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是美國黑人在棉花田裡勞作的音樂,一百二十多年來,這個勞作場域的音樂如何登上殿堂?如何漂洋過海散佈世界?來到今時今日的馬來西亞,又呈現什麼面貌?
爵士樂或許是你我非常熟悉卻又陌生的音樂。在咖啡廳、候機室、餐廳裡,爵士樂往往是帶來情調,卻沒被放在心上的背景音樂。那輕快得令人想搖擺起舞的是爵士樂;那慵懶隨性好像總是慢半拍的也是爵士樂。爵士樂是玫瑰玫瑰我愛你,是帶我飛向月球,是多麼美妙的世界……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爵士樂大師鄭澤相常說,爵士樂是美國黑人在棉花田裡勞作的音樂。一百二十多年來,這個勞作場域的音樂如何登上殿堂?如何漂洋過海散佈世界?來到今時今日的馬來西亞,又呈現什麼面貌?
即興──爵士樂的精髓
5月16日晚上,吉隆坡蘇丹街Jao Tim,雨夜。木樓梯、紅磚牆、圓木桌、復古檯燈,聽音樂最適合不過了。那是一場音樂時光之旅。
那晚檯燈音樂會的主題是《Lagu Raya Project》,隨著一首又一首的開齋節歌曲,回到比南利(P.Ramlee)與薩洛瑪(Saloma)賢伉儷的1950、60年代,再暢遊至茜拉瑪吉(Sheila Majid)、蘇迪曼(Sudirman Arshad)的1980、90年代。從〈Dendang Perantau〉到〈Balik Kampung〉,主題從思親演變到浩浩蕩蕩塞車回家,聽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從鄉村農牧發展到離鄉背井湧往城市。
在本地爵士樂大師鄭澤相改編之下,平時熟悉的開齋節歌曲,都換上爵士樂靈魂。有熱情輕快的森巴風(Samba)、有慵懶的巴薩諾瓦(Bossa Nova)、有浪漫的藍調(Blues)。該怎麼形容呢?那一味爵士,展現在一點點不協調卻不難聽的和聲;或總是不在拍點上,讓你身體不禁擺盪;或是鼓刷唰唰有點沙啞的性感。
即興(Improvisation)是爵士樂的精髓。來到即興段落,樂手用自己的樂器,或鋼琴,或吉他,或嗓音,脫軌繞行。你還是聽得出樂句原來的模樣,但更被樂手奔放的技藝吸引,享受他們用飛舞的指尖創造出的驚喜。那感覺就像每天循同一路線出門,突然發現巷子裡風鈴木花開,忍不住鑽進小巷欣賞一番,再帶著被點綴的心情回到原路。
樂手互拋媚眼,提醒著“接下來看你的了!”即興是隱形的球,他們互相拋接,玩夠了交回鋼琴手,又按曲子原路走下去,最後提一口氣領著大夥同步結束。
掌聲、尖叫、歡呼!爵士樂有你有我有他,自在於樂手隨性不隨便的演奏,聽眾不必拘束,隨時可以加入音樂搖擺。窄小的場地更顯親密,感傷或歡快的情感自然透過表情、肢體、動作,在樂手與聽眾間流竄,相互感染。
爵士樂如何傳入大馬?
Jao Tim是鄭澤相與一班爵士玩家常演出的場所,其他爵士樂基地還有Bobo KL、Simply Jazz by Tin Box和Jazz Up9。
來臨7月14日星期天,皇家雪蘭莪錫蠟訪客中心(Royal Selangor Visitor Centre)還有第一屆爵士音樂節。參與的本地一眾爵士音樂家包括:Janet Lee(李抒芬)、Junji Delfino、David Gomes、The Frankie Sixes、FAZZ、WVC和The Shanghai Sisters等。
“第一屆”,聽來以為爵士樂發展姍姍來遲,其實不然。在2020年疫情期間,鄭澤相和其他本地爵士音樂家曾舉辦Malaysian Jazz Marathon 12小時線上演出。在他印象裡,約20年前在吉隆坡滿家樂(Mont Kiara)曾有Sunrise Jazz & Rhythm Festival。更早以前,在武吉加里爾舉辦的Philips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更盛大,他記得當時請了好多爵士樂大咖過來。
爵士樂自1900年代起在美國本土經歷百多年的流變,間中隨著貿易漂洋過海到歐洲大陸、中國,輻射狀傳播開來,又與各種樂種相互交錯,展開各種面貌。
英殖民時代,爵士樂傳入馬來亞,鄭澤相形容它為舶來品。就像那些新穎的留聲機、電話或瓷器,那些有人脈的顯赫家族,才有能力辦派對,邀請爵士樂隊來演出。他在陳團英的小說裡就讀過娘惹家族聚會的演奏景象。
早期著名的爵士樂歌手包括比南利和薩洛瑪夫婦,“跟他們同時代還有一大堆樂手,我們都不記得他們名字了,他們也是貢獻了很多。”
爵士樂雖然小眾,但在馬來西亞的發展不曾斷過。過去,爵士樂隊多在酒店貴賓廳演出,著名的索里亞諾家族(The Solianos),傳承到第三代仍在吉隆坡大華酒店(The Majestic Hotel KL)駐唱演出。
馬來西亞國營電臺在1980年代前也是重要推手,“我們聽回一些60年代的錄音,那個演奏,哇,真的是……味道濃濃滿滿的爵士樂。”鄭澤相是從中獲得養分的音樂小孩,“RTM電視會放音樂節目的叻,應該是每個星期六凌晨12點有個節目叫《Jazz Club》,我中學時候還會半夜起來看!”
被爵士“煞”到,從此走上不歸路
在馬來西亞,不乏學音樂的孩子,鄭澤相的父母也相信“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那一套,自小就被送去學琴。但是爵士樂冷門,在還沒有網絡串流音樂的時代,CD很貴,電臺沒播,大概就很難接觸到了。
鄭澤相先是透過閱讀接觸爵士樂,例如村上春樹,和當時學校圖書館借來的臺灣電影音樂雜誌。“因為讀,就讓我有個想像,那個音樂到底是什麼樣子?”找到時,跟腦裡面儲存的檔案匹配,有的“就這樣子囉”,有的“哇原來是這樣……”
真正“煞”到鄭澤相的是一首〈Corcovado〉,少時他經過唱片行國光無線電社,請店家保留CD,慢慢存錢買下。爵士樂予他的感覺是自由,自由在那節奏感,甚至是它描繪的世界。“尤其即興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技能,怎麼會有人可以隨手拈來一段巧思?幾個人不用說什麼,一下就可以jalan了。”
少時的鄭澤相就這樣反覆練習,追求爵士樂,甚至“膽粗粗”寫計劃書給當時的廣播電臺第五臺。“沒想到竟然被approved了!”他寫稿,買專輯,寄快郵給電臺,由主持人代念。那年19歲,節目叫《爵士音樂地帶》,一做做了3年。
2018年起,他自己當起主持人,在廣播電臺CITYPlus開啟新的華語爵士樂節目《聽爵享受》,至今超過300期。演奏、教學、主持節目、辦音樂活動,鄭澤相在自認小眾冷門的爵士樂裡,繼續即興演出。
相關報道: 【爵色之歌/02】爵士樂出走記,一本“真書”jalan天涯! 【爵色之歌/03】他們血液裡,流淌著一股爵士魂 延伸閱讀: 【嘻哈在大馬/01】大馬中文嘻哈音樂,在荒島中孤獨說唱 【嘻哈在大馬/02】為什麼要rap粗口?嬉笑怒罵只為表達情緒 【嘻哈在大馬/03】keep it real,用嘻哈唱出真實的自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