙,并送给他一件大马峇迪衬衫。当时他就邀请王蒙来马访问。

晚宴上,王蒙提及乌斯曼阿旺5年前送给他的那件峇迪衬衫,在夏天穿起来特别舒服,虽然因岁月而褪色了,但他还是爱不释手。

乌斯曼阿旺这次又送了一件比5年前更漂亮的峇迪衬衫给王蒙,并打趣说:“这件绝不会褪色。”

王蒙接过立即穿上,表示他对这份友情的重视与珍惜。

当年刊登王蒙来马新闻的报章。
当年刊登王蒙来马新闻的报章。
当年刊登王蒙来马新闻的报章。

(二)1997年8月9日及18日,王蒙受邀担任由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及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主办“扎根本土,面向世界”马华文学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演讲嘉宾以及星洲日报主办的3场《花踪》文学讲座

主题演讲:“扎根本土,面向世界”

主办: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及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

时间:8月9日及10日早上9点至下午5点

地点:吉隆玻联邦大酒店宴会厅

这项马华文学国际研讨会是由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主席陈广才副部长(时任能源,电讯及邮政部副部长)和时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云里风担任联合主席。研讨会共邀请了来自马、中、新、日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23位学者作家出席担任主讲人,并特别邀请王蒙担任主题演讲嘉宾。

他在讲词指出,为共同传播及弘扬中华文化,华文文学创作是不需分类的。他说,有华人作家以不同的语文创作,传递中华文化是值得高兴的,因为在传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是无需去计较以何种语文创作。“当然,华文文学本就是源自中华文化,使用华文写作是最自然不过的。”

他强调,华文写作本身就是具有世界性的,只要汉语继续存在,华文写作就会一直下去。同时,他对大马华人如此热爱中华文化及其华文文学感到高兴,希望此种热诚延续下去。

筹委会主席及时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也发出同样心声:“马华作家在国内外崭露头角,频频得奖;遗憾的是,我国政府始终未给予马华文学应有的地位和肯定,将之纳入国家文学主流。然而,马华作家就是靠著这种热忱和坚持,在有限的报章与杂志园地上努力耕耘,马华文学也才渐有所成。”

研讨会后,又举行了一场以“马华文学史:反思与展望”为主题的座谈会。活动结束后,当地《中国报》在1997年8月15日的专题报导中说:“各地学者都对研讨会盛赞不绝,从组织策划、安排、节目编排、人数反应都让学者称赞,这也可以成为马华文学的一份骄傲吧!”

(二~1)第一场讲座:《文学、生活与人生》

主办:星洲日报

协办:诗巫中华总商会教育组、沙捞越华族文化协会文学组、沙捞越诗巫留台同学会、诗巫南大校友会联合会

时间:1997年8月13日晚上7点

地点:诗巫中华总商会道赏堂

第二场讲座:《文学、生活与人生》

主办:星洲日报

协办:古晋南大校友会及沙捞越星洲诗社

时间:8月15日晚上7点

地点:古晋河滨大酒店沙捞越厅

第三场讲座:《文学、生活与人生》

主办:星洲日报,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及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

时间:8月17日晚上7点30分

地点:吉隆玻星洲日报礼堂

王蒙在这三场讲座中说明,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文学,就更了解人生、社会、历史、了解自己和别人。尽管文学是一面镜子,但具体研究起来,又有分歧的一面。因为文学毕竟是平面的镜子,而且还带著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倾向。谁能衡量这面镜子?生活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没有人能给一一划分清楚。

他又指出,文学也可以说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镜子、又是生活的花朵、文化的结晶、启蒙的武器、甚至是健康的疗效钥匙,又可以是一种梦想,对现实生活的“补足”。

一群对文学抱著热爱,追寻《花踪》的文学爱好者,皆不约而同的赶赴《文学、生活与人生》不同场次的文学邀约,感受了王蒙带给大家的文学激荡与盛情。

(三)2004年5月23日,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主办《马华文学大系》推介礼及王蒙讲座会。

《马华文学大系》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费时8年,编辑完成包括: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二册、散文二册、诗歌二册、戏剧、评论、史料6大类文体,收录自1965年至1996年32年间的马华文学作品,总字数超过5百万字。这十部系列丛书,让人们从前人创作的思潮、内容、形式、观点的变化,了解到前人当年所走过的时代发展、地域民族、社会文化、心灵演化的窗口;反映出不断变化的马华文学的文学观和美学观。这些作品,为马来西亚华社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

该会特别邀请享誉国际文坛的作家王蒙与时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暨该套文学大系的执行总编辑戴小华,总编辑云里风及主编何乃健、李锦宗、碧澄、李忆君、马仑、柯金德、陈奇杰、谢川成共同推介。推介礼在马华大厦视听室举行,吸引了6百多位出席者。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将《马华文学大系》分别赠送给马来西亚各大学及中学的图书馆,各华文报资料室,华社资料研究中心,董总,教总以及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珍藏。

推介礼过后就是王蒙的专题讲座《生活中的文学》。

他说,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受什么样的观念影响,都有热腾腾的生活,都有衣食住行,都有善恶美丑,都有对美好人生的期待。因而,他强调,生活才是创作的常青树,是不断迭代变更的写作理念中的不变量,是作品走向经典的宽阔大道。生活绝不是观念的图解,也不是观念的衍生品。生活就是人民,是活生生的人。他表示,他爱生活胜过爱自己。

(四)2016年11月19日马来西亚隆雪中华总商会主办“一带一路华文文学新出路”讲座会,特别邀请王蒙以《永远的文学》为题,畅谈了他对文学深切,热烈的感受。

王蒙先生从“文学的来源”,“文学对人生的领悟和意义”,“文学挽救生命,创造年轻的心态”,“青春的力量”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学的永恒性。他并与听众交流了自己与文学的缘分和感概。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创造力和生命力让他非常感动。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不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并不容易,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非常难得,这是马华作家用最纯洁的理想主义热情来传承中华文化并坚持用华文创作文学作品的结果。

讲座会上,王蒙引经据典,通过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鲜明生动地阐述了中文的魅力。他说,文学的作用在于传达意识,通过语言激发想像力,让思维达到最高境界。尽管是在多媒体时代,文学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隔天晚上,时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黄惠康大使特别在官邸设家宴招待王蒙伉俪。我很荣幸忝陪末座。

(五)2022年2月19日~2月27日“汉语桥”中马友好交流华文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正音特色冬令营,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文教发展委员会联合承办,邀请王蒙在开营仪式上视频致辞。

这项活动获得了广大马来西亚国际中文学习者的热烈回应,160位马来西亚营员通过云端参加了此次“汉语桥”冬令营活动。

开营仪式上,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和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文教发展委员会主席戴小华分别致辞,他们表示,此次冬令营旨在加强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人文交流,为中马青少年搭建共用、共赏、共话的桥樑。

此次冬令营非常荣幸邀请了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视频致词。王蒙先生在致词中表示,语言是我们的心声,语言是交流的桥樑,相信通过“汉语桥”中文正音课程,中外人民会有更好的交流,更好的理解。王蒙先生还深情并茂地朗诵了他的小说《青春万岁》序诗片段,引领大家走进不一样的青春岁月。特别惊喜的是,马来西亚的青少年营员们,接力朗诵《青春万岁》序诗,以特别的方式致敬王蒙先生。

另外再补一些小插曲:

如果论及王蒙与马来西亚个人交往最多的,就是与他有同乡之谊,曾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以及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的戴小华。由于马来西亚的华裔绝大多数祖籍是福建、广东和海南。戴小华祖籍却是河北沧州,因此,在海外与王蒙见面能以家乡话聊天,故倍觉亲切。而且,他们曾共同受邀出席1995年9月下旬,由中国小说学会和天津师大中文系主办,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年会;1995年11月上旬,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联手,在威海市召开的“人与大自然—环境文学研讨会”;1997年11月《沧州日报》和《沧州晚报》总编辑刘桂茂策划邀请沧州籍作家“故乡行”的系列活动;2019年中国官方在北京主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因而与王蒙先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也慢慢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外,2021年6月隆雪中华工商总会,主办有著马华文坛终身成就奖之誉的“马华华文文学奖”颁奖典礼时,主办单位在获奖人戴小华事先不知情下,特别邀请王蒙先生为她送上惊喜和祝福,作为弥补疫情期间无法举行线下颁奖礼的遗憾。

王蒙来马期间,许多与他接触过的人,觉得虽然他在中国文坛和国际上享有盛誉,而且曾经贵为中国文化部长,然而,他客随主便、平易近人、虚怀若谷、毫无架子,实属难得。相信这跟他的个人修养及人生阅历有关。

王蒙来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学上的激荡和启发,还有很多生活中的态度和哲理。最重要的是,让我引述世界华文媒体董事会主席张晓卿的这段话:“王蒙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他内心的赤忱、良知、正义和道德勇气,对理想的坚持、知识份子的爱护与关怀,终于让他在历史的折腾中,熬出了读书人的典型和尊严。我们不应只看王蒙神采飞扬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读他创作的精神、丰富的人生经验,他对时代的承诺,进而扩大、延伸到我们对整个历史和文化的反思。”

(【作者按】本文将收录在202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蒙与世界》;部分参考资料来自《星洲日报》新闻报导及华研资料研究中心)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谁说大马人不爱看书?“吉隆坡国际书展”让我开了眼界……
【读家说书】周志诚 / 跟华人不同的神秘族群
【读家说书】杨焌恒 / 峇峇娘惹是南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