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00am 23/06/2024

安焕然

边缘评论

华人研究

海南人

搜集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

搜集柔佛客家人史料合作计划

安焕然

边缘评论

华人研究

海南人

搜集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

搜集柔佛客家人史料合作计划

安焕然教授.潮州学.客家学.福建学.海南学

从事,一直在探讨这样的一件事:客家的打造和建构。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对错真假,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探其为何打造,如何建构。

ADVERTISEMENT

对华人各族群的研究,我最初是因2001年郑良树教授的牵线,展开“”,那是开柔佛州乡团与高教学府学术合作先河之工作。随此抛砖引玉,以同样模式,2004年进行“”,2006年至2009年进行柔佛史料搜集。新史料新视点,我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就是在那十年间撰写的。中文学界以为我是潮州人,因为我多篇潮学论文是在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学刊发表。而我的客家研究论文却是多在台湾研讨会宣读,以致台湾学界多认定我是“客家学者”。

迄今,不论是中国或是新马本地,客家学研究和潮学研究已成气候。前者之所以兴勃,多少有其“海峡两岸”的政治因素拉拢,资源丰富,研究经费不少。惟潮学却是源于潮籍文人的自觉自发。其中,大学者饶宗颐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潮学研究的精神典范。

一个有趣的现象,福建学、海南学、广府学在本地,不是没人提,也不是没有倡议,只是多属个别团体或个别学者之举,尚未有长时间、未见有学术团队之气势。广府(或广东学),本地虽有人提,但仅是个案,未见成型的延续研究态势。而说到我自己的祖籍海南,说来惭愧。90年代新加坡吴德耀教授曾力倡海南学,中国海南大学的周伟民、唐玲玲夫妇等亦曾一度推动,大马海南联会也曾因个别人员的努力,出版过几本海南人的史书,但整体而言,势单力薄,海南欲成其“学”,尚需努力。

至于本地之福建学,主要是雪隆福建会馆一批人在推,办过几次研讨会(我也参与过),也出过福建学论文集。可惜似乎也仅及于雪隆福建会馆的努力,各地虽有个别福建社会研究专案,也只是接单的个案研究。个人观察,这与本地福建人的社会地位和心境有关。毕竟福建人在大马,实业家很多,经济实力雄厚,根底深,社会地位本来就位居主流,不需要靠什么族群“学”的宏扬来凝聚和荣耀自身。我遇到很多的福建大佬都是这样的,你要办教育是吗?缺多少钱?我出。但要写书吹棒我,就免了。福建人出钱办教育,是很大方的,但出名,就不要了(已够有名)。这是我当年写《郭鹤尧传》最大的感触,也是我感佩郭老的地方。

一个有趣的对比现象是,客家文化的积极建构以及福建人对族群建构的兴致缺缺。这些年因任教新纪元大学学院,搬来加影。3月24日,和太太来锡米山新村参与村民的社区活动嘉年华,凑热闹。有很多美食售卖,但都打着“客家美食”。食品名称虽一样,不过和南马的还是有点差距,不变的是:够咸,够油。然而,就我对客家菜的赞好要求,好吃不好吃不在其咸油(香)粗杂,客家菜赞好还在于能不能做到“实在”,耐心做,用料实在,扎扎实实,肉切大大块,料给足你。当天的美食若要打分,还是擂茶那档最好吃,而且只卖5令吉。良心价。我问卖擂茶的大姐:“这里惠州客多,是惠州咸茶吗?”她们犹豫了一下,说是跟河婆人学的。怪不得这么熟悉的口味。

其实加影这一区,华人多者,一是客家,另一是福建人居多。何以在推动社区活动时会比较凸显其客家色彩,而很少强调其福建人的本色呢?这也是本地甚至是东南亚区域的共性,客家学很热,福建学热度不温不火。

从事华人研究,一直在探讨这样的一件事:客家的打造和建构。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对错真假,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探其为何打造,如何建构。总是有点原因的。值得写篇学术论文。

倒是上周,收到一份“国际潮学研究会”的敦聘书,邀我担任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五年)。很是高兴,也很荣幸,更多是感佩。华人族群研究,潮州学是我最早起步的“敲门砖”,也做得最为扎实和深入,亦是做的最有动力和开心的研究领域。

客家人做客家人研究,海南人做海南人研究,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不仅于此,研究者在这方面要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保有一份“距离感”的自觉。但潮州人就是不一样,他们不排斥(甚至很欢迎)非潮州人也来从事潮州学的研究。这是潮州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也是潮州文化有着丰厚底蕴和胸襟的体现。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