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公路事故其實可以避免,並不是無法對症下藥,因為許多事故發生根源,離不開人為或疏忽因素。但是,如果不著手解決,就會像癌症般蔓延,然後繼續惡化,所以政府必須嚴正以待。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嚴缺巴士司機,是事實。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巴士司機,不管是公交巴士、長途巴士、旅遊巴士還是短程巴士,都是事實。
但旅遊巴士在雲頂翻覆事故則反映了更深一層問題,我國不只缺乏巴士司機,也存在無牌駕駛的巴士司機或商用車輛司機。這無疑對公路使用者帶來巨大威脅和危險,因為這些無良業者或無牌司機不只危害自己,也在危害他人。
那麼,為什麼這些“亡命之徒”寧願鋌而走險,甘願冒著無牌駕駛、被執法當局取締的風險,義無反顧開車上路?更何況司機一職不是一直被標籤為“底薪、高工時、容易過度疲勞”的工作,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從事?他們的社會背景又是如何?
對政府而言,加強執法的行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對交通安全意識的教育。
自交通部長陸兆福第二次上任以來,這兩年在陸路交通局端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大重點便是推進電子化議程,以及重整福利津貼機制。
例如,漸進落實電子自動考車系統、駕照和路稅無紙化作業、商用車輛執照系統全面線上進行、結束政府指定驗車服務公司長達30年的壟斷等,其目的是要改善這些程序廉正,確保所有記錄上線,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可杜絕類似“包考”、“偽造”、“保證過關”或貪汙索賄的行為發生,更能確保公路使用者和相關車輛是在通過合格檢驗之下上路。
另一方面,政府落實承擔B40低收入群體考取摩哆駕照費,以及電召車、德士或巴士的執照費。後者目的不僅是減輕B40低收入群體開銷負擔,也是鼓勵投入公共交通領域就業,改善生活環境,同時緩解業界長期缺乏巴士司機的需求。
這系列改革工作其實都不討好,讓人“不習慣”,因為任何改革也意味將會連帶影響一些既得利益者,更有者無時無刻不在緬懷“舊秩序”。但其背後最重要的核心關懷,還是要回到“公路安全”,而且從考車、取車、駕車到驗車,每一步驟都是環環相扣,是一個“配套”。所以,要杜絕人為交通事故,就必須透過多重管道。
要知道,馬來西亞不只車輛很多,公路事故死亡率也是排名全球前列,平均每80分鐘便有一人魂斷公路。
以安華為首的內閣必須意識到,雲頂事故之後,需要做得更多——擴大既有津貼計劃,提供更多撥款,儘可能讓更多B40低收入群體能夠在政府的支持和津貼下考取合格駕照,不管是摩托或商用車輛,確保他們在開車上路之前,至少掌握正確的駕駛知識,熟悉交通規則,以及充分時數的練習,成為一名合格的司機。
正如陸兆福星期一在記者會所說,馬來西亞的公路安全條例非常仔細,針對旅遊巴士的監管也有完善和嚴格的安全標準作業程序,唯一問題是不遵守。
這說明,在我國,許多公路事故其實可以避免,並不是無法對症下藥,因為許多事故發生根源,離不開人為或疏忽因素。但是,如果不著手解決,就會像癌症般蔓延,然後繼續惡化,所以政府必須嚴正以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