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6日讯)较早前在吉打日莱峰以北的武吉皂礼(Bukit Choras)考古遗址出土的一座成人体型般大小的坐佛像,如今已被移到理科大学展开进一步的修复工作。
根据研究,吉打铅县这个佛教禅邸(chandi)遗址估计公元7至8世纪建成,比世界文化遗产印尼婆罗浮屠寺庙群及柬埔寨吴哥窟佛教遗址更久远。
ADVERTISEMENT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秘书长拿督罗斯兰阿都拉曼今日在理科大学全球考古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说,印尼婆罗浮屠寺庙群是于公元8至9世纪间建成,而吴哥窟则是在公元12世纪建成,以此推算,武吉皂礼佛教禅邸遗址的历史比婆罗浮屠及吴哥窟更久远。
他指出,理科大学全球考古中心人员这次获得约30万令吉拨款,在武吉皂礼山进行了约1年的考古工作。在第一期及第二期考古遗址,他们也发现佛像,可惜四肢已支离破碎,必须修复。
他说,第三期遗址所出土的佛像则是当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尊,包括头部、颈项至以下的部份都安好无损盘坐在地面。
“该佛像是以灰泥(石灰、水和沙掺和)的材料制成。为了保护佛像的完整性,考古队使用了近2周的时间,将佛像慢慢移出。”
他说,这座佛像今日是首次公开给媒体拍摄,并形容佛像非常完整,就连袈裟纹路、面部表情仍然清晰可见。
根据考古学家的测量,处于盘坐姿势的佛像高度是78公分(从膝盖算起至头部),肩膀宽度45公分,而佛像所坐的莲花座则有12公分高。
罗斯兰也说,佛像旁边也发现刻有古梵文的石碑,而通晓古梵文的专家目前正研究该古梵文内容并进行翻译。
他指出,理大考古队在之前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一座禅邸及3尊佛像。不过,据了解在古代禅邸中,一座禅邸的四面应各有一尊佛像。
“我们还有2到3座禅邸要挖掘,接下来或许还有更多的文物出土。”
罗斯兰说,武吉皂礼考古遗址至今已发现3个古梵文石碑,这显示武吉皂礼曾经是重要的宗教圣地,而相关石碑中主要记载着佛教教义,当中包括佛教因果及特质等。
他指出,将这座新发现的佛像与尤其是来自印度、印度支那和马来群岛文明的佛像相比,可以为古吉打(Kedah Tua)的社会,尤其是宗教、文化以及在艺术和技术方面与外界的联系提供重要的见解。
“此遗址的考古发现,也可为古吉打王朝在东南亚航海贸易地位上,带来全新的历史诠释。”
他也说,待考古学家完成所需的研究工作后,这座佛像未来可能会被带回到武吉皂礼遗址进行公开展出,让民众及游客也可一睹风采。
出席者包括理科大学校长拿督斯里阿都拉曼、理科大学全球考古中心院长谢明训教授、吉打州秘书代表祖乃迪、国家文化遗产局代表莫哈末慕德。
婆罗浮屠寺庙群创建于8世纪至9世纪,在1991年第1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印尼第一个世界遗产。
吴哥窟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