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絕對是政壇與時尚界最值得記錄的一刻。因為那年,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姆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居然因內褲而“扛上”了。
那時,奧巴馬在白宮接見洛杉磯銀河隊的活動上,不斷拿小貝的年齡、鬍子及內褲品牌開玩笑,而後,小貝則在回國後寄了50條自家品牌四角內褲給前者。期間,白宮還一度傳出,視小貝為偶像的米歇爾堅持要奧巴馬穿上這些內褲,令這起“內在美”風波成了時尚圈、乃至政界與體壇的熱議事件。
ADVERTISEMENT
其實,2人只是展現成年男人好玩的一面,但顯然的,內褲已超出服飾的意義。它可能小至一個男人的形象與尊嚴,更牽動一個國家的經濟、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甚至這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原來,內褲並不純粹,而男性的內褲,更絕不單純……
當亞當與夏娃偷因偷吃禁果開始懂得羞恥後,“遮羞”似乎就為內衣褲的意義定了調。然而,這個論述或許還有另一種詮釋基礎。本地著名社會學學者蔡熯錕博士就解釋,在男性霸權與父權社會的千百年裡,社會普遍會對理想男性的表徵,都投射在陽具上──“菲勒斯”。
和一般的陽具有別,“菲勒斯”的形象一定是堅挺、粗長、巨大的,這也被視為男性最完美的表徵。反之,你絕對不會看到細小、軟綿或蒼老狀態的陽具,因為這不僅不符合社會對理想男性的想像,更是一種羞辱。
“大家希望男性就一定要威武陽剛、雄赳赳氣昂昂,而這都投射在‘菲勒斯’上。”
然而,並不是所有男性的陽具都粗長巨大,男性的陰莖更不可能永遠呈勃起狀態,因此就算古希臘、古羅馬,甚至古埃及的男性總愛展現自己渾身肌肉的身體,卻不會展現自己的下體,因為這是最容易“一較高低”的地方,更是還沒較勁就先定奪輸贏的領區。
“撇開塊頭大小高矮肥瘦這些無法遮掩的部分不談,沒人希望自己的‘短處’曝露出來,所以大家都選擇遮掩起來。”再來,“菲勒斯”一般也呈勃起狀態,偏偏勃起狀態的陽具又直接和性有關,因此若不是需要刻意展現,男性都想遮掩起來,因為沒有人想被標籤為整天想著性愛的模樣。
男性霸權的詛咒 內褲顏色的宿命
也是理科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副院長的蔡熯錕指出,多數男性在選購內褲款式與顏色上,也深受菲勒斯的影響。他指出,在父權文化與男性霸權思維下,“菲勒斯”的展現不允許陰柔面,同樣的,男性在選擇內褲顏色上的保守,則展現(或臣服)父權社會的意識形態。
“大家很擔心若是選擇了過於鮮豔的顏色,就會牴觸‘菲勒斯’那種理想男性的雄性表徵。”這樣的束縛與枷鎖是深入至精神層面的,因為就算內褲只是一塊穿在裡面的布料,卻足以讓多數男性在選擇上不敢逾越,甚至與自己的顏色喜好背道而馳。
這也解釋了為何男性內褲多以黑、白、灰、藍為主,儘管你喜歡的可能是桃紅色、熒光綠,又或芭比粉,偏偏市面上就是少見這些顏色的男性內褲,就算有,許多人也不敢買來穿。究其原因,這始終與男性霸權有關。
一名不願具名的受訪者就指出,就算自己喜歡桃紅色與鵝蛋黃,卻不敢讓人知道自己身穿這樣的內褲,生怕被嘲笑或排擠,“我不介意穿卡通設計,這最多讓人覺得我童心未泯,可是我怕大家笑我娘(女性化)。”
玄學影響選擇 同志解放內褲
或許你會說:“男性內褲也有紅色啊!”是的,內褲也有紅色,然而相較於西方,亞洲男性選擇紅色,多少與風水玄學有著直接的關係。
蔡熯錕也發現,一些男子會迷信紅色將給他們帶來好運而選擇紅色,比如穿紅色內褲賭博。另外,部分相信靈氣的人也會基於海底輪(生殖器官部位)所代表的顏色是紅色,而特地穿上紅色,以加強能量。這也意味著,男性在選擇內褲顏色上也會受命理玄學影響。
有趣的是,男性內褲的宿命卻被同志群體給打破了。蔡熯錕點出,男同志群體向來是男性霸權下被壓迫的一群,因此在選擇內褲上的大膽與反傳統,是反抗父權社會的一種表現與解放。
明乎此,目前內褲市場中,男同志內褲在顏色的選擇上相對大膽許多,甚至比女性更鮮豔亮麗,還帶動了內褲時尚化。
任務無限放大 功能無限上綱
值得一提的是,男性內褲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被賦予不同任務。擁有人類學背景的林炳洲博士就指出,在工業化時代的帶動下,內褲開始被賦予“減少勞動摩擦”的功能,不僅如此,內褲的出現也讓健兒在運動時更加舒適。
而後,拉鍊應運而生,內褲又被賦予“安全防護”的意義,之後再因為社會衛生意識的進步而身負“乾淨健康”的使命。不僅如此,隨著資本的介入以及一系列商業操作下,內褲也扛起了性格展示、品味展現,以及彰顯地位與消費能力的功能。
這樣的發展,在進入後現代社會更發展出另一個境界。以舒適角度而言,男性內褲就從最開始的簡單設計,提升到陰莖與陰囊隔離的設計,甚至有的內褲直接設計出陰莖囊袋,讓陰莖有個專屬“領區”。
在衛生健康方面,也從一開始的防止尿液及分泌物弄髒褲子,提升到除臭、抗菌、除蟎、排汗、避輻射、防靜電、抗紫外線、有助發育等功能。另外,也有內褲主打通風、快乾。在美觀角度上,更有內褲直接亮出提臀、塑型、無痕,甚至免燙,或能突出生殖器官等功效。
“尤其在後現代主義下,每個人對美有著更多的追求,所以帶動了男性內褲的發展。”
顯然的,內褲再也不是當初那塊純粹保暖或遮羞的布料,因為其任務正無限放大,功能也無限上綱。
只要你敢穿,男性內褲不輸女性
美學與博物館工作者許鬥達博士發現,從文藝復興出現的雕像中就有小塊布料的設計來遮蓋男性的下體,而更早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沒有正式的內褲,但也有一種類似纏腰褲的布料設計,讓男性能遮蓋下體。
“這些纏腰褲是後空的,只有一塊長及膝蓋的布料,純粹遮蓋下體。不難發現,這樣的設計是以遮羞為主的。”
無獨有偶,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男性都有類似纏腰帶的設計,而考古學家更是發現7000年前的獸皮纏腰帶殘片,推測它的形狀類似嬰兒用的尿布。
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浴馬圖”也展現了唐代時期馬倌身穿犢鼻褌的畫面。犢鼻褌也被譽為中國內褲的雛形,而且還是外穿的。其中,從文獻中記錄的“纏腰布”或“犢鼻褌”,就發展出類似短褲的平角褲,或四角褲。之後為了提升舒適度,人類又陸續設計出了三角褲、子彈褲(另有褲襠設計的三角褲),而為了與三角褲分一杯羹,四角內褲又衍生出四角緊身褲。
不僅如此,隨著時尚文化的推動,為達到無痕、提臀、塑形的丁字褲與後空設計先後面世,這類內褲不僅透氣性極佳,也適應任何劇烈運動,身穿緊身褲時更不會留下痕跡,深受時尚男性的青睞。
另外,也有適合肥胖者與樂齡人士的四角寬鬆內褲,以及適用於閨房的情趣內褲。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10年來,隨著同志文化以及男性對美感的追求,男性內褲市場也開始出現蕾絲、鋼環、毛絨等設計。不難發現,男性內褲的工業不僅發展出一套縝密的系統,五花八門的程度也絕對不輸女性。
身材、種族、年齡,男性內褲廣告的歧視與偏見
社會對“菲勒斯”的想像,不僅影響了男性在選擇內褲上的自主,也為男性內褲帶來歧視與偏見。蔡熯錕就留意到,目前的男性內褲廣告幾乎都以肌肉發達,且陽剛味強的男性模特為主,哪怕是身材健碩的男模,若稍微陰柔些也可能無法勝任。
“‘菲勒斯’就是理想男性的表徵啊,所以內褲廣告一定要是肌肉男,也不允許女性化的展現。”
林炳洲也點出,很多時候直男看了這些廣告會希望自己像這些男子一樣壯碩性感,而男同志則在希望自己穿出同樣效果之際,也希望自己的伴侶那樣。如此現象是弔詭的,畢竟男同志在內褲的顏色與款式上不斷挑戰男性霸權,卻在模特兒一環,仍受限於主流審美。
不過,許鬥達則預測,儘管目前男性內褲還是以身材健碩的男模為主,但不排除未來肥胖男模也將在內褲領域中出現。“目前冬裝和運動裝開始有大碼男模了,相信內褲一天也會有。”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模特兒的年齡及種族上。過去,男性內褲的模特兒幾乎由西方男性壟斷,而且幾乎不見樂齡人士身影。儘管隨著社會發展,亞洲臉孔開始出現,惟年長者卻基於不符合社會對“菲勒斯”的期待而絕緣於內褲廣告中。
男性內褲刺激兩性平等
兩性平權帶動內褲發展
許鬥達指出,過去內褲一直有著一個獨特的文化視角,其中男性內褲更被視為得展示男性氣概,以及反映社會賦予男性的既定形象,反之過分鮮豔的顏色或花俏的設計則予人另一種看法,“這樣的內褲會令人認為著身者不夠男子氣概,或屬於同性戀群體。”
然而,隨著兩性日益平等及同志文化逐漸被視為常態後,一些敏銳且大膽的廣告創意人就率先打著“女性在內衣褲上可以追求美感,男性為何不行”的旗幟,推出屬於款式較具美感、顏色鮮豔亮麗的內褲,期間更以展現男性軀體的方式來銷售。
許鬥達就表示,這樣的做法被指是女性在物化或意淫男性的表現,同時也是吸引男同志群體購買的手段,而無論答案是什麼,女性已不再是唯一被物化的群體。
不難發現,儘管是穿在裡面的布料,但資本的介入以及廣告的推波助瀾,內褲已不再單純。而兩性平權與同性戀文化則進一步令男性內褲多了不一樣的詮釋,也帶來全新一輪的發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