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發佈: 6:08pm 24/06/2024

陳靜宜

人物

美食作家

《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嘗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

《我說福建面,你說蝦面》

食物的文化

星洲人人物

台湾美食作家陈静宜/唯有吃得多 才能累积足够经验值

報道:本刊 林德成 攝影:本報 林明輝

吃是一种疗愈心情的方式。能吃是福,一旦放工或步入周末,许多人转身变成《孤独美食家》的井之头五郎,踩着轻盈的步伐到处探店,为味蕾刷上与众不同的美食体验。

每个人对吃都有一套独特见解和品鉴指南,该怎么吃?沾什么酱?辣或不辣?都会一一讲究。台湾微笑说,唯有吃得多,才能累积足够的经验值,去判断一种食物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ADVERTISEMENT

与此同时,她强调,不要完全相信权威,相信自己的舌尖味蕾。“当你会不自觉地想要一口接一口,那个时候才是对你自己身体诚实。”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林明辉

有一句老话:人生就是不断在选择。想当然耳,与这位堪称“最了解马来西亚料理”的美食达人会面,最令我犯难的是要吃什么?所幸她心中已有答案,采访当天,大伙儿就相约到茨厂街颂记牛肉粉大快朵颐。

采访当天,大伙儿相约到茨厂街颂记牛肉粉大快朵颐。

陈静宜曾是台湾《联合报》的美食记者,一般听到这个身分,会联想到吃喝玩乐,实际上,哪有这么轻松。

“凡是吃进嘴巴的(新闻)都算我的路线,所以吃到好的,坏的,吃到中毒的都归我。”即使是政治新闻,只要涉及宴会食物,几乎很难脱身。

以政府宴请为例,同事写政治新闻,而那一顿吃了什么就归她写。“大家可能不太关心餐会的谈话内容,但会想知道吃了什么。”

台湾人很重视美食,她回想几年前发生一宗ATM盗领事件,在调查过程中,警方通缉了一个犯人,可是一直抓不到人。突然有一次,该犯人到宜兰一间小店吃鱼,凑巧被一位休假的台北警官撞见,之后就落网。

“那时大家都想要去那家店,看他到底吃了什么鱼。”她不禁笑道。

踢爆重组肉牛排事件

在撰写美食新闻之余,她还需要处理专题报道,当年凭借新闻嗅觉和抽丝剥茧的能力,成功揭发连锁餐饮业者使用重组肉(reconstructed meat)牛排的现象。

重组肉指的是“拼贴肉”,通过组合、黏着或压型的加工方式,将两块以上的肉块变成一种肉品,例如汉堡肉、香肠、炸鸡块等。

“基本上(这个做法)是没问题的,重点在于它没有煮到全熟。当它是一个拼贴肉时,很容易在里面滋生细菌。”

普遍上消费者到牛排餐馆点餐,会要求煎至三分、五分或七分熟。如果业者使用重组肉牛排,又没告知消费者,就会引发食安问题。

那个时候,这篇专题报道罕见地刊登在《联合报》的“头版头”,有关食安话题还延烧了将近一个星期,无形中提高了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会特别留意餐馆的食材来源。

“(现在)看到菜单上面,不只是写猪肉,可能会写这是来自丹麦的猪肉。”

人、美食和土地关系密不可分

拥有近20年饮食采访经验的她,早年还因深耕台菜领域而获得“台菜天后”美称。我趁着她在搅拌着牛肉面,好奇地问称号的来源。

“我写的也不纯粹是台菜这件事,我可能会连接到(地方文化历史)。比方说菜脯蛋,在潮州菜里面是一个蛮常见的食物。我会写菜脯跟台湾的连接性。譬如说在日治时期,有人指菜脯是穷人的黄金。”

菜脯就是腌制过的萝卜干,以前逃难时,家境富裕者会随身携带黄金,穷困者根本没保值家产,只能带上菜脯,因为菜脯含有水分和营养,可以路上含着解渴。

不过,她最初没有爬梳台菜的前世今生,直至撰写第一本书时,才惊觉无法阐述更多关于台菜的传承脉络。为了寻找食物的“原乡”,她决定到中国溯源,比方说到潮州找菜脯蛋、漳州看肉粽、福建是薄饼、福州是干拌面和光饼等等。

“我也有把马来西亚的华人食物当作一个对照组。”因此,出版第三本书时,便纳入了大马饮食的内容。

在5月9日,陈静宜(左二起)、杂文作家李系徳和饮食文化工作者曾智霞一起在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谈美食。左一为主持人陈嘉荣。
不“黑”不好吃

在考究大马美食时,陈静宜在因缘际会下认识了我国的知食份子林金城,也受到启发专研大马饮食文化。

她还记得,有一届的台湾书展,她专访林金城。对方带了很多书籍,还携带肉骨茶的茶包,以及源珍黑酱油。“他说一定要这个黑酱油,这样肉骨茶才道地。我觉得他人太好了,送人家礼物,还配套好。”

“所以黑酱油是我认识马来西亚食物的一个开始。”

来到大马北上南下时,餐桌上几乎会看到黑酱油,反观台湾人比较多用酱油。“当酱油很黑的时候,我们会以为酱油放很多。然后看到这个食物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么咸怎么吃?”

惟,对大马人而言恰恰相反,不黑就不好吃。从此,在她的脑海里,黑酱油是大马食物的一个重要印记。

陈静宜在2018年出版的《啊,这味道:深入马来西亚市井巷弄,尝一口有情有味华人小吃》,封面是一个沾满黑酱油的汤匙。这是她对大马食物的一个重要印记。
“再也吃不下这么多”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2:00pm 21/04/2025
新华作家尤今/在文字里只种向日葵,不种罂粟

从小看父母醉心阅读,她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很甜,于是也跟着钻进方块字的世界,从此再也离不开。

新华作家尤今(75岁)共在马新中港台等地出版逾200本书籍;她写散文和小品,也写小说和游记,认真看待自己与文字的关系。

“我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绝对不种罂粟。”写作不只为了开花,开什么花很重要,花怎么开也很重要。“取材于现实的作品,才是泥土滋养出来的鲜花,带有阳光的香气,跟塑料花截然不同。”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她并非不曾用文字捏出塑料花。

中四那年,尤今写出人生首篇小说〈凄风苦雨〉,投稿报章。刊登后,原以为父亲会给予赞赏,未想他却严肃训话,“父亲说,这是一篇全然失败的作品;他说得毫不留情,让我吓了一跳,很不开心。”

那篇小说写渔夫出海捕鱼,与大海艰险搏斗,渔夫妻子在家照顾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苦苦等候丈夫归来。父亲读了,诘问16岁的尤今:你有认识渔夫朋友吗?你有去渔夫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实况吗?你在下笔之前有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吗?尤今一遍遍摇头,“都没有,全凭想像。”

更小的时候,尤今曾从父亲的书架上抽出《小坡的生日》阅读。作家老舍是中国人,书里却把马来孩子和印度孩子写得栩栩如生,“父亲问我为什么,我天真无邪回答,他靠想像力写的啊。爸爸说,不是的,”老舍曾在1929年旅居新加坡5个月,任教于华侨中学,“他观察,他体验,他生活,他收集资料,所以才能把印度人马来人写得活灵活现。”

真实,是创作的起点——这是父亲教会她的事。

“这句话我记了一生。闭门造车的书写,犹如塑料花,冰冷、虚假,没有生命力。”往后尤今从未停止写作,出版书籍无数,碰触的文体各异,“没有一部不是取材于现实。”

就像1995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主题围绕嗜毒与早恋课题,尤今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亲身走入戒毒所,与吸毒者促膝长谈,“收集很多资料,我才敢动笔去写,将受访者的真实经验转化成小说的骨和肉。”

父亲还说过很多话,都让尤今铭记一生。

尤今1995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她亲身走入戒毒所,将受访者的真实经验写成书。
父亲的“自重”课

从小生于怡保,尤今4岁那年,父亲停止采矿,创办《迅报》,家里充斥各类书籍,母亲也在报章连载小说,“用比较形象的形容就是,家里每寸空气都有书香。”不写小说不排版的时候,父母总在看书,“脸上很沉醉的样子,我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是很甜的吧!”小小年纪的她也乐于捧起书来。两年后报社倒闭,她手里的书并没有就此放下来。

再长大一些,父亲带着全家人迁居新加坡。初时身在陌生境域,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在尤今眼里都成了鱼,嘴巴一张一合,吐出来的全是气泡。“怡保人多讲广东话,新加坡人则讲福建话,我一句话也听不懂。”有天发牢骚,尤今脱口而出:真希望自己也是福建人啊;向来慈和的父亲随即变了样,“眼神很凌厉,平时柔和的光芒没有了。他用严峻的口气说:如果你要听懂福建话,你可以去学,但你必须记得,你永永远远都是广东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8岁那一年,在大街上,父亲给她上了这堂名为“自重”的课。自重是不轻蔑自己的身分,自重也是要在心里安装自我监测器,把自己管好。

“自我监测器的另一个名词,叫做良知与良心。”后来成为教师、成为作家,更要懂得时刻监督自己。“我对读者负责,只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不种罂粟。”

什么文字是她口中的罂粟?

这要追溯到小学时期,学校附近有连环图出租摊子,很多同学租借来看,内容尽是色情暴力。这让尤今感觉不妥,从此立志只写有益身心的读物。当时11岁,她投稿的文章首次见报,题目为〈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抒发她的创作信念。往后虽然没有真的成为童话家,却也从未丢失行文里的某种明朗清澈。

新华作家尤今,本名谭幼今,生于怡保,8岁迁居新加坡;曾在2009年获颁新加坡文化勋章,2014年以《心也飞翔》一书获颁新加坡文学奖。今年75岁的她笔耕不辍,受邀在中国上海《新民晚报》与广州《羊城晚报》写专栏,分享感动和启发自己的小故事。
将记者生涯磨出的能力用在写作上

她坚持在文字的土壤栽种向日葵,养分从生活汲取而来。

年幼时阅读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环游世界八十天》,尤今感到非常震惊,“我告诉自己,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这些国家去游玩。”大学毕业后,她踊跃出国旅游,至今走访逾百个国家,出版好几本游记。“我写游记不会专门形容景色,游记是很活泼的文体,可以体现当地的政治、文化、饮食、经济……我喜欢全部融为一炉,通过人物作为主线来发展。”

以记者身分跟尤今碰面,短暂寒暄后,曾在《南洋商报》任职7年的她说:“这是梦寐以求的工作,我做过3份工作,最怀念的还是当记者。没有一项工作可以给我这样的机会,每天接触不同的人,汲取不同的思想养分。”

问及难忘的采访经验,尤今想起三轮车夫围困报馆的那个傍晚。

“当时,新加坡很多三轮车夫,有的会在牛车水一带载人买菜,五毛一块这样赚;有的则专门在旅馆门口等游客,我听说他们收入很高。”为了探个究竟,尤今伪装游客乘搭装饰华美的三轮车。“我说要游新加坡,怎么算?哇真的很贵,70年代,我的薪水才700元,他游一趟半小时要30元。”短短半小时,尤今抓紧时间跟车夫谈天,拿到很多资料。

下车后,等不及赶回报馆,她先是冲到对街咖啡馆,趁记忆犹新将对话记录下来。报道刊出后,引起很大回响,“我记得很清楚,当天下午5点,报馆外面人声沸腾,一群三轮车夫气势汹汹指明要见我,”收入明晃晃被摊开,税务可就麻烦了,“他们认为我在破坏他们的生计。”喧闹落幕后,她感慨,“当记者,最重要是能够揭露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即使事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能因此退缩。”

记者这份职业,在她看来犹如磨刀石,磨锐一个人的思维、笔锋和眼力,“可以深入观察人性,日后对我塑造小说人物大有帮助。”

真实是一贯作风

7年后,她成了母亲,人生来到十字路口,“孩子只有一个童年,错失了我会很遗憾,”于是毅然辞掉工作时间不稳定的采访职业。这时,她忆起过去在图书馆任职管理员时,曾为一群资深教师讲课,教导他们如何为学校图书馆的书籍编排目录。“课程结束后,一名教师特地向我致谢,说我的讲解生动清晰,给我很大的鼓励。教学,是美好的分享,我很喜欢,所以后来想要改行时,我便选择教书。”

尤今执教鞭的岁月长达29年。这些年在课堂上教授华文,她有自己的心得。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华文,而不是为了考到A。”尤今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笑声,因为在她眼里,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科目,“它是让你去爱的。学习其他科目,它们会化为学识的一部分。但是,语言是流在血液里的,它是让你去爱,给你享受的,而文字懂得知恩图报,你平日善待它,当你要用它时,它便会跳出来,帮助你、报答你。”

2025年3月,尤今携着3本新书《播种未来》《爱的密码》《加减人生》亮相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新书主题分别触及亲子教育、家庭幸福与处世之道,全是最近两三年在中国报章书写专栏文章的结集。当老师,她不爱在课堂上说教;当作家,她也不愿在纸页里摆出道学的面孔。

尤今携着3本新书亮相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分别是《爱的密码:尤今解读幸福家庭》《播种未来:尤今细说亲子教育》《加减人生:尤今畅谈处世之道》。

“我不爱谈生硬的理论,而是希望通过真实故事,向读者分享我的得意与失意,以及我对人生的种种思索、感悟和理念。希望通过一则则曾经感动我、启示我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亲子教育、家庭关系和待人处世方面碰到的种种问题,绵里藏针,用蜜糖包裹黄莲,这是我一贯的写作方式。”

更多【】:
黄水斌不让经典港片褪色 让电影镜头化作钢笔漫画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沈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