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6:08pm 24/06/2024

陈静宜

人物

美食作家

《啊,这味道:深入马来西亚市井巷弄,尝一口有情有味华人小吃》

《我说福建面,你说虾面》

食物的文化

星洲人人物

台湾美食作家陈静宜/唯有吃得多 才能累积足够经验值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林明辉

吃是一种疗愈心情的方式。能吃是福,一旦放工或步入周末,许多人转身变成《孤独美食家》的井之头五郎,踩着轻盈的步伐到处探店,为味蕾刷上与众不同的美食体验。

每个人对吃都有一套独特见解和品鉴指南,该怎么吃?沾什么酱?辣或不辣?都会一一讲究。台湾微笑说,唯有吃得多,才能累积足够的经验值,去判断一种食物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ADVERTISEMENT

与此同时,她强调,不要完全相信权威,相信自己的舌尖味蕾。“当你会不自觉地想要一口接一口,那个时候才是对你自己身体诚实。”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林明辉

有一句老话:人生就是不断在选择。想当然耳,与这位堪称“最了解马来西亚料理”的美食达人会面,最令我犯难的是要吃什么?所幸她心中已有答案,采访当天,大伙儿就相约到茨厂街颂记牛肉粉大快朵颐。

采访当天,大伙儿相约到茨厂街颂记牛肉粉大快朵颐。

陈静宜曾是台湾《联合报》的美食记者,一般听到这个身分,会联想到吃喝玩乐,实际上,哪有这么轻松。

“凡是吃进嘴巴的(新闻)都算我的路线,所以吃到好的,坏的,吃到中毒的都归我。”即使是政治新闻,只要涉及宴会食物,几乎很难脱身。

以政府宴请为例,同事写政治新闻,而那一顿吃了什么就归她写。“大家可能不太关心餐会的谈话内容,但会想知道吃了什么。”

台湾人很重视美食,她回想几年前发生一宗ATM盗领事件,在调查过程中,警方通缉了一个犯人,可是一直抓不到人。突然有一次,该犯人到宜兰一间小店吃鱼,凑巧被一位休假的台北警官撞见,之后就落网。

“那时大家都想要去那家店,看他到底吃了什么鱼。”她不禁笑道。

踢爆重组肉牛排事件

在撰写美食新闻之余,她还需要处理专题报道,当年凭借新闻嗅觉和抽丝剥茧的能力,成功揭发连锁餐饮业者使用重组肉(reconstructed meat)牛排的现象。

重组肉指的是“拼贴肉”,通过组合、黏着或压型的加工方式,将两块以上的肉块变成一种肉品,例如汉堡肉、香肠、炸鸡块等。

“基本上(这个做法)是没问题的,重点在于它没有煮到全熟。当它是一个拼贴肉时,很容易在里面滋生细菌。”

普遍上消费者到牛排餐馆点餐,会要求煎至三分、五分或七分熟。如果业者使用重组肉牛排,又没告知消费者,就会引发食安问题。

那个时候,这篇专题报道罕见地刊登在《联合报》的“头版头”,有关食安话题还延烧了将近一个星期,无形中提高了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会特别留意餐馆的食材来源。

“(现在)看到菜单上面,不只是写猪肉,可能会写这是来自丹麦的猪肉。”

人、美食和土地关系密不可分

拥有近20年饮食采访经验的她,早年还因深耕台菜领域而获得“台菜天后”美称。我趁着她在搅拌着牛肉面,好奇地问称号的来源。

“我写的也不纯粹是台菜这件事,我可能会连接到(地方文化历史)。比方说菜脯蛋,在潮州菜里面是一个蛮常见的食物。我会写菜脯跟台湾的连接性。譬如说在日治时期,有人指菜脯是穷人的黄金。”

菜脯就是腌制过的萝卜干,以前逃难时,家境富裕者会随身携带黄金,穷困者根本没保值家产,只能带上菜脯,因为菜脯含有水分和营养,可以路上含着解渴。

不过,她最初没有爬梳台菜的前世今生,直至撰写第一本书时,才惊觉无法阐述更多关于台菜的传承脉络。为了寻找食物的“原乡”,她决定到中国溯源,比方说到潮州找菜脯蛋、漳州看肉粽、福建是薄饼、福州是干拌面和光饼等等。

“我也有把马来西亚的华人食物当作一个对照组。”因此,出版第三本书时,便纳入了大马饮食的内容。

在5月9日,陈静宜(左二起)、杂文作家李系徳和饮食文化工作者曾智霞一起在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谈美食。左一为主持人陈嘉荣。
不“黑”不好吃

在考究大马美食时,陈静宜在因缘际会下认识了我国的知食份子林金城,也受到启发专研大马饮食文化。

她还记得,有一届的台湾书展,她专访林金城。对方带了很多书籍,还携带肉骨茶的茶包,以及源珍黑酱油。“他说一定要这个黑酱油,这样肉骨茶才道地。我觉得他人太好了,送人家礼物,还配套好。”

“所以黑酱油是我认识马来西亚食物的一个开始。”

来到大马北上南下时,餐桌上几乎会看到黑酱油,反观台湾人比较多用酱油。“当酱油很黑的时候,我们会以为酱油放很多。然后看到这个食物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么咸怎么吃?”

惟,对大马人而言恰恰相反,不黑就不好吃。从此,在她的脑海里,黑酱油是大马食物的一个重要印记。

陈静宜在2018年出版的《啊,这味道:深入马来西亚市井巷弄,尝一口有情有味华人小吃》,封面是一个沾满黑酱油的汤匙。这是她对大马食物的一个重要印记。
“再也吃不下这么多”

陈静宜自爆以前有个绰号叫“陈爱嫌”,喜欢一边吃一边嫌,朋友的耳朵都快受不了。投入饮食书写时,她陆续聆听到美食传承者的故事,慢慢意识到守住一个摊位或餐馆真的很难。与其毒舌,不如专注在值得赞赏的一面。

不过,这些年,她遇到一个瓶颈,那就是身体已不复当年勇,无法这样一直吃下去。

“(记者:你看起来很瘦啊!)可是我体脂比较高。”

以前遇到老饕时,她以为大家会尽情开怀地吃,殊不知用餐前,大家轮流拿出药罐“进补”。或许不多人知道,精致餐饮(fine dining)分量虽小,但厨师会用大量油炸方式增添香气和口感,吃多了身体会负荷不了。

陈静宜曾任台湾米其林指南特约记者长达4年,过去到海外采访时,肠胃需要承受“过撑”的状态。她举例,一天大约去8间餐馆,每间餐馆预计有8道菜肴,总数是要品尝64道菜肴。

“回过头,我觉得还是要和自己身体对话。你吃到好吃的东西,身体会开心。你吃到很负担的东西,身体会很累。”

“跨域”的书写设定

在阅读陈静宜的书籍时,从朴实的行文当中,会感受到是一位懂吃的朋友在说话,叙述一些关于猪肠粉、福建面、薄饼等等背后的轶事。食物是流动的,从原乡流入大马后,繁衍出新的生命与面貌。

书写饮食文学时,陈静宜是有立下一个设定——跨域,即跨地域,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赋予读者一个全貌的视角。

当然,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创作者会谈TA(目标受众)。陈静宜没理会这些,而是秉持一种怡然自得的书写状态。

“首先要吸引我自己,我有时候自己写一写,都会觉得好饿哦,好想吃!我觉得这个是书写过程中的一种乐趣。”

以前她会用花式笔法描绘美食,可是后来觉得很疲乏,不太想写这类的美文。“有时是因为不懂眼前这道食物,才会用花式写法。当你真正理解这个食物,知道好在哪里,就不会仅仅写它好吃而已。”

《我说福建面,你说虾面》是陈静宜今年4月出版的书,收录了49篇文章,细腻的描绘了马来西亚美食。
除了实地考察采访,美食书籍也是陈静宜的灵感养分,让她对食物的理解度会更多样化。

这是她意想不到的事

陈静宜说,当她对大马食物文化了解得越多,会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比方说饮料溢到碟子这件事,依照台湾消费者的逻辑,会觉得碟子怎么弄到脏兮兮。可是,站在大马人的角度,可以是一个很温柔的视角。

她说,咖啡店业者如果看到有父母带小孩来,会把热饮倒满直至溢到杯外的碟子,这样父母可以把这碟子的饮料给小孩喝。

“这是我以前没想过的角度,我觉得跟人交往相处之中,要多一点这样的空间,有助于我们跟别人能够更好地连结。”

吃到不好吃的食物,她会这样做……

尝尽这么多大马美食,陈静宜发现大马人桌上都会有一碟小辣椒配酱油的蘸料。我不禁地问,那么她有没有变得嗜辣了呢?
她立即答,可以吃辣,但不能太辣,因为会将味觉麻痹,导致接下来吃什么都品尝不到美味。如果小碟里是腌制青辣椒,她就没问题。

万一吃到不太好吃的食物,她会怎样做?她思考半晌,接着说,可能会赶紧去别家店吃,消除那个不好的印象。然而,有时运气很背,下一摊也不好吃,她就会使出一个妙方——喝浓咖啡,把之前的味道盖掉。

(原文上传于17/06/2024)

更多【】文章: 
文史工作者莫家浩/享受历史在手中的快感
调酒师易柏翔Seven Yi/以调酒穿针引线 叙述餐饮风味的诗意 
金曲台语歌后郑宜农 / 放慢腳步找自己,困惑有什么关系 
【马华读立国】叶福炎 / 她比我还懂大马美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2:00pm 31/03/2025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沈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他曾是“问题学生”,如今是享誉世界的主题乐园佼佼者,也是主题乐园领域中少有的东方脸孔领导人。他就是来自槟城、今年60岁的沈氏休闲集团(Sim Leisure Group Ltd)创办人兼主席拿督沈芝庆。

沈芝庆多年来的发型,一直都梳成注册商标的“怒发冲冠”,如今在这年纪看来,更像是“叛逆中年”,也有人直呼他为“老顽童”,他都照单全收,毕竟这是他在主题乐园世界中,不断追求“好玩、创新”元素与目标的象征。

文:本报 刘振仪
图:受访者提供

沈芝庆认为,学术仅占据整体教育的15%,在当今的环境中,其重要每年都在下降。但在马来西亚,人们追求教育时往往过度注重学术成绩,忽略了其余85%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他称之为“生活技能”,这导致个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尤其是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他说,学术不等同于教育,在教育的真正意义上,学术仅代表一小部分。“但是,为何很多人看不到这项问题?这一道问题就是答案。通过系统化灌输下,我们已被洗脑并相信学术等于教育。对我来说,学术教育是一门生意,也是一套控制人们的工具,就像大型制药公司的故事。此外,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因为对于那些不习惯质疑的人来说,效果最佳正是12至15年的课堂教育带来的影响。”

“有一句古老谚语是这么说:‘谎言重复说多次,就会变成真相’,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教育的转折点。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会像购物中心那样很快消失。但线上购物(可不必去购物中心)也是一种选择,并且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这就不禁让人深思了,不是吗?”

沈芝庆说,学术是指有结构地追求学科知识,从学校学习的语文、数学、地理和历史等基本科目,到更专业的大学学科。这个学习过程通常依赖死记硬背,即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相比之下,真正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原始和自然的学习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探索、观察和采取行动,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不仅在课堂上进行。”

沈芝庆认为,课堂上学习不到的85%教育,可以从家庭、自然环境、体育或户外活动中补足。

他说,有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学,却过度强调正规学术,而不是注重于全面及体验式的学习,这将造成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在生活中表现良好,尤其在企业和经商方面。

沈芝庆举证,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都没有完成高等教育,有些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像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李嘉诚、比尔·盖茨(Bill Gates)、林刚河(Ekovest)、麦克·戴尔(Michael Dell)……我们的骆文秀、陈志远、汤爱迪生等,这绝不可能只是巧合。

“但请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必须放弃学业才能成功。许多人在学校中表现出色,也同样取得很大的成功,原因是他们也在教育的另85%方面做得很好,不是单纯依赖那15%。

“一个人即便在学校考到很多A,也不代表这人拥有思考能力,而一个在学校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人,也不可能太聪明。”

沈芝庆在主题乐园世界中,不断追求“好玩、创新”元素,位于迪拜Motiongate主题公园的“John Wick: Open Contract”,就是一座以《疾速追杀》电影系列为主题的过山车。
思考能力是死记硬背的终结

沈芝庆提醒,进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普遍的现代,教育也在改变,从以往取得资讯和知识的模式,转向培养出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从未如此重要,这也是死记硬背学习的终结。你的未来将不再由你拥有多少个A或学位来决定,这是因为人工智能透过赋予每个人知识和资讯的力量,重新设定竞争格局。教育也必须让我们的下一代,为明天的需求做好准备。

“拥有批判思维的能力,就像能够打好羽毛球或足球,或者把歌曲唱好,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但遗憾的是,死记硬背几乎无法或完全无法培养此能力,毕竟批判思维,需要在接受之前提出质疑和挑战。”

学校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沈芝庆说,马来西亚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制度下,学校采纳的死记硬背教学法只是“洗脑”的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而不是真正的学习。

“死记硬背要求你牢记并接受资讯,没有质疑甚至不完全理解,这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深入理解资讯背后的基本原则,要去理解‘这是为何’而不是‘这是什么’。”他举例:“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

他说,当然谁对谁错是次要的事,重点在于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教育核心的价值所在。

在他看来,依靠死记硬背的学生不会质疑被教导的内容,导致他们服从。但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学校采用死记硬背的这一套,将逐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力来自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做事,学校却在做相反的事,他们阻止独立思想和个人意见的做法,已经扼杀个人的创造力。”

他提醒,当教科书上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且不存在提出异议的空间,学校里的孩子变成了教科书设计出来的机器人。

“坏学生”不代表是没用的人

沈芝庆自揭,他于1982年在锺灵中学念中四时因为不服从和“有意见”的性格,其操行被班主任打D评。事关他在课堂上不会对老师的教导照单全收,反而在好奇或不明白时主动举手发问,甚至发表意见。但在老师眼中,这是“问题学生”的表现。

沈芝庆因此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并受到惩罚。1983年他念中五时,校长想出了一个主意——将他和几位同样被认为“有主见”的学生,与其他行为评分较差的学生编排到同一班级,这个班级被戏称为“问题学生班”。

“放牛班”有如龙虎门,有调皮学生、“阿飞仔”或意见多多者,都被校方视为“没有希望”的学生,无法考好成绩,老师不看重且不会细心教导。这件事让沈芝庆感到生气:“我的学校将好奇心视为罪行,就像犯罪或暴力一样。

“校长的策略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谜。无论如何,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这个因行为评分为D的班级在第二年取消。”

他发现,学校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士兵,灌输类似军队的纪律,不允许质疑,服从才最重要,但他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他本身就已证明,即便曾被归类为“坏学生”,也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世界顶级主题游乐网站Blooloop组织的首席执行员,把年度全球主题乐园界50大最有影响力人物奖颁发予沈芝庆(右)。沈芝庆的人生历程证明了,即便他曾被标签为“坏学生”,也不代表他是没用的人。

他强调,培养出有如士兵的学生根本不是学校乃至大学的目标,学校要求学生穿着同样校服、同一款袜子,甚至留着相同发型的做法,尤其应该受到批评。

“你跟我,我跟他,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都保持独特性,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这才更重要。”

沈氏休闲集团至今参与全球超过300个主题乐园项目,包括Motiongate Theme Park(图1)、DreamWorks的Kungfu Panda(图2)、Lost Paradise in Bahrain(图3)、Ski Dubai(图4)、Laguna Waterpark(图5)等。
Motiongate Theme Park。
DreamWorks的Kungfu Panda。
Lost Paradise in Bahrain。
Ski Dubai。
Laguna Waterpark。

 

沈芝庆认为,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长久以来犯下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自称为教育家的决策者和所谓的学术专业人士,也是死记硬背的产物。所谓“由盲人带领盲人”,因此走向一个缺乏批判思考和创造力的未来。很快地,这将导致传统的学校教育脱节和过时。

“为何像我可雇用未来劳动力的雇主,却无法参与制定教育政策?这些‘专家’是否了解工作中的生产力和效率?他们是否有经营依赖创新生存的企业?他们是否面对商业生存挑战的经验?答案,其实都隐藏在这些问题里。”

沈芝庆(左)结交许多中东好友。
母亲是学习榜样

“我母亲没受过教育,但她是我见过最成功,最勤劳的人。”
沈芝庆的已故母亲洪秀珍生于1934年,从中国下南洋来到槟城落地生根。母亲从年轻开始独自一人,靠着种菜、饲养猪只鸡只和各种杂工的收入,把沈芝庆共9个兄弟姐妹培养成才。

他回顾母亲这一生,每日忙个不停,清晨5时起床收割蔬菜带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赶回家喂猪和鸡,下午去做各种杂工,晚上还要回家与孩子们一起缝制雨伞,至晚上11时才停下。后来,母亲的养猪和鸡场,也从小小规模扩大到数百只猪和上千只鸡。

“我母亲通过多年的努力,把一间破旧的木屋改建成一栋拥有两层楼、七间卧室的房子,这一切都来自她的辛勤工作!”

沈芝庆把母亲视为学习的榜样,母亲的身教,让他学习到勤奋与刻苦耐劳的精神。他更加认同一点,即一个人接受的85%教育里,其中一部分来自生活的环境。“母亲是文盲,但她在生活中非常成功,她在15%的学术是0分,但在85%的其他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母亲不识字,但一生勤奋、坚韧、充满常识、性格坚强、聪明,靠自学成才,懂得家禽养殖场的成本和动物健康管理。”

更多【】: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大胆想像精彩人生, AI专家苏仲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从害怕大海到热爱深潜 伊帕用镜头掀开海底神秘面纱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