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世界反面的感受為何?我想曾經患上嚴重疾病,或患病住院的讀者都深有同感,那是一個孤獨、親朋戚友難以感同身受的苦……
ADVERTISEMENT
在我的朋友當中,有兩個人患有紅斑狼瘡症,一個是大學同學,另一個則是本書的作者方肯。在還沒閱讀《狼的日與夜》以前,我對紅斑狼瘡的瞭解只是知道那是一個與免疫力相關的疾病,女性患者很難有身孕,僅此而已。直到我讀到作者的醫生在序文裡寫道:紅斑狼瘡腎炎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系統錯亂,產生抗體攻擊腎臟,導致腎臟發炎。如果沒有即時診斷和治療,病人的腎臟功能不但會退化,而且會導致腎臟衰竭,需要依賴洗腎來維持生命。
讀到這裡,我多少隱約感覺到這是與一般常識相背離的疾病,直至深入閱讀作者的“經驗書寫”,才更能體會這種天生帶有“逆天而行”屬性的疾病,是多麼的精神疲憊——除了要應付身體的痛楚,更要應對身旁不時襲來那不適當的關心與關懷。
走在世界反面
誠如作者在〈一隻孤獨的狼〉裡寫道:“一般的養生觀念是補充營養,提升免疫能力,而紅斑狼瘡病患完全反其道而行,越是能提升免疫能力的食物,越不能碰。”單單這一條就衝散了我(們)多數人從小接受到的常識——增強免疫力原來不只毫無幫助,更可能為體能發瘋的士兵輸送火箭炮。回想我們在大疫之年除了佩戴口罩以外,做得最勤的大概便是努力增強免疫力這件事,而紅斑狼瘡的患者則是走在世界的反面。
走在世界反面的感受為何?我想曾經患上嚴重疾病,或患病住院的讀者都深有同感,那是一個孤獨、親朋戚友難以感同身受的苦,而作者在〈被咬掉的時光(中)〉也以“窗”來凸顯了這種心境:窗,對長期臥病在床的人很重要,讓自己覺得沒有被世界遺棄。這讓我想起多年前骨痛熱症入院,每當醫生護士例行公事地來巡查病情後的無所事事,無人可談話的午後,我總會手推這點滴架子,走到那個可以望見路燈與高速大道的窗前,感受一下自由的氣息——而作者的“窗”又開在何方?
寫給丈夫與孩子的情書
《狼的日與夜》除了記錄作者的患病點滴,也是一封低調的情書,寫給她丈夫與孩子的情書。我覺得整本書最溫馨與精彩的篇章都出自第六輯:狼與家。其中〈羊先生〉裡的感動幾乎溢出紙面:“羊先生說:‘現在,只要是夫婦,就可以捐腎給對方,我可以把我的腎給你。’……那時候,我們還沒有結婚,羊先生也沒有求過婚。於是,我就當做他用他的腎來向我求婚了。”
這段話讓我想起多年前在馬大中文系主辦的講座時遇到羊先生,當我和羊先生聊天時,他的眼睛總是會不自覺的飄向遠方,那個方肯坐著的位置。
親友全力的配合與支持,會是病患最急切盼望的窗,即使並非光耀四射,卻仍舊值得倚靠。
相關文章: 【馬華讀立國】賴殖康 / 流俗地以外的流俗地 【馬華獨立國】賴殖康 / 散文動人,因有共同經歷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装死的人不穿鞋》收录的,还有一篇篇政治寓言。〈主宰者〉可以联想到某个政治强人的一生;〈翻滚〉中“黑先生给自己灌了水泥”,以及少年被警察拘留时,从一楼抽风口钻出,而后自己坠楼身亡的桥段,对很多马来西亚读者来说,根本就不是离地的魔幻情节……
前一段时日网络盛行“暗黑童话”,网民以猎奇视角刨挖英雄救美、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等“傻白甜”的陈套之后,原版究竟是否如此纯洁正向。此外,亦有人热衷“二创”,成品往往令读者直呼“毁童年”。
方肯最新短篇小说集无法类归于“童话”范畴,却也是性质相当接近的“寓言小说”,其中以怪诞、荒谬、诡谲等元素重新构造一个奇幻世界,戏仿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第一篇小说〈海的女儿〉叙述了一个来自“千岛之国”的女佣伊玛在进入雇主家之后,折射出的家庭悲剧——一家之主沉迷逐利,伊玛成为奶奶与女儿“我”的贴身陪伴者。书中有着大量的异化情节,以这篇小说为例,一场神秘的大火,伊玛就像《西游记》那些打回原型的妖精:“蓦地,我在火焰里看见一位跃动的鱼,但它究竟是要逃出来,抑或是留在里面,怎么也看不清。”方肯巧妙地穿插印度海神摩蹉(Matsya)的神话,为这种异化增添了神秘色彩。
马华文坛去年出版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那些进化了的,以及……》,牛油小生处理的异化是达尔文式的物竞天择,方肯这本书的异化则比较类似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甲虫的卡夫卡式(kafkaesque)叙事。
詹伟雄解读《百年孤寂》时曾言:“魔幻深深根植于现实,它从现实中长出来,以美丽和非预期的方式阐明或照亮现实。”方肯〈曝光〉为我们创设了一个不存于现实世界的空间,据说那里有一个隧道,隧道另一端拥有全部的光,那里的黑眼珠悉数褪色,贪婪地吸取光的滋养。那道光,指涉的是哪些事物,每个读者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装死的人不穿鞋》收录的,还有一篇篇政治寓言。〈主宰者〉可以联想到某个政治强人的一生;〈翻滚〉中“黑先生给自己灌了水泥”,以及少年被警察拘留时,从一楼抽风口钻出,而后自己坠楼身亡的桥段,对很多马来西亚读者来说,根本就不是离地的魔幻情节;〈装死的人不穿鞋〉里,“穿鞋的人都是妖魔,抛弃了自己的灵魂”这种要求人民盲从的国家宣导,使人想起《1984》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思维操控。
前述提及的其他作家的寓言作品,所有型变者,表现的无非都是人类的思想与行为。而当人类以原型出现在这类故事时,又会与它(他)们碰撞出什么样的戏剧效果呢?〈翻滚〉借主人公的口吻道出:“它(老鼠)不如人类贪婪,它只咬一小口,就满足地离去。”〈末日后一只羚羊〉里作为人类的“我”,最后杀死了拯救过他的羚羊,末了告解:“无论人类是草食,还是杂食的动物,为了生存,我终究只是脆弱的动物。如果羚羊是一个人,我会怎么做呢?”
所以回答我,亲爱的高尚的人类,你会怎么做呢?
相关文章: 方肯/装死的人不穿鞋(上) 方肯/装死的人不穿鞋(下)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