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的马中经济议程核心应该是让马来西亚、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像中国一样富裕,这样世界才能达到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局面。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50周年之际,马来西亚可以从我国在1970年代重塑区域甚至是全球格局中吸取经验、面对当下的国际挑战。马中关系的下一个使命,是让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形成中产阶级社会,与中国一样富裕。
我国的远瞻和无惧精神,让我们早在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展开为期一周的历史性访华之旅前就已经与中方开展接触。
1970年代初,越南战争的冲击、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美元和黄金脱钩、石油危机、停滞性通货膨胀等,打破了自1945年以来的世界和平与秩序、全球处于动荡时期。
英国于1967年宣布,将在1971年正式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前英殖民国家,包括马来西亚,从此被迫在国防及安全事务上独立自主。在新的形势下,东姑阿都拉曼亲西方、反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已不合时宜。
同时,我国在1969年经历五一三事件后,旧政治秩序结束、新政治秩序在时任首相敦阿都拉萨的领导下崛起。而曾任独立后第一任驻美大使、时任副首相的敦依斯迈对政府的外交政策思想发挥巨大影响。
英国于1967年7月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后不久,副首相敦依斯迈成为首位提出东南亚中立化,同时要求美国、苏联及中国保证不在本区域角逐,还有东南亚国家互不侵略条约这三个概念的马来西亚政治家。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
马来西亚与其他原东盟国家率先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在1971年《吉隆坡宣言》中提出和平、自由和中立区(ZOPFAN)。
对敦阿都拉萨和敦依斯迈而言,非共产东南亚国家保持中立并得到美、苏、中的支持、承认和保护、中国走向国际并在联合国拥有代表权、马来西亚与中国开拓双边关系,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挑战:在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美国加深对越南和其他地区的介入,及中国崛起成为平衡美国和苏联的第三势力的大环境下重置区域平衡。
敦阿都拉萨于1971年5月派出由东姑拉沙里率领的19人访华团推进马中建交议程,比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1971年7月的秘密访问早两个月。
马来西亚于1974年5月31日正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解读为马来西亚在1950年代和60年代的亲西方后殖过渡时期中走出来,成为从1970年代起独立且不结盟的国家的故事。我国领袖在面对种种安全和外交挑战时,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
50年后,马来西亚仍然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马来西亚的不结盟和独立外交政策在这个时代极为重要。马来西亚和中美双方都保持友好关系。即使美国和中国竞争激烈,马来西亚和其他东盟国家也希望保持中立,成为各国进行贸易,并在各个层面进行对话的平台。
过去的50年来,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华丽转身成为强国,是巨大的成就。中国的迅速增长归功于对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视。马来西亚应该从中学习,重视发展科技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也是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和最近推出的国家半导体战略如此重视科技及创新领域的原因。马来西亚希望成为不仅依靠土地和天然资源致富的国家,而是以科技驱动的富裕国家。
在经济学中,有些人认为卖薯片和卖晶片是一样的生意。虽然两者英文都是“chips”,但从中国的成功案例来看,薯片生产商必须升级成为晶片生产商,国家才能变得更富有。
中国的高速增长归功于全球贸易对中国开放,这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为显著。如今的形势随着美国和发达国家日益避免与中国进行贸易而发生了变化,中国迫切需要为其双循环战略创造条件,即建立更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新的全球形势也迫使中国必须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东南亚、南美洲及非洲合作,让这些国家富裕起来、打造中产小康社会,以便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摆脱设定美国及欧洲为最终出口目的地的出口导向工业战略。随着美国和欧洲中产阶级的萎缩,继续依赖这两个市场最终只会引发贸易战。贸易战从来不是好事,有时甚至还会引发战争。
因此,今后的马中经济议程核心应该是让马来西亚、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像中国一样富裕,这样世界才能达到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局面。
愿马中关系在未来的50年继续蓬勃发展、繁荣昌盛。
(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于汇丰银行中国之夜活动的致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