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复杂的东南亚意图学欧洲成立民族国家,谁才是主要民族?谁才是主要文化?欧洲在成立民族国家过程中经历了残酷血腥的历史,是否会在东南亚重演?是否能从帝国殖民者的示范下成功“链成”民族国家?这就是本书“帝国炼金术”的意思。
这本书读得我感触万千,因为里头谈论许多发生在上半生的事件,例如沙巴资源被政客拱手让给中央,沙巴从富有变贫穷,卡达山人出现能跟国阵政府对抗的领袖百林,国阵以不拨款来“惩罚”沙巴经济等等……种种记忆,一旦放入大历史框架中,才发现其不凡的意义。
ADVERTISEMENT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兴起民族国家,同时纷纷在东南亚殖民,带来了民族主义概念。要不是欧洲殖民,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仍是部落形式的“无国家”状态,当殖民政府退出东南亚时,他们曾经占领的范围便是新兴国家的边界。
二次大战日本的“解放东南亚”迫使欧洲退出,日本赶走殖民者,虽然战后被重新占领,但独立趋势已经无法回头。
问题是,族裔复杂的东南亚意图学欧洲成立民族国家,谁才是主要民族?谁才是主要文化?欧洲在成立民族国家过程中经历了残酷血腥的历史,是否会在东南亚重演?是否能从帝国殖民者的示范下成功“链成”民族国家?这就是本书“帝国炼金术”的意思。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本书形同作者巨著《东南亚史》的别册,他说:“在1930年代,几乎没人相信他们有一天应该、或可以成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进入20世纪,世界秩序不再接受模拟两可或无国家状态……所有疆界内的人都必须被定义为国民。”
“马来世界”被英国和荷兰势力划分为二,两个新兴国家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认同过程:印尼通过革命手段立国,成为集权统一国家,武力镇压反对者,直到1998年才开始民主化;而马来西亚立国是妥协促成联邦制,避免了菲律宾和印尼的浴血历史。
跟我们最相关的有三章。
第三章讨论华人,早期来自北方者皆被称为支那(秦)人,大多融入当地人,殖民时期成为介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重要的少数”,后来在不同国家独立运动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甚至在印尼推动马来文罗马拼音化,但东亚的族裔认同却令华人成为始终不愿融入的“局外人”,遭到仇恨和歧视。
第四章追溯马来人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知的马来人概念,其实是晚近的产物。
第七章讨论沙巴土著如何发起族裔认同来抵抗马来亚势力,亦即我小时候在沙巴亲历的事件。
东南亚自古以来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族裔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东南亚新生民族国家的“多层认同”,跟欧洲及东亚(尤其中国)的民族主义迥然不同。
经历了1940到1980年代的动荡,东南亚的国家认同才总算渐趋稳定,但在2010年出版时,作者也发出警语:“对今天的印尼和马来西亚而言,政治认同的首要挑战已不是族裔主义,而是来自新的全球化形式的宗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