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雲

發佈: 7:00pm 25/06/2024

何國忠

學者

杜甫

詩人

奇蹟

如意安詳

儒家

德文

徐梵澄

馮至

歌德

【如意安詳】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蹟/何國忠

作者:何國忠

“三十年代我否定過我二十年代的詩歌/五十年代我否定過我四十年代的創作/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看過去的一切都是錯/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麼那麼多/於是又否定了過去的那些否定/縱使否定的否定裡也有肯定”。詩句引自馮至1991年3月25日所寫〈自傳〉。馮至在1979年另有文章也以〈自傳〉為名,他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澄清了頭腦裡的一些混亂思想,好像又一次明確了文章應該怎樣寫,學問應該怎樣做,力求實事求是,不作違心之論。”一詩一文,見證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坎坷道路。

ADVERTISEMENT

1993年3月2日馮至去世。寫〈秋風懷故人〉悼念老朋友。“逝去了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慟哭,只默默在深靜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徐梵澄說。《徐梵澄傳》作者孫波說當徐接到馮至女兒馮姚平電話,被告知馮病危時,他就愣住了,隨後在電話裡失聲痛哭。趕到醫院,“看到在彌留之際昏昏睡去的馮至,坐下來,雙手握住他這兄長的左手,頭抵在床邊,像孩子一樣啜泣不停。”

朋友去世,掉淚正常。但是徐梵澄當時已經84歲,且有世外高人之譽,我讀這段文字,不免思考何以重視馮至至此。徐梵澄說馮至當入者流,其言行無佛教、道教、耶教、或道學家的點染。他畢生悔人不倦,桃李滿天下,“一貫是傳統儒家精神,自知或不自知其品德已甚崇高,人望亦復增上。”又說他學養深純,為人溫和、誠篤。這些風度在其他學者或也見到,但馮至不單是學者亦是詩人。“其新詩創作,中間靈氣迴旋,甚為時人所愛讀。其詩好,由於性情真。詩人是性情中人,其於朋友,也是以真性情相見。從來沒有機械之事。”

馮至出生於1905年,1922年入北京大學系,畢業後擔任中學老師。1930年以官費留學生名義赴德留學,1935年獲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自然與精神的類比:諾瓦利斯的文體原則》,回國後在上海同濟大學教書。二戰期間,在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工作,大戰結束後,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

人要不斷努力提高境界

我在中學時候讀過馮至的〈蛇〉,收錄在璧華《中國現代抒情詩100首》裡,這首情詩以“蛇”為意象,抒發一位男生對一位女生的單戀感情。在詩中“蛇”和“愛”為同義詞,“你萬一夢到它時,千萬啊,不要悚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句。馮至寫這首詩時21歲,那是敢於將澎湃心緒付諸筆下的年齡。

然後讀《傳》。那已經是好多年以後的事了。《杜甫傳》前摺頁中說這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經驗、創作體會和研究心得於一爐的著作。”1937年,馮至顛沛流離輾轉多地,途中讀《杜工部選集》,切身體會杜甫漂泊心情。“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他決定為杜甫撰寫傳記。二戰結束後,他終於可以安心動筆。利用多年收集資料,“只希望這幅畫像使人一望便知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個現代人用虔誠的心、虔誠的手給描畫出來的。”他說。

學術研究講求客觀和理性精神,但是有“虔誠的心、虔誠的手”,著作才有生命力,才會耐讀。馮至著書譯書,重視心靈感悟。他是專家。研究歌德時,冷靜文筆中流淌情感。他將歌德和杜甫並列,說在二戰期間,他感覺更能接近他們,從中吸取精神營養:“他們遺產中的精華具有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藝術,給人以智慧和美感,使人在困苦中得到安慰,在艱難中得到鼓舞。”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蹟/在漫長的歲月裡忽然有/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這是馮至〈十四行詩〉其中一首。人的一生要領受可預測及不可預測之事物。不只酸甜苦辣,也要領受奇蹟。人要不斷努力提高境界,作好心理準備,奇蹟到來的瞬間將會耀眼奪目。

魯迅1935年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讚譽馮至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馮至從不沾沾自喜,他對周良沛說羅石君的詩寫得比他好,他“觀察深刻,起點高。雖然羅石君後來到日本去了,不再寫詩。可是現在提‘沉鍾’的詩人,忘了他那不是真的歷史。”馮至對待朋友完全沒有私心,徐梵澄高度讚揚他,此為原因之一。馮至遺囑簡單:“希望與我有關係的後代,老實作人,認真工作,不欺世盜名,不傷天害理,努力作中華民族的好兒女。”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24pm 25/03/2025
【如意安详】用力、用心、用情/何国忠

丹斯里古润金在2024年6月宣布捐款5000万令吉给新纪元大学学院,同一时候又各捐100万给两所大学和三所中学。几位朋友发来短讯表示敬佩,他们退休后甚少臧否人物,知我常遇古润金,仿佛要传达:华社某个角落有人因见善举而内心感动。

上有五个哥哥、五个姐姐,家里古润金最小。十三口挤在小木屋。“父亲是烧焊工人,母亲帮人割胶,家境困难,天天早起,小学时用一小时派完80份报纸后方上学,中学时为免学费,担任图书管理员,放学后留校,傍晚才回家。”

其父在他12岁去世,母亲在他高中时去世,升学不可能,进入社会是唯一选择。三十多岁时用多年积蓄,到中国做生意,以祖籍地中山为基地。

光阴似箭,枝枝节节省略。他和朋友开创完美集团,2024年6月在吉隆坡举行30周年纪念,一万名员工及伙伴同一时间到马来西亚,空前人数让旅游部喜出望外。

无缘正规的高等教育无妨,社会大学的磨练一样可以发光发热。古润金在企业界表现标青,难得是心中有自我也有他人。他说:“在事业稍微起色后,我决定投身公益事业。”截至2025年1月,完美公司在中国捐助总额超过10.9亿人民币,在马来西亚他特别关注独中和民办大学。铿锵有力的话是:“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没有机会受高深教育,但是我们会确保下一代路子走得顺畅,更有信心。”

不只亲戚受惠,外人一样涵盖在内,个人遗憾转化成动力,大我情怀不言而喻。《论语·学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可以一引。“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够,理想社会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好礼包含秉承文化传统,实践良好的价值观念。

待人处事 不忘初衷

古润金时常提孙中山、陈嘉庚及陈六使,超越一己的精神资源推他向前。企业家的内在升华值得注意,前仆后继构成一条有意义的价值衔链。《吕氏春秋》提供一个正能量故事。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众多,国君下令有赎奴隶者,可向国库报销赎金。子贡赎人,不要补偿,以为居功不受禄是美德。不料老师孔子持异议,他认为报销程序并不损个人名誉或行善动机。孔子认为像子贡般富裕者不多,不愿报销举止若成榜样,为奴隶赎身者必然越来越少。孔子提子路曾救意外落水者,被救者以牛相赠,子路没有拒绝。此事一传开,鲁国人后来都勇于搭救落水者了。意思是广为流传的行径会影响民间思维。

2019年在中山举办的完美公益影像节,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赵阳发言时以“用力、用心、用情”形容古润金为人,古润金对公益事业的持续精神让他感动。赵阳发言时间不长,可帮他进一步说明其中含义:要将企业做好,必须经过一番努力。用心就是用脑,做事要有策略,要有方法。用情,指真诚,待人处事,不忘初衷。

我借几位在大学担任行政工作的学弟学妹之便,举办以“情在马来西亚”为主题的研讨会,古润金从中山回来开幕,“用力、用心、用情”让我想起学者在书房或研究室工作处境,成功的学者一样贯彻相同主张,不努力不可能出现好的研究心得。不用心则成果矛盾百出,害人误己。不用情则动力全无,路不可能走远,也不能发挥影响力,贡献苍生。

参与“情在马来西亚”研讨会资深学人很多,比我年长且默默付出的学人包括丹斯里蔡贤德、陈忠登医生、林水檺老师、文平强主任、陈志明老师、庄国土兄、何启良兄、顾长永兄、永乐多斯大姐及李元瑾大姐。其中两位“非人文学者”蔡贤德和陈忠登分别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在高等教育中的贡献:以拉曼大学为例”和“华研,情在华社”为题作报告,二人跨越自己学科,以情和理性让华社心悦诚服。二人环节由我主持,他们的付出我知之甚详,当他们提群策群力经验时,我为他们无私过去百感交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治骨器时,切了还要磋,治玉器时,琢了还要磨。不要期待不劳而获,要情不冷却就要保温,如此未来会好,下一代可以接受更理想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当古润金说经常与我及学者朋友吃饭,“不知不觉也受他们启发,促成他捐献华教。”那一刻我倍觉温馨。吾道不孤,心系马来西亚华社者绵延不绝,一路有凉风,一路有热情。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