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中國正處於文革時期,推行了“乒乓外交”,跟各國結交朋友,企圖改善國際關係。馬來西亞搭上這趟乒乓球列車,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南亞國家,甚至比美國還要早,精彩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如果說敦曾永森是馬中建交的重要功臣,那么,在1971至1973年,隨他到訪中國參加乒乓球友誼邀請賽的馬來西亞首批訪華乒乓球國家隊,就是實實在在幫助擰緊接下來50年馬中關係不可或缺的螺絲扣,前乒乓國手拿汀曾小英就是其中一人。
ADVERTISEMENT
1971年赴北京參賽
曾小英曾贏中國隊女雙
在檳城,七八十歲的長輩對曾小英這個名字相當熟悉。這位出生自亞依淡的前乒乓國手,在1971年參加北京舉辦的亞非國際乒乓球邀請賽中,與搭檔陳雪鳳戰勝中國隊女雙,這個為國爭光的消息很快便以大字刊登於《星檳日報》。
當年17歲的小姑娘,如今已70歲。她受訪時笑說:“我們與中國隊的水平當然差很多,但當時中國的口號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還有‘小小銀球傳友誼’,所以我記得跟陳雪鳳打女雙贏了也有點不好意思!”
話雖如此,馬來西亞女子代表隊仍獲得全場第五名的不俗成績,兩年後於1973年舉行的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同樣獲得女子隊全場第六的佳績。
“那幾年是我狀態最巔峰的時候,正好遇上乒乓外交時代,我真的很幸運。”
翻著泛黃的舊照片,曾小英開始娓娓道來她與乒乓及中國結緣的故事。
12歲入選檳州隊 17歲成國手
曾小英的乒乓之路平步青雲,11歲開始打乒乓就被選入校隊,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賦和韌性;12歲以州手身分代表檳城參加全國賽;17歲成為國手時拿下全國女子單打亞軍。
在60至70年代,打乒乓的女生比較少,競爭沒有男子組激烈,而曾小英就讀的檳城公民總校有一位愛打乒乓球的老師總喜歡帶著學生訓練,機緣巧合下她跟幾名同學便成了受栽培的乒乓校隊成員。
“乒乓總會也想栽培一些年紀小的女子乒乓球員,剛好我們這一批打得還可以,很快就被選中變州手了。”
曾小英升上檳城協和國中後,白天上課讀書,晚上就跟著教練和學長姐打乒乓球。
參與1971年亞非乒乓賽
不知敦曾永森建交任務
1971年,曾小英17歲,她在狀態最巔峰的年紀獲選為國家隊代表。此時,一項重大任務落在了她與隊友的肩上——代表馬來西亞到中國參加亞非乒乓球邀請賽。
冷戰中期,大馬與中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除了面對共產黨問題,也被視為親西方陣營。直到70年代,時任首相敦拉薩認為是時候拉近跟中國的距離,決定應北京亞非乒乓賽之邀,委派時任馬來西亞乒乓總會會長敦曾永森帶隊參賽。
曾永森早前受訪時表示,這次的邀請在政治上可被解讀為中國向大馬伸出橄欖枝。我國願意釋出善意,因此在賽圈外,馬來西亞可以說是當中唯一帶著建交使命而來的球隊。
我國代表團共二三十人,包括領隊、教練、男女球員和政府人員。曾永森受敦拉薩的鄭重囑託,攜帶其親筆秘函欲轉交予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以此瞭解馬中兩國是否有建交的可能性。
敦曾永森叮囑謹言慎行
曾小英知道中國在展開乒乓外交,但不知道敦曾永森身帶秘密任務,只記得領隊在出發前不斷叮囑隊員千萬要注意言行,務必照顧馬來西亞的國家形象。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很緊張又按捺不住興奮,當時我們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是模糊的,充滿未知。”
那年11月,馬來西亞第一批訪華的乒乓球隊出發了。
搭機坐火車輾轉至北京
“以前還沒有直飛中國的航班,所以我們先飛到香港,然後坐火車入境羅湖和廣州,再從廣州搭飛機去北京。”
快要入冬的北京天氣寒冷,球員第一天抵達時不太習慣,幸好所有海外代表團都受到主辦方以特級貴賓規格接待,下榻北京前門飯店時還贈送每人一件寒衣,三餐是豐富的北方菜餚,嚐盡饅頭、熱粥、麵條、餃子和包子的美味。
相比今日,1971年的中國並不富裕,但從海外乒乓球隊受到高階級接待來看,這場以體育試圖打通外交關係的場合受到當時北京政府的看重。
與周恩來歷史合照最難忘
1973年,曾小英再次獲安排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
這次不僅多了拉丁美洲隊伍一起切磋球藝,我國球員也與中國球員有更舒服的交流,因為當時馬中已接近建交,談論中國不再像兩年前敏感。
兩次到訪北京,曾小英最難忘的事是親眼見到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
“我兩次到北京參賽都有見到周恩來,但大會沒有送我們1971年的合照,只有1973年的,周恩來坐在前排中間,我站在這裡!”
這張2.2公尺長,容納了近2000人的歷史大合照,鑲了框掛在書房牆上。各國乒乓球隊員和領隊整齊排列,正中間坐著周恩來,她和隊友則站在靠右的後五排。
“我代表國家隊只有兩年,正巧就在1971和1973年,都是馬中建交前期的關鍵年份。”這份幸運,讓曾小英的乒乓國手生涯多了一層歷史意義。
與偶像梁戈亮長城合影
各國代表球員訪華比賽期間,在招待員安排下參觀了人民公社,以及天安門、萬里長城等著名景點。同行的還有中國乒乓球隊,其中就有曾小英的偶像梁戈亮。
“梁戈亮是中國隊乒乓男單,他打球很美很好看,我們還在萬里長城前合了影。”這張53年前的照片已經泛黃,卻清晰可見兩人青澀模樣,小英一頭短髮,168公分的身高還與梁戈亮平齊呢!
1973年與杭州表哥相聚
1973年比完賽後,大馬代表隊到上海旅遊,曾小英特地約見了當時居住杭州的表哥短暫相聚。
這是在馬中建交的前一年,如今回首,飛往中國探親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是困難的,儘管當時許多本地華裔後代依然通過各種方式與人在中國的親人保持聯繫。
“50年前的中國人民穿著樸素,衣服很少有亮的顏色;現在再去北京,就會驚歎50年後的中國變化真的很大。”
中國乒乓隊 史上首次訪馬
時間拉回1973年6月,在曾永森邀請下,中國決定派乒乓球代表團從6月9至16日訪問馬來西亞,由團長莊則棟和副團長程瑞聲率領一行18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支體育代表團訪馬,吸引了近萬名各民族球迷到國際機場接機。
配合中國球員到來,我國也在在吉隆坡、檳城和馬六甲共舉辦6場友誼賽,讓大馬球員有機會與他們相互交流和切磋球藝。
建交後掀乒乓熱潮
曾小英的丈夫拿督劉景國也曾經是檳城乒乓隊州手,後來出任吉隆坡乒乓公會的會長達12年及全國乒乓總會的副主席8年,多年來為我國乒乓球運動發展作貢獻,並持續關注世界乒乓體壇的動態。
“1971和1973年的乒乓友誼賽之後,我國興起了一陣看乒乓熱潮,人們談論中國也不再那么敏感。”
劉景國:中教練來馬執教 球技提升
拿督劉景國說,過去我國主要聘請本地和日本籍教練,馬中建交以後,漸漸開始有中國籍教練來馬執教,我國的乒乓水平也大有提升。
尤其是大馬華人更熱衷於乒乓賽事了,一些中國拍攝乒乓賽的錄影帶在我國部分戲院上映時總是座無虛席。最令劉景國難忘的便是第31屆名古屋世乒賽決賽的紀錄片,中國對壘日本。
“中國的李景光對陣日本世界冠軍伊藤繁雄,簡直是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分數21比3、21比6奠定勝局,看得我們全場拍手拍得很激動,還跳起來歡呼。”戲院賣票一張6毛半到一塊錢,雖隔著熒幕的黑白畫面,劉景國卻身如其境正觀看現場比賽呢!
乒乓用品:從日本蝴蝶到中國紅雙喜
曾小英的第一把球拍是學校送的日本蝴蝶牌子(Butterfly),各種訓練器材也是日本牌子居多。儘管任誰都知道中國的乒乓運動水平頂尖,但中國早些年因“閉關鎖國”狀態,產品自然沒輸出至海外。
劉景國補充;:“很多國家都沒跟中國邦交,直到1971年乒乓外交打響後,各國才跟中國開始有交流。”再後來,中國紅雙喜牌子的乒乓球產品進入東南亞市場,廣受歡迎。
【星洲小科普】
“小球轉大球”助中美關係破冰
乒乓球被譽為中國的國球。1971年4月,中國和美國藉著在日本舉辦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促成兩國乒乓球隊互訪的一系列事件,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號稱“小球轉大球”(大球意指地球)為緊繃廿載的中美關係破冰,也成為了當時中國通向世界的鑰匙,為中國改革開放揭開序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