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珈是一種古老的練習和冥想,在現今繁忙的社會中它除了是一種運動,瑜伽也可以讓大家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找到身心靈的平衡。
在剛過去的世界瑜伽日中,有約200名瑜伽愛好者齊聚居鑾參與大型瑜伽活動,是南馬其中一個最大型的瑜伽活動。
這個以“內觀自己”為主題的2024居鑾世界瑜伽日活動中,試圖找到瑜伽愛好者的共同語言,從瑜伽體勢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和平和的心態,為浮躁的社會貢獻一絲平和。

本期的《樂活頻道》走入參與活動的幾名瑜伽老師,從他們口中瞭解內觀與瑜伽結合的世界,如何影響瑜伽愛好者的生活觀。
王曉婷:倡導有覺知瑜伽練習
作為召集人的王曉婷是居鑾著名的艾揚格瑜伽教師。她表示,瑜伽不僅是一種運動和各類體位法,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審視生活的方式。
“通過觀察自己的身心和慾望,做出過濾和審查,得出不一樣的成果。”
作為一名瑜伽老師,她一直以來都倡導有覺知的練習瑜伽,讓學生清楚知道不能忽略身體,將瑜伽變成身心靈的鍛鍊和生活品質的追求,這就不僅僅只是一項運動。

無論如何,很多瑜伽理念或個人都講求“愛自己”,但王曉婷也反思,愛自己是否會走到自私的極端層面,而人們究竟擁有多少才“足夠”,通過這樣的反思讓練習瑜伽的人知道自己也有能力付出。
“內觀除了審視自己、自我束縛以外,也還可以通過提升自我的覺知,最終對社會負責任。”
“以購買衣服來說,我們可以審視買衣服是為了發洩還是一個需要,我就會有意識的控制,通過內心的觀察,知道自己的這個行為(買衣服)不是對品牌的追求,而是一個需求,並足以對地球產生最小的負擔。”

200人練瑜伽籌款做慈善
王曉婷也表示,對她來說世界瑜伽日是可以讓人與人連接的特別日子,也可以成為一個為社區貢獻的平臺,因此才會舉辦這個多達200人一起練瑜伽的活動,並將籌得的款項捐給有需要的慈善團體。
“我們不但可以連接優質的老師,讓學生學到不同的東西,也讓老師與老師之間一起學習交流,同時又能集合大家的力量為社會做一些事情回饋社會。”

陳美筠:從旁觀者角度觀察自己
目前在新山擔任瑜伽老師的陳美筠則分享到,瑜伽是她生活中的平衡劑和調節劑,通過練習瑜伽讓自己清楚知道當下的精神狀況,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自己。
“在當中思考,當自己面對困難時會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如何去選擇,這樣的選擇是否會超出自己的極限
她表示,自己會關注情緒會不會通過練習瑜伽而釋放出來,從而更加真實面對自己的現狀,理解自己如何去調整自己的生活頻道。
“練習瑜伽時像是過濾器一樣,過濾掉這幾天累積的無形的壓力,生活節奏太快之際也可以讓自己慢下來。”

“如果可以通過瑜伽讓每一天生活達到喜悅和平靜的境界,對我來說就是值得的,那一天就過得很圓滿。”
通過體勢領悟生活理念
至於作為瑜伽老師,她如何幫助學生一起達到這個境界?陳美筠說,現階段的瑜伽練習大多停留在動作的追求上,她會嘗試加入心靈方面的內容,在訴說瑜伽體勢時把生活理念放進去,讓學生知道如何體會其中身心靈的領悟。
“我們相信同頻,同頻道的人會接收時,會理解老師要帶給他們的是什麼;因此瑜伽並不是對高難度動作的挑戰,而是要明白通過這些體勢要達到的目標。”

陳學民:學會穩定自我意識
來自吉隆坡的瑜伽老師陳學民則分享了瑜伽和禪修,他說將禪修帶入在瑜伽練習之中,也是內觀瑜伽的一種體現。
他指出,人們總是追求外在,又或者通過觀察、審判和批評別人,當瑜伽講求內觀時則是要將心收回來,瞭解自己現在的狀態,包括自身的優缺點、身體的侷限。

“觀察到自己後,我們可以發現原本的自己,我們有時候會生氣,生氣的當下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說出不該說的話,這是被心帶著走;我們應該要去發現原來的自己,找到原來的自己。”
他說,通過瑜伽訓練自己的意識往心內走,在簡單的各種瑜伽動作中,引導自己觀察自己是否有辦法主宰自己,繼而培訓意識去穩定和觀察自我,減少外在的干擾。
饒淑敏:通過冥想反觀自己
來自吉隆坡的瑜伽兼冥想老師饒淑敏則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療愈師,民眾可以通過練習瑜伽和冥想,走入自己的內心並療愈自己。

“通過冥想探討內心發生什麼事情,靜靜的和自己在一起。通過觀察腦袋裡發生什麼事情,得知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是不是被腦袋拉著走。”
她說,人們總是被無窮無盡的慾望拉著走,看不見自己的行為和行為舉止,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將各種情緒和負能量投射給家人。
管理好情緒更正能量
“通過靜下心來檢討和反觀自己,尋找自己的根源,療愈好自己的創傷和情緒,才會從創傷中走出來,就不會被情緒影響自己,任何人都無法觸怒自己。”

她也建議瑜伽練習這思考練瑜伽的方向,每天在練習的那些動作是否和心有所鏈接,自己搞定了身體後,是否也有治療自己的內心。
在瑜伽和冥想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瞭解情緒只是一個負能量,大家只要把情緒管理好,正能量就會出現,從而找到最好的自己。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水草造景(Aquascaping),不仅仅是对水族世界的装饰,更是一种自然美学和创造力的表达方式。
创造水草造景的世界,需要爱好者不断创新和探索,打造出独特的奇景。本期《乐活频道》走入水草造景爱好者叶杰辉的创新世界,听听他分享如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观艺术的融合。


结合兴趣与事业 开专门店
从16岁就开始接触水草造景,叶杰辉初时只是通过网络看到国外的水草爱好者分享,便深深被这种自然艺术吸引。
一路走来,水草造景这门嗜好一直陪伴着叶杰辉,直到2019年,他甚至还把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结合起来,开设水草造景专门店。
现年30岁的叶杰辉认为,水草造景是一种创造景观的艺术,是将大自然的元素融入个人的作品中。
他分享道,水草造景基本的工具包括鱼缸、水草、水草泥、过滤器、灯光、二氧化碳系统。


温度是关键因素
在水草造景的过程中,温度是一个关键因素,最理想的温度范围是24至26摄氏度,若放在户外的话,则需要使用冷水机来调节温度。
他表示,水草的健康状况是需要通过日常观察来维持,一旦发现问题,如叶子泛黄或藻类过多,必须及时处理。
“如果原本是红色的水草叶变成绿色,那可能是营养不足或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叶杰辉说,水草造景的细节非常重要,细心的维护能确保水草保持最佳状态,而灯光的强度和光谱也需要根据不同的造景风格进行调整。

喜用木材造景
叶杰辉倾向于大自然风格的造景,喜欢用木材元素来营造自然的氛围。
“当开始有了主体景观后,我会不断调整,想办法让它看起来更完美。”
对于他来说,每一款造景作品都是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他提到,常见的造景风格包括石组(Iwagumi)、巴西风和森林风等,每一种风格都代表着不同的理念和设计细节。


花5个月 等拍一张完美照片
叶杰辉曾在2024年参加了三场国际赛事,其中包括在日本新潟举办的日本世界水草大赛(IAPLC),凭借作品《Passage》获得第23名;在韩国国际水草大赛(KIAC)中,他的作品《Flow》获得第27名;在中国的国际水草大赛(CIAC)长城杯中,他同样凭借出色的作品获得第23名。
“在日本世界水草大赛中,我花了三、四个星期来调整景观,为了等待水草成长和拍摄出最理想和满意的作品,我是等5个月后才拍到完美的照片,而且是要拍摄鱼群往同一个方向悠游。”
他透露,他甚至拍摄了八百多张照片,最终精挑细选,才选出最完美的那一张来参赛。

水草造景 讲求创意耐心
作为水草造景的资深玩家,叶杰辉深知初学者会遇到许多挑战。水草造景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材料的拼接也要求极高的技巧。
“如果一直购买不合适的材料,或者无法做出理想的效果,很多人会感到气馁和灰心,最后选择放弃。”
虽然水草造景充满挑战,讲求创意和耐心,但对于真正热爱它的人来说,看到自己用心创造出的景观,是一种无法比拟的满足感。
在马来西亚,水草造景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爱好,吸引许多三大种族的玩家通过线上平台、Facebook群组等方式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叶杰辉也鼓励初学者积极参与,加入一些交流圈,互相学习。


熟能生巧才会有突破
尽管已经在水草造景的道路上走了十多年,叶杰辉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
他说,未来还是会继续做下去,熟能生巧才会有所突破。
他指出,他会到瀑布、河流多接触大自然,他相信每一次与大自然的接触,都能从中学习,并带给他新的创造力。
叶杰辉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着大自然的美与宁静,表达着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他强调,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有人喜欢石组风格、有人喜欢运用木材元素,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创作出来的景观能让自己感到满足,这才是水草造景的真正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