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即时国际

发布: 6:53am 26/06/2024 5956点阅

科学家

化石

生物

皮卡虫

科学家

化石

生物

皮卡虫

视频 | 科学家翻转“皮卡虫”化石 改写脊索动物演化史

科学家翻转“皮卡虫”化石 改写脊索动物演化史
皮卡虫(Pikaia gracilens)还原想像图。(照片取自维基百科公领域)

(博伊西26日综合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透过颠倒,揭示了最早具有脊椎骨前体的(Pikaia gracilens),这项发现改变了人类对早期脊索动物的认。

报道说,11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指出,科学家重新审视了皮卡虫的化石,这个大约5.08亿年前的细长海洋生物,被证实是最早具有脊椎骨前体的动物之一。皮卡虫化石,最早于1911年由古生物学家沃尔科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伯吉斯页岩中发现。它身长约16公分,拥有扁平、波浪状的身体和两根触须。

ADVERTISEMENT

2012年的研究将皮卡虫的腹部长条状结构认定为血管,背部的肠状结构被认为是背部器官。然而,近日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指出这些结构实际上是皮卡虫的肠和背神经索。这项发现使皮卡虫被重新定位为脊索动物门(Chordata)的一员,这项类别包括所有脊椎动物、鳃鱼(lancelets)及海鞘(tunicates)。

科学家翻转“皮卡虫”化石 改写脊索动物演化史
图片显示了重新修订后的皮卡虫结构。方框C中的缩写标示了方框B化石的主要特征:头部触须(Tc)、神经分布(In)、背神经索(Nc)、可能的生殖腺(Go)、以及肌间隔或结缔筋膜(Ms)。(照片取自Royal Ontario Museum官网)

爱达荷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拉特表示,翻转皮卡虫的方向使它更符合现代脊索动物的解剖特征,解决了之前关于皮卡虫血管和背部结构的争议。

研究的共同作者、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穆西尼指出,翻转皮卡虫的化石揭示了它的胃部与咽喉相连的特征,并解释了它内部结构的矿化原因。

上述研究的发现不仅重新定位了皮卡亚在脊索动物演化中的位置,还为研究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新的视角。马拉特博士指出,这些发现帮助人类更理解早期脊索动物的特征,并揭示了隐藏在表面的真相。

穆西尼强调,过去10年间对化石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寒武纪化石,为这次的重新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自由时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52am 11/01/2025 1.9万点阅
又一华裔科学家弃美 著名生物统计学者 返母校北大任职
(澎湃新闻照片)

(北京10日综合电)又一位顶尖学者返回中国,著名生物统计学者胡懿娟已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职全职教授。她之前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系担任教授,在美生活20余年。

综合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等陆媒报导,胡懿娟去年7月起加入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也是北大统计科学中心的教员。根据北大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去年11月发布的一则课题组招聘启事,胡懿娟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也是国家级高层次海外人才项目获得者。她的研究专注于统计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领域,致力于解决实际的生物医学数据分析问题。

根据北大BICMR发布的简历,胡懿娟2005年在北大数院概率统计系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起,她在美国埃默里学任教近13年,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公开资料显示,她致力于开发生物统计学中高维度、高噪声组学数据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特别针对微生物组数据和遗传数据中的高维假设检验、稳健推测、缺失/偏差数据等问题。

埃默里大学曾于2019年5月因突然解雇两名华裔神经科学家李晓江、李世华夫妇,引发广泛关注。目前未知胡懿娟离开埃默里大学的具体时间。

根据报导,去年11月,北大BICMR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针对胡懿娟的“新入职教师访谈”。谈及选择来到北大BICMR工作的原因,胡懿娟表示,BICMR的管理理念开放、自由,几乎没有限制,让人充满干劲。“在这里还能接触到中国一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不仅能极大地推动我的研究工作,也让我欣喜于能够参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才。”

(观察者网照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