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1am 25/06/2024

文艺春秋专栏

教育

居銮中华中学

花样年华

伍燕翎

邱新民

西南联大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走入居鑾中华的西南浪子邱新民

作者:伍燕翎

许多人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邱新民出生于新加坡,1953年出任居銮中华中小学第六任校长。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家,更是战后一代的文史学人,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共计37本,涵盖文史、传记、宗教、思想和文学等领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邱菽园生平》、《新加坡先驱人物》和《庄竹林博士传》皆为他的代表作。

无论是邱校长任内于銮中毕业的老校友,如新加坡历史学家柯木林、马华史料家马仑、诗人叶斌,还是后来的文史工作者孙福盛,提及邱校长时无不对他的人品和掌校时期的卓越贡献赞誉有加。

ADVERTISEMENT

誉有“南国诗宗”的邱菽园,实际上是邱新民的乡亲。邱新民所著的《邱菽园生平》饱含了他对这位叔伯的深切感念。邱新民自幼颠沛流离,父亲赴泰经商时沉船身亡,母亲将出世不足百日的他托付给邱菽园。邱菽园已定居星洲,邱新民只能在亲友之间寄宿辗转。18岁那年,邱新民因时局动荡而辍学,同时返回新加坡寻找生母。他在新加坡遇见了邱菽园夫妇,邱菽园的妻子陆夫人对他善意叮咛,《邱菽园生平》中写到:“我了解她的话意,名权姐要我谨记,刻骨铭心,并立下‘以职业养学问’以了一生的愿望。所以对菽园的一生,因‘身受’的缘故,颇为了然。”

1941年,邱新民决定前往就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高校组成,已迁至云南昆明。抗战期间,办学条件极贫乏,但在梅贻琦校长的主持下,西南联大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教师的生活水平跌至冰点,学生们的日子亦极为清苦,不是躲空袭,即是跑警报。邱新民在此时进入西南联大,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或许,他是为数不多的马来亚早期学人,亲眼见证了一所大学在炮火纷飞中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抗战结束后,邱新民带着新婚妻子刘瑜(他在西南联大的同学)回到新马从事教育工作。经时任新加坡中正中学校长庄竹林的引荐,两人分别在中正总校和分校任教。邱新民回到了14年前邱菽园曾带他看过的出生地老房子,而邱菽园早已在1941年离世。此次回家,标志着他们夫妻正式投身于新马华文教育的建设事业。

1953年,邱新民和刘瑜来到柔佛州的居銮小镇。邱新民接任居銮中华中小学第六任校长,刘瑜担任训育主任,并开始以笔名茀特写作。50年代,华校学生人数急速增加,校园亟需扩建。居銮中华在南峇山麓征得13.5英亩新校地,邱校长任重道远,为新校舍的扩建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从征地、筹款、动土礼到设备筹措,他都全身投入其中。邱校长曾说:“不光是‘披荆戴棘’,还要以大无畏养气‘伐荆斩棘’,我夫妇是奉这原理做事的。”

他们夫妇异常忙碌,孩子一女一男相继出生,但仍坚持将孩子带在身边。邱新民为妻子撰写回忆录《一个平凡女人的故事》,记述了居住居銮时期遇上的大水灾。当时,他们住在伊斯迈街的永春公会楼上,水灾时居民陆续前来避难,邱校长和孩子险些就被大水冲走。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邱校长于1956年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伦敦大学考察一年,1957年杪返国,正逢华校改制的风波,的学生也发动请愿。邱校长离开居銮,接任新加坡中正中学总校校长一职,开启了他卓越的学术之旅。“西南浪子”这个称谓正是他和前辈许云樵在切磋论学中得名的。

今日走入居銮中华中学的校史馆,依然可见邱校长任内时期许多充满活力的老校园照片,包括歌剧、歌咏、銮中女子篮球队、1953年运动会、学生舞蹈等等,生动展现了这所学校曾经拥有的风姿。邱校长和太太茀特或许不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所熟知,但他夫妻俩的名字却镌刻在马华的文教版图上。居銮中华中小学的校歌即出自于邱校长之手:“南山高/銮水长/巍巍哉/我中华/作育青年冶英姿”, 唱出了上一代人对家园山河的美好祝愿。

相关文章: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她们在半岛写作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徐志摩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之旅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许地山 做个有用的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