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輕人問我,應不應成為醫生或管理人?這首先要自問,是否對人有熱情?醫療保健業是‘人的事務’,必須有熱情才能長期進行。”
以人為本,是IHH醫保(IHH,5225,主板醫療保健組)集團首席執行員普雷姆醫生(Dr Prem Kumar Nair)在醫療業38年的立業之道。
ADVERTISEMENT
從一名醫生到成為跨國集團首席執行員,普雷姆如何管理這家老牌大馬醫療集團?
為此他接受《直擊CEO》專訪,娓娓道來經營心得、集團動向與使命……
從新馬起步 今全球逾80醫院
本地人熟悉的班臺醫院、鷹閣醫院和太子閣醫院,都屬於IHH醫保旗下。這家市值約560億令吉的集團,在大馬經營著16家醫院。
IHH醫保不僅是本地企業,還在全球10個國家持有80多家醫院,共有接近7萬名員工。新加坡伊麗莎白醫院、百匯醫療、土耳其阿迪巴丹醫院及印度富通醫療等等都是其成員。
“IHH確是世界大型醫療集團之一。雖不是最大,但在全球化方面,IHH肯定是其一。我們從新加坡和大馬起步,跨越到西歐荷蘭阿姆斯特丹和歐亞的土耳其,繼續在亞洲進軍印度、中國和香港,是風險分散的醫療集團……”
普雷姆對集團版圖如數家珍。去年底走馬上任後,他掌握龐大而看似複雜的醫院集團,卻沒有做重大改動。因為他很肯定,IHH醫保在本質上已是一家非常穩定的企業。
業務穩健 各市場各就各位
他笑言:“有人問我,就職後會做什麼大動作?事實上IHH早已整頓,狀況良好。我無需再做什麼‘大手術’。”
擔任集團首席執行員之前,他在2020年成為新加坡IHH首席執行員。依他所見,雖然上層曾有變動,營運方面卻沒有絲毫影響。馬新兩地已建立堅實人員隊伍,其他市場的團隊各就各位。
他以IHH醫保去年淨利幾乎翻倍為例,“各個市場表現很好,體現在營業額和盈利上。如果公司根基不穩,是不會有如此佳績的。”
根據該集團業績報告,2023財政年全年淨利按年增長90.64%,至約29億5000萬令吉。
回顧IHH醫保的股權變動,2018年原本的大股東國庫控股以約84億令吉2000萬令吉價格將IHH醫保16%股權售予日本三井物產公司,後者頓時變身最大股東。
查看其2023年報,截至今年3月29日,三井物產的投資臂膀——MBK保健管理單位持股32.8%;而國庫控股旗下的Pulau Memutik Ventures私人有限公司持股25.73%,是第二大股東。
儘管股權更變,在幾任首席執行員帶領下,IHH醫保實現了很多企業家夢想的企業化與“永續經營”,有系統地擴展至如今的規模。
積極擴張現有醫院
集團雖無需改革,但必須持續有規劃。普雷姆指出,接下來IHH將在穩健基礎上,擴張現有市場。
“目前沒有落實進軍哪個新市場。若新建或新購醫院,是耗資且耗時的事。而逐步擴大現有醫院設施,實行‘棕地發展’(Brownfield)方案,會比較實惠且有效率。”
實行“棕地發展”方案
他細數幾種擴張的方法,“其一是擴大現有的醫院。目前旗下全部醫院有1萬2000個床位,目標是再增加4000個。”
增床位是實際的擴張,能照顧到更多病患。普雷姆透露,在多個市場裡,大馬和印度的醫院床位最“搶手”。
“馬印兩國的醫院都是因為入住率超高而進行升級。可以說每增加100張床位立即就被佔用了!”
他笑稱,為增加空間,絞盡了腦汁,儘量利用閒置地,“例如停車場,也可以佔用我的辦公室,這就是棕地發展。”
“這是強勁的‘加大’方式。現有使用率將上升,在商業裡被稱為‘營運槓桿’,在大馬、印度、土耳其及歐洲這些地庫較多的市場皆管用。”
增加院外設施升級實驗室
新加坡和香港有土地侷限,但這不妨礙擴展。普雷姆說可以採取另一種策略,即增加院外設施、診所和物理治療院等方案。
“這就是另一種擴張方式。例如香港將設有4個化驗中心。實驗室業務得以邁向更高階,產生更佳的結果。”
他還指出,在新馬和印度組建的實驗室也將擴大測試量及提升技術水平。
“以往只能在醫院做實驗,如今都能在實驗室進行,例如為癌症而做的基因測試。我們的實驗室要升級,轉向更高端的技術,賺幅也會更好。”
新馬貢獻最大 看好印度潛能
分析各個市場表現,普雷姆詳細點出,新馬市場貢獻最大,而他最看好印度市場。
“新加坡和大馬仍是核心市場。新幣強勁,新加坡收入最豐。大馬班臺醫院逐步增多、吉隆坡鷹閣醫院已擴大,兩家的品牌歷史悠久。再加上太子閣醫院,IHH妥妥地在大馬持有3大醫院品牌。”
IHH醫保並不驕傲,普雷姆說,大馬業務仍有延伸之處,就如早前在吉蘭丹設立鷹閣醫院、在古晉收購Timberland醫療。
“要說的是,我們只購買‘有意義’的產業,不會付出過高價格。如前所說,目前仍主張原地擴充,無需等待數年,即可創出價值。”
政府支持 助推私人醫療業
新加坡籍的普雷姆,小時候因父親在吉隆坡就業而在大馬度過青少年時期,對我國並不陌生。他認為,大馬醫療領域蓬勃發展,主要是私人醫療保健有支撐力。
“IHH醫保發現大馬政府和私人醫療業能良好互補。還有多家大型保險公司在此設立,投保選擇眾多。”
他觀察到,多國政府都面對醫療壓力,例如無力擴建公家醫院。而大馬政府不但能負擔,也非常支持私人醫療業,這是難得的。
對於印度的潛能,他表示出很大信心,因為除了上述優勢,印度還有全球最龐大的3億中等收入人群。
“印度對醫療有很大需求,是私人醫療業的潛能與機會。我們在印度的醫院利潤率已達到20%,並且在加強中。”
同樣地,印尼也有印度的人口紅利。不過普雷姆強調,IHH醫保暫時沒有進新市場的決定,但不否認正在探索印尼。
此外他透露,IHH醫保在疫情前已經進軍的中國上海市場,已開設了一家醫院,並會提升原有的診所繫列,兩者互補。
努力招聘 緩解醫護短缺
每個行業都有挑戰,IHH醫保也不例外。普雷姆坦言,數十年來,醫護人手匱乏一直是醫院的難題,而現況是護士短缺。
“某些專科的醫生也短缺。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缺少超過1000萬名護士。”
他感慨,各國條例不同,尤其專業醫生的要求。因此專才流動不易,況且很多國家不開放聘用外籍護士。
IHH醫保不因困難而退卻。他指出,IHH人事部和醫療總監持續努力聘人才,所以人手薄弱問題已有很大緩解,唯要留意各專科的醫生配置比例。
“幸好旗下大部分市場都能供應合格醫護人員。大馬就有多家醫學院,培養出不少醫生,當局也已開放聘用來自斯里蘭卡的護士。”
醫療領域涉及生命和健康,普雷姆承認,這是應該要嚴格受監管的行業。
“不過我們都習慣了,做這行的人已熟悉並懂得遵循程序。畢竟這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他笑道。
首要關注員工安全
行業波折從未間斷。這幾年冠病疫情衝擊全球,而直面患者的醫療業更是首當其衝。
“那個時期,先別談業務和收入,醫護人員的安全才是我們最關心的事。大家不但要穿悶熱的防護裝備導致汗流浹背,還面對衛生威脅。集團要把員工安全列在首位,人員健康,才能好好照顧病患。”
讓他感到有意義的是,疫情嚴重期間,幾乎每個市場的政府,都尋求與IHH旗下醫院合作。公私領域人員攜手進行檢測和接種疫苗。
熬到今年,疫情似乎已消散,但普雷姆認為,事情還會重演。
“醫療界始終是直面疾病風險和肩負衛生責任的行業。疫情就這樣結束了嗎?不,還會再來,就如多年前的SARS,日後會以不同名稱出現。”
好的一面是,他認為經過這“一疫”,各國當局要求醫院要有更嚴謹的措施,包括設立隔離區。
“IHH醫保不掉以輕心,更嚴謹地看待醫護人員的狀態,避免發生任何傳染,時刻準備好迎接風浪!”
加強服務 迎合老齡化趨勢
在這行近40年,普雷姆見證近代醫療業演變。他推測,接下來5至10年,這行將有重大新推進。
“首先,改變這行的真正事實是人口老齡化。新加坡、日本等國家都有此趨勢。”
他解釋,人在老年時的醫療保健消耗額度通常是一生中最大的。更別說現代人較長壽,久而久之,公共醫療系統有巨大壓力。同時,為了迎合龐大樂齡人群需求,醫療設施、設備和格局隨之調整。
“這時候私人醫療必須介入,提供老年人所需,這是私營者能發揮之處。”
至於醫療業第二大演變,他指出消費者的一個“痛點”,即醫療費隨著通脹和各種因素逐年高漲。
“從經驗來看,不覺得醫療保健消費會下降,只會越來越貴。美國的GDP有20%來自醫療保健支出。大家應該不希望國家有種情況吧?新加坡的GDP僅4至5%用於醫療保健。如果任由醫療費暴漲,國民財政會陷困。”
“院外戰略”減醫費
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普雷姆認為,醫院要制定“院外戰略”,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把一些服務如物理治療、手術前檢查等“移出”醫院。
“患者治療後無需多逗留,可以到臨近的物理中心進行後續護理,甚至可以把生育中心和化療中心移到社區。醫院多出的空間,能用於提供高強度醫療服務,例如機器人技術。”
他指出,這個做法已經在多家醫院進行。不少手術病患的住院期為此縮短至一兩天,不必在醫院內花太多錢,醫療費也就可以受控。
面對競爭 做好就有業績
全球醫療企業百花齊放。面對競爭,普雷姆不以為忤,並笑稱競爭是健康的事。
“我總是說,你會想進軍一個完全沒有競爭的地方嗎?如果某地沒有任何醫院,那肯定有不妥之處。”
他舉例,大馬的醫療業就非常有活力,業界設施完整,且有當局支持。同樣地,即便印度醫療業競爭大,IHH醫保也毅然前往。
他認為,競爭造就了今天的市場,企業必須做的是努力表現更好。
“身為醫生,我覺得競爭應體現在醫療結構、質量、醫護人員素質等重要方面。病人來到醫院就是為了得到好的治療。做好這些事,業績也就跟著到位。”
醫療先鋒 從醫轉管理
普雷姆在醫療界可說是先鋒級,引領著IHH醫保向前,然而回想當初入行經過,他竟說其實並沒有打算當一名醫生。
他笑道,“高中畢業時是按照成績入讀醫學院。相信很多學生也是如此,並沒有特別規劃職業。”
成績優秀的他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系,獲得醫學與外科學士學位,接著順理成章成為普通科醫生,在萊佛士醫療集團工作了27年。
健談並且喜歡與人接觸的普雷姆,曾為公司在樟宜機場做醫療保健管理工作,自此對醫療經營產生興趣。
“為了裝備商業知識,我到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碩士。之後一邊擔任醫生,一邊管理團隊。很感謝前上司給了這個機會,但同時兼顧兩個身分並不易,為此我全面轉至行政管理。”
醫療保健 應對人事有熱情
在管理層路上多年,經營能力早已得到認可,普雷姆卻認為,秘訣其實非常簡單。
“其實不能說我有什麼秘笈。只想說的是,醫療保健是‘人的事務’。當年輕人問我是否應該讀醫學院成為醫生,或跟我訴說管理難題時,我會先問他們,是否對‘人’有熱情?是否喜歡面對人?”
普雷姆喜歡與人打交道,面對人群總能侃侃而談。無論對工作人員、患者及合作方,都能愉快互動。他還善於演說,每到一個地方公幹總會被要求演講,並且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兼職副教授。
“38年來,我對這個行業始終有熱情,從中獲益不少。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問題,但我認為蠻好的,若沒有難處,公司不需要經理人了。”
他笑指,“所謂‘經理’,就是要經營和管理。所以應學習如何管人和事,不怕困難,始終有一日會被公司和同仁認可。”
興趣多元 增活力見識
今年63歲的普雷姆總是精神奕奕。他認為,應該有多元興趣,參與不同活動,能帶來不同的體會和增添活力。
“看我的簡歷就會知道,我空閒做了很多與本職無關的事情。哈哈。”
他與新加坡監獄管理局和探訪法官委員會合作視察監獄多年,同時是一名太平紳士,並擔任女兒中學的董事會成員,還為職業技能學校擔任董事會成員,而這些只是其中一些。
“見識不同的事情,對生活有不同的看法,也會分散日常壓力。”
身為醫生,他是個好榜樣,會定期自律運動,強身健體。他笑說,保持活動無論如何會比長時間伏案工作有益。
而智慧和能力,他覺得是長時間累積而成,一路來認識的人和事,都給了他很好的啟發。
“任何人都可以是啟發者。以前的體育老師就給了我很好的提議。往日和同仁相處,在思考方面對我有助益。”
因此他在採訪結束前笑勸大家,“不要孤單辦事,互相學習吧。”
確實,在面對人群的醫療業,唯有了解人,才能治好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