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過去馬來西亞各個時代建築演變的狀態,可以發現無論建築樣式的流派,如本土建築或外來文化影響的建築,在經歷過本土風情、生活習慣,跟其他異質文化、氣候適應和現代化影響等等,形成多樣及持續變動的狀態,相較於其他單一文化背景國家的建築發展,顯得更加多變及不可預測。
從最早的本土建築開始,在熱帶環境中隨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改變後,建築的做法便會產生變化。這些建築的特點是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們可以隨意調整建築的設計或材料來應對氣候的影響。隨後,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文化,透過宗教、貿易及殖民主義,散播到馬來西亞各個地區,這些外來建築風格引入了新材料、建築方法和美學原則,使得本地和外來元素相互融合,進而產生更加複雜的多樣態建築文化。
ADVERTISEMENT
大部分外來建築在傳播到熱帶環境不久後,人們便會意識到一些建築設計或工法所引發種種不適的問題,如不適宜的屋頂形式和缺乏適合熱帶氣候的開口,在參考風土建築的做法後,這些外來建築形式開始融入本土建築的做法。從這些建築的風格演化現象觀察可以得知,無論是來自哪一個地方的外來建築文化,在現實的條件下,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經過改善後才能流傳下來。
為了應付熱帶降雨及太陽直曬問題,大部分建築傾向以斜屋頂、屋頂出簷和非封閉式的門窗,牆面上方採用出風口設計成為常見特徵。這種融合不僅解決實際問題,還豐富建築風貌,創造了結合兩者優勢的獨特混合風格。
因應氣候變型的現代建築
20世紀初,馬來西亞建築進入了現代運動階段。跟歐洲本土建築一樣,現代建築強調簡約外觀、空間的功能,以及使用現化代材料如混凝土、鋼鐵等。這個時期,城市規劃和建築控制變得更加重要,加上受到工業化影響,建築從工藝追求轉變成為快速、經濟以及普及化為主。建築師試圖提出符合20世紀初社會意識形態的現代建築,強調簡單的建築形式、效率等等。現代主義建築思潮有如早期的外來文化影響一樣,一下子成為都市建築的主流設計風格。
然而,來自歐洲的現代建築設計風格,同樣忽視了本地熱帶氣候的因素。這一疏忽導致建築物再度陷入不適應環境條件危機,例如封閉的空間,導致室內過於悶熱、通風不良、平屋頂導致漏水等等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築師開始意識到這些早期現代設計的缺陷,於是再次重新考慮和修訂設計原則,以更好地適應熱帶氣候。這一時期見證了建築物對抗熱和潮溼的重新關注,利用大懸臂遮陰、廣泛的陽臺用於室外生活空間,以及使用現代化通氣磚來促進空氣流動。這種適應標誌著馬來西亞現代建築朝著更加關注環境的方向轉變,確保新建築不僅功能和美觀,而且符合氣候條件。
從1965年到1999年,馬來西亞建築界出現了明顯的後現代主義轉向,強調宗教及族群文化特徵,從造型設計反映了本地傳統和美學,然而過度裝飾的外觀設計,再次忽略了熱帶環境的調適能力。在這個時代,建築外觀跟室內空間的關係開始疏離,外表的設計無法為室內環境提供舒適的空間條件,因此需要依賴大量的空調設備來解決問題,導致過度消耗能源,也使都市平均氣溫上升到歷史的新高度。
繼續創造可持續的宜居空間
進入1990年代末以來,一些建築師提出可持續的設計方案,主張建築應對其環境有更深的認識,甚至將一些過去在土地上發展的傳統建築應對氣候條件的做法,用在新建築上面,努力在全球現代化與本地身分之間取得平衡。
馬來西亞建築的進化反映了從本土傳統到全球影響,再到現代氣候適應的複雜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馬來西亞建築師不斷面對挑戰,調整其設計理念以適應環境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從百多年建築風格的演變看來,馬來西亞各個時代的建築充滿活力的能量,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有一些新的變因刺激,反覆受到地理氣候條件的約束及挑戰。
這無形中促成了不確定性的建築概念,跟單一文化背景的國家相比,就顯得更加靈活及易於調適,這種特徵應該可以用來解釋這個地區獨特的建築遺產,及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提供了思考的線索。通過擁抱不確定性原則,並與確定性方法形成動態平衡,馬來西亞的建築師可以繼續創造可持續、文化敏感和宜居的空間。
延伸閱讀: 張集強/百年築跡之太平佛教會 張集強/宗教建築 張集強/新本土標準 張集強/多元建築思潮演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