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8:00am 27/06/2024

政治学

博弈

内裤

政治学

博弈

内裤

【內褲2】內褲與權力一場相互博弈角力的遊戲

文:黎添华   图:作者提供、网络图片

1964年或許是英格蘭男人最尷尬,也最人人自危的一年。那一年,英國的卡梅倫醫生在牛津郡檢查了940位男子的內褲後發現,大家的內褲都有黃蜂色的糞便,有的甚至沾有“大量糞便”。消息一出,誰都不願承認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就算他們不願承認,鐵一般的事實是:一條髒內褲平均帶有0.1克糞便,每克糞便又被指含有1000個病毒、100個細菌、10個寄生蟲包囊。更可怕的是,就算正確清洗、晾曬了,裡頭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菌,都可能難以全數消滅。

ADVERTISEMENT

這還只是內褲最直接、最微觀的探討。我們不知道的是,內褲居然還是一門政治,深入得關乎人與人之間的權力角力,宏觀得可以左右國際政治,乃至影響一個時代的集體意識。

內褲2
男性內褲也是一門政治學。

對擁有人類學背景的林炳洲博士而言,內褲就像人類的一場微觀政治,其方方面面更離不開權力的運作。首先,內褲從選購、贈送、清洗都會因為不同場合,或不同人物,而有著不一樣的詮釋。

“對比衣褲,內褲在‘誰送給誰’、‘如何買’、‘怎麼送’、‘什麼場合送’、甚至‘如何洗’上,都會多了份不同的意義。”

無獨有偶,社會學者蔡熯錕博士也認為,內褲確實在某程度上能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運作。舉例,購買與清洗男孩內褲的工作,往往都被視為母親的‘分內事’,若交由父親分擔則可能引來異樣眼光。再來,女友或太太會為男性伴侶購買內褲,但男性為女性購買內衣褲則可能換來不必要的過度詮釋。

“這是因為父權社會下,這些瑣碎事都被視為女性的工作,男性一般主外,若承擔這些工作,無疑是在顛覆大家的認知,同時也挑戰社會的集體意識。”

另外,父權社會對女性購買性感內衣褲視為常態,甚至認為這是女性追求閨房樂的一種“平常手段”。但男性卻鮮少做出類似行為,因為男性沙文主義者認為,為女性購買性感內衣褲是臣服女性淫威或取悅第二性的做法。

另一微妙處是,蔡熯錕也發現,就算女性會為自己選購性感內衣褲,但在為自己的男性伴侶選擇內褲時,卻幾乎都會避開性感內褲。除非她自己也想被取悅。顯然的,這種不對等的情況,在在顯示了內褲作為權力運作的一種載體,若男女情愛是場微觀政治,那內褲即是彼此的工具。

不僅如此,蔡熯錕也留意到,多數男孩在長大後,也絕不會希望自己的內褲在款式、顏色,或品牌上與父親一樣,因為男孩都希望擺脫父輩的影子。這在在反映出某種權力結構的微妙。

內褲2
林炳洲
內褲2
蔡熯錕

內褲與政治一場刀光劍影的戲碼

男性內褲除了可以窺探出人類的微觀政治,更是一門政治人物權謀角力的重要媒介。林炳洲指出,由於內褲與性器官有關,這間中有很多關於性與權力的想像及慾望,更令內褲成為一個有趣的符號,擁有極具深意的詮釋空間。

著名全球內褲商Underneath.com就曾邀請2位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與布什做內褲模特兒,更許諾二人中誰率先答應,便可獲得公司15%的股份。其中,公司總裁莊遜就直言,克林頓與布什代表著“權力”及“自信”這兩種特質,這正是許多男性希望在他們的內褲系列中加入的特質,甚至認為這將有助提升業績及拓展全球巿場。

不過最有趣的,還是某記者在採訪另一位美國總統奧巴馬時,大膽詢問其穿什麼顏色的內褲。這看似不得體的提問,答案是什麼根本不是記者在乎的,其目的旨在考驗奧巴馬的情商與智慧。所幸,當時奧巴馬巧妙回應:我不會回答這樣尷尬的問題,但是我想告訴你,無論我穿哪種內褲都很好看!

當然,新聞出街後也有人分析這是一項事先安排好的政治戲碼,旨在刻意呈現奧巴馬睿智且極具情商的一面,也讓他的形象多了份人性化的刻畫。儘管沒人能證實這點,但這件事確實對奧巴馬來說是正面的。

同樣的問題也曾問過克林頓,不過當時這位美國總統直接回應:四角內褲。語畢,全場鬨堂大笑。

有趣的是,有指克林頓的回應不是沒有智慧與情商的表現,反之是在爭取保守派的認同。據瞭解,儘管克林頓被視為“鴿派”,但任期間卻依舊走著民主黨在國家安全方面的傳統,先後批准對波黑和科索沃地區以及伊拉克的轟炸行動,以及打擊“基地”組織。

另外,內褲也成了人民與政權之間的博弈媒介。其中,捷克藝術家團體“茲託霍文”就曾在2015年製作了一件巨型紅色內褲來抗議時任總統米洛斯·澤曼,當時,該內褲就掛在布拉格城堡懸掛總統旗標的地方。數年後,當外界都揣測米洛斯·澤曼可能要呈辭之際,他則在自己召開的總統府記者會上,於媒體面前焚燒一件紅色大內褲,然後嘲笑到場採訪的記者。儘管沒有人確定這件內褲是否就是當初抗議他的那件,但內褲顯然已成為政治博弈的一種媒介。

內褲2
奧巴馬與克林頓都曾被詢問內褲相關的問題。(圖/法新社)
白色的內褲與母親的監控
男人一輩子難逃的宿命

無論高矮肥瘦、東方抑或西方,所有男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都有著一場相同的宿命──母親購買的白色內褲。這可能是全天下母親的默契,因為大家都會在為男孩購買內褲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白色。

“內褲明明是最容易骯髒的,比如會有尿跡或分泌物,但是母親總喜歡為小朋友選擇白色,似乎象徵著純潔,質樸。”許鬥達直言。

林炳洲也補充,或許因為母親總樂此不疲地為自己選擇白色,男性通常在長大後不會在購買內褲時選上白色,除了是厭倦這個顏色,更因為它容易顯髒。

然而,母親的默契也可能有著另一種詮釋,其中蔡熯錕就點出,母親為孩子選擇內褲時一般都挑選白色,其中一個原因是方便留意孩子的成長。“負責清洗內褲的都是母親,因此她們可以有效地通過內褲的汙跡來觀察孩子的成長以及生理活動。”

不得不提,無論是男孩還是男人,這樣的“溫柔監控”依舊存在,就算是男性長大後自己購買或清洗內褲,母親也能在晾曬處留意到自己孩子的生理活動,甚至藉由內褲的顏色、款式或內褲品牌,來掌握孩子的動向,瞭解孩子的消費能力或性取向,哪怕那可能是一種錯誤的標籤。

而男性則在追求擺脫兒時的“白色夢魘”,以及躲避母親選、買、洗、晾、疊等無孔不入的監視宿命下,似乎也總努力地展開一場角力與較勁。

無怪乎時尚界有個說法:“若愛情是情侶間的政治,那麼‘母親’則是所有男孩權謀博弈的啟蒙。一切,就從內褲開始……”

內褲2
對一些男性而言,白色內褲曾是他們的夢魘
內褲的階級與尊嚴
東西方視角大不同

對全天下男性而言,儘管內褲具備了大同小異的功能,卻不曉得內褲在男性的內心本質上,與尊嚴和階級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關係。

在現代西方社會里頭,多數男性會基於內褲是遮羞布,因此將之視為男性尊嚴的最後防線。“他們會擔心自己有一天被發現內褲是有破洞的,甚至不希望內褲是鬆垮垮的。這是他們最後的尊嚴。”曾在澳洲生活多年的蔡熯錕如此點出。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女性身上。1920年代的芝加哥,女性之間會有瞧不起絲襪破洞的現象,當時的社會甚至稱這種女性“寒酸”。不僅如此,一些名媛與明星間更流傳這樣的說法:被人瞧見絲襪破洞宛如自己全身被看光般尷尬。

不過,東方社會對男性內褲則可能有不一樣的態度,其中許鬥達就發現,東方男性鮮少對內褲展開討論,甚至不少男性會待內褲穿到鬆了爛了才替換。“洋人可以公開來討論,甚至認為是男人最後的尊嚴,是Manhood(男人氣概)的最後底線。”

或許因為歐美社會對男性內褲的態度較公開,許鬥達發現,男性內褲的生產商多數來自西方,就算亞洲也有內褲生產商,但多數仍以洋人模特兒來展現。

內褲2
許鬥達
同志比直男勇敢?

縱觀男性內褲的演變,會發現無論是氣候變化、工業革命、資本介入、廣告的推波助瀾、父權社會、男性霸權、嘻哈文化,又或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的興起,這些全都牽動著男性內褲市場,更左右男性如何選擇內褲。

換言之,就算我們活在民主國家,哪怕我們處在自由市場,但男性的內褲自主權並不是絕對的。這也是為何許鬥達認為,某程度而言,同志群體(LGBTQ)或許是最有勇氣的一群,因為他們敢正視自己的權利,也忠於自己在內褲上的選擇。

“至少他們敢穿自己喜歡的內褲,也敢追求美的權利,反觀並不是所有直男敢這樣。”

據觀察,目前平權意識相對成熟的歐美國家,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出現顏色亮麗的男性內褲,一些專以同志為顧客群的服飾網站更有桃紅色、天空藍、鵝蛋黃、芭比粉的顏色,設計上也相對大膽,且極具時尚感,如透視、吊環、蕾絲等款式。

許鬥達就直言,內褲是穿在裡面的服飾,就此男性理應多些勇氣踏出第一步,遵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若男性對穿在裡面的內褲都能有更忠於自我的追求,那無疑將是男人更人性化的一種表現。

內褲:男性的救贖與解放

無獨有偶,林炳洲也認為,男性對內褲的講究,其實某程度是在反映出男性的自我救贖與解放。畢竟,過去太多的枷鎖、束縛、標準與期待,都限制著男性對美的追求。他指出,在後現代主義下的時代裡,男性會逐漸更忠於自己,這也是新自由主義的現象,更是世界的趨勢,“男性也能很漂亮,而愛美早就不是女人的專利。”

他也預見,正因為時代在演變,權力結構也在出現天翻地覆的轉變,因此男性內褲將會越來越中性,過去總為了雄性特徵而妥協的男性將隨著社會的演變以及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在選購內褲上更勇敢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大膽顏色與設計,屆時男性內褲將越來越個性化,設計也將較過去更大膽。

內褲2
內褲因為選購者的不同性別與關係,而出現不一樣的詮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