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買書是件好事。因為它是你步入閱讀這件事的初級門檻。借來的書當然也行,但因為自己感興趣的書,難以第一時間在圖書館找到,所以自掏腰包購買就成為必然選項。即便真的在圖書館裡見到自己心心念唸的書籍,借回來閱讀的時間也有限制。作為社會打工人,平日能夠擠出閱讀的時間其實少得可憐,在時限的催促下,原本打算細嚼慢嚥的美味文字,也彷彿食之無味。
ADVERTISEMENT
而向人借閱,則有更多忌諱。身邊會買書看書的人,大多也是愛惜書本的人。要是閱讀過程中不小心弄髒了書,即使可以買回同一本書給對方,那也不是原來的同一本書了。也或許當初對方買下這本書,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又或是這是別人贈送對方的書籍……鑑於上述種種理由,買書自然成為我的首選。
曾聽聞在日本某些特講究的看書人喜歡一書三購。即是同一本書買3本,一本拆封隨身攜帶又或放在辦公室,一本擺家裡書桌上,一本則不拆封置在書櫃作收藏。自己沒有這種買了又買的癖好,只是當書本越囤越多,偶爾也會出現買過的書又誤買的疏忽,但當中也有少數是自己特意重購的書籍。
少年時期對書本原來有正版翻版之分毫無認知,工作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之前收藏的漫畫或文字書,有一大半都是翻版。從那時起便養成買書只買正版的習性。甚至有些自己非常喜愛的漫畫,像是羽海野千花的《蜂蜜幸運草》,雖然已經買了整套翻版擺在家,卻因為太喜歡這部作品,回頭又再買了正版來收藏。結果重讀了臺灣尖端出版的《蜂蜜幸運草》後,因為兩套翻譯大相徑庭,於是重閱時就像是在平行時空裡和同部作品重新邂逅,細心對比兩者翻譯的過程,頗有意趣。
還有《小王子》這部家喻戶曉的經典書,第一次閱讀是在懵懵懂懂的中學時期。《小王子》故事雖簡單,但有好幾個性格鮮明的角色以及充滿意涵的童趣對話,讓我留下深刻記憶。某天興致一來,決定購買不同語言版本的《小王子》,讓自己書櫃上有除了閱讀功能以外的收藏品。甚至還熱血上頭地計劃:只要學會一種新語言,就去買一本相關語言版本的《小王子》。最後自己也只收了寥寥數本不同出版社的中文版本和一本意外在馬來書展裡發現的巫文版《小王子》。這之後當初猶如要征服星辰大海的豪氣萬丈,就像漏氣的氣球悄悄癟下去。偶爾翻找書櫃看見它們,也不由覺得好笑。
不過重審過往這些年的購書經歷,也越瞭解真正的喜好和方向。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雖然一換再換,但對於只純做擺設不閱讀的收藏,則無法在自家書櫃上佔一席之地。
想知道更多自己原先不知道的事,才是自己買書閱讀的動力。
縱然現在網絡發達,想要知道的事情,似乎只要上網輸入關鍵詞,就會出現海量的相關資料。但這些未經整理的巨量資訊擺在眼前,如何消化整理成自己專屬的知識庫,是需要閱讀能力的配合才能完成。現在許多的年輕世代,會把接觸過許多資訊,誤認為自己擁有了許多知識,有人甚至會把看了標題等同讀完整篇新聞而大放厥詞。
日本出口治明在《書的使用法》裡慎重提及這句話:“只看目錄和標題不等於讀書”
雖然很多教導如何閱讀的書本都有提到——要想速讀,就先看目錄和標題,把握一下整本書的內容。但平心而論,我的立場和出口治明是一致的。
出口治明認為讀書是對作者思考的一種體驗,只看目錄和標題,根本稱不上是讀書。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只仰賴碎片化資訊的堆積,還需要進一步整合與消化。一本書在編輯前,必然會經過嚴謹的資料篩選和編輯,然後以完整的脈絡呈現其內容。這也是懶惰整理海量資料化為己用的我,雖然身處於方便搜索的網絡時代,還是選擇了買書閱讀的理由。
網絡上當然存在系統性整理知識後售出的服務平臺,像是語言學習平臺之類,所以自身也不排除透過網絡平臺來獲取相關知識技能。但同一時間,來自網絡的干擾和誘惑也真的太多太多了。一旦打開Wi-Fi,熒幕時不時就會出現無數通知(notification)來打斷你的專注力。臉書好友上載了一張旅遊打卡照、銀行戶頭的某筆收款、購物平臺的促銷宣傳、信箱裡又收到了新郵件……(當然要是你想,還是能關閉相關功能,只是要知道這些竅門,就需要花一點點時間去搜索或是詢問擅長科技應用的朋友)
於是最後,我還是選擇了買書閱讀。
雖然買書的速度真的趕不上閱讀的速度,但每當知道出版了一本自己感興趣題材的書,就會把它擺在心裡一段時間。要是趕巧遇上書店有促銷,就想都不想直接掏錢下單一氣呵成。不過最難熬的也是在下單後等待書本送到的那段時光。要是這本書在實體店沒有庫存,而需要等待從海外運來馬來西亞,雖不至於茶飯不思,但那隱藏的期盼難耐,唯有拿到書本的一刻才能疏解。
所以除了上網買書,我更享受去書店或書展買書的體驗感。看到心儀的書,無需折騰等待即可擁有。
但同時我也害怕去書店或書展。因為失控買書的幾率遠比上網買書高太多。
曾經一度起過斷舍離的念頭,試圖效仿風靡一時的日本收納專家——近藤麻理惠,將家中雜物極簡化。而顯然易見的,自己積存最多的物品就是書。在整理過程中,每抽出一本書,自己卻不斷找出各種各樣手裡的書必須留下的理由,最後清除的書本,也不過寥寥。還好在整理衣櫃時,卻是秋風掃落葉的氣勢。這一件沒怎麼穿過,丟!這一件穿了不好看,丟!書本比對衣裳的待遇,孰輕孰重可謂一目瞭然。
重投買實體書的懷抱
隨著年齡漸長,對未來搬家和居住空間的顧慮,多少有影響自己買書的決定和次數。
於是自己開始購買起不佔空間的電子書。
要說電子書的使用體驗,不同平臺有各種不同優勢,有些在價格上較廉宜,有些則在閱讀體驗上花心思。雖然購買電子書要比實體書的價格便宜,但在買了一陣電子書後,自己又重投回買實體書的懷抱。
原因在於自己的眼睛太不爭氣,長期對著屏幕容易疲勞不說,還出現老花眼的跡象。而且作為資深閱讀人,不能一頁一頁掀翻的電子書,始終還是欠缺了一些手感。不過在即刻付款即可閱讀這點上,電子書還是值得推薦的。
為閱讀而買書,也是因為我深信生活中除了苟且,應該還有詩和遠方。
我並不否定苟且,畢竟即便是聖賢也需要吃喝拉撒。更何況如你我他的一般人。只是在著重解決現實問題,像是繳清每個月信用卡賬單和車貸房貸日常開銷之餘,人生應該還需保留一些不被雞毛瑣事捆綁的清醒和自主。而閱讀就是其中途徑。
在《小王子》一書中,小王子在第四個星球遇見的第四位商人,終日埋頭計算夜空裡星星的數量,並且自認發現並計算了這些星星數量的自己,便是它們的擁有兼管理者。“計算並佔有星星”就是他人生的全部重心。而當小王子問他作為星星的擁有者會如何處理這些星星時,商人只是一味地強調他認真計算了這些星星並把寫著它們數量的紙張放進抽屜即是全部,而無法進一步為小王子解惑:人到底如何擁有星星?
小王子對商人說:“我擁有一朵玫瑰,我每天為她澆水,我還有三座火山,我每個星期都會把它們全都清通一遍。我連其中那座死火山也會清得乾乾淨淨,說不定哪天它會復活呢。我擁有火山和花,這對她們都有好處。可是你對星星並沒有好處……”
自認擁有很多很多星星的商人,一輩子也無法理解,在小王子的觀念裡,和一朵玫瑰的互動、清理活火山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物,要比計算星星的數量並佔有它們更為重要。
一直以來不斷買書囤書的我,或許在某層面上也和計算星星的商人重疊。但還好除了想擁有這些書本,我更渴望去閱讀書裡承載的知識,讓自己知道更多不知道的事,架構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的隨波逐流。
我不喜歡強逼不喜歡閱讀的人讀書,因為不是自願或發自內心感興趣的事,即使做了也不會有對應的收穫。閱讀不應該是被強制的行為。
但如果某天從未想要閱讀的你,打算去找一本感興趣的書籍,買下它,帶回家翻開,讀它。
點亮閱讀技能的你,或將發掘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相關文章: 梁文聰 / 擁有黃山料……是否一件羞恥的事? 成安然:我樂於做山料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