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会让我们怠慢,养尊处优会让我们自我膨胀,安全会让我们软弱,而过于周到的服务会让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饮水思源的意义。
上个星期,有个刚毕业的独中生告诉我,关于独中筹款的争论,其实还在持续中。只是,这争论从网上的发帖表态,转为网下的饭后闲聊。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上,有两股暗流。
ADVERTISEMENT
我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校外筹款是个美好的回忆。先别论那些崇高的感受,例如奉献或感恩精神之类。那比起道德,更像口号。
在他们的年龄层里,最实际的,还是一个集体回忆。这回忆,让他特别想念当时的朋友,特别怀念他的母校,也让他想在这所大学里,也办类似的公益活动。
我不是独中毕业生,我毕业自一所非常传统的国中。在那5年里,作为学生的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学校硬体设备发展的概念。关于中学生校外筹款的经验,我只记得当年的一些关于童子军的经历。
那时候,我们三五成群的穿着童军制服,骑着脚车到邻居家里义务劳动来募捐。我们当中,有些被狗追了几条街,有的跌水沟,有些晒了一天的太阳才筹了十块钱,有些被请进家里热情款待,轻轻松松的就达到筹款目标。到最后,筹到的款项,都用在制服团体的活动里,例如生活营或营火会。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有什么领悟。但对我来说,这给我一股很深刻的印象,钱很难赚,人情又分冷暖。
劳务后的隔天回到课室里,大家互相分享彼此的伤口,计算谁身上的“黑青”比较多。那回忆内化至我的人生观,以至我常对男同学说:伤口越多,结疤了,你就越显男子汉;苦难越多,经历了,你就越成熟。
该名学生说,他记得我曾在上学期说过这句话,他也因此对那堂课特别有感触。待他走后,我查阅了那堂课里的讲义,内容来自组织行为学里的工作投入。
那页说:当一个人活在一个空间里,那人只会确认自己该在空间里扮演的角色。而当那人曾为那空间付出些什么,那牺牲才会产生对空间的珍惜。两个人活在同个空间里,只会确认彼此的存在。只有共同经历过什么,那共鸣才能产生对彼此的联系。
所以,我想那位同学是想说,同窗只算是同个班里的同学;而若有共同的回忆,才是朋友。学校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站;而若有深刻的回忆,那就是母校。他不太在乎那些崇高的道德,他只想要重温中学回忆中的美好而再次投入大学现实里的公益。
在意义与目的之间,差别其实还蛮大的。学校筹款的目的是发展,而学生出门筹款的意义则是其他。就像是那学生所说,与朋友及学校的羁绊。
而对我来说,意义是来自社会的磨难来让身心有所成长。当然,这“斯巴达”式的教育方式,放到了今天,肯定是要被家长投诉,被社会谴责。
但若我们不放大生活质量,往往磨难就是最好的成长激素。因为啊,安逸会让我们怠慢,养尊处优会让我们自我膨胀,安全会让我们软弱,而过于周到的服务会让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饮水思源的意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