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華裔社會是由各個方言群組成,以7大鄉團為概括,包含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三江、客家以及潮州。實際上,印裔社會也有類似情況。
以南印度為例,各邦通行的主要語言和文化有別,例如Tamil Nadu是以淡米爾人為主,講淡米爾語;Kerala邦是以Malayalee人為主,使用Malayalam語。而Andhra Pradesh邦是以Telugu人為主,講的是Telugu語。馬來西亞印裔人口當中,超過80%是講淡米爾語的淡米爾人,在語言和文化上形成強勢社群,無形中掩蓋了其他人口較少的社群,比如泰盧固人(Telugu)。
ADVERTISEMENT
Ramanan Malini是來自印度Chennai(舊稱Madras)的學者,本身是泰盧固人。她在印度Madras University考取法律學士,繼而在Tamil Nadu的Annamalai University獲得社會學碩士。她嫁給馬來西亞的淡米爾人,隨夫來馬,2012年在國民大學(UKM)完成博士學位,研究題目是〈Ethnology of the Telugus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Malaysia〉。她將博士論文重新編輯,去年出版《Malaysian Telugus: Untold Stories of Andhra Pioneers》,此書是認識我國印裔泰盧固社群的重要學術著作。我聯繫馬來西亞泰盧固協會(The Telugu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TAM)副主席Seetha Rao,原本想跟他做個專訪。他推薦我看這本書,並強調重要的資料都在書中。
Ramanan Malini採用民族學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地點集中在霹靂的安順和峇眼拿督(Bagan Datoh),這是泰盧固人最早落腳和集中的地區。此外,我國泰盧固人口較多的地區包括雪蘭莪的萬撓以及吉打的居林。
19世紀移民馬來亞,先到檳城後落腳峇眼拿督
泰盧固人移民到馬來亞的第一波是在19世紀初期。在契約勞工制度推行之前,一些泰盧固人從Tamil Nadu邦的Tanjore、Trichinopoly、Madras、Salem、Coimbatore等地區,通過自由移民的方式,從Nagapattinam港口啟航來到馬來亞。
資深的泰盧固人追憶他們的先輩最初先到達檳城,然後再乘較小的船通過霹靂河到峇眼拿督。如今峇眼拿督的泰盧固人已經是第五代了。
泰盧固人東來之後,把原鄉的宗教、文化傳統、語言、詩歌、古典音樂、民族舞蹈、服裝、美食等帶到馬來亞,包括設立泰盧固學校。我國的泰盧固學校開始於1930年代,1950年代達到高峰,總共有54所。到了1960年代,隨著學生人數減少以及師資短缺,泰盧固學校開始式微,1990年正式走入歷史。
宗教上,泰盧固人較多信仰印度教中的毗溼奴系統,即供奉毗溼奴、黑天、羅摩等神祇,而淡米爾人則多半信仰溼婆系統。在節慶方面,泰盧固人主要慶祝Ugadhi(泰盧固人的新年)、屠妖節、Rama Navami(羅摩的生日)等等。種姓制度在泰盧固社群中還是相當根深蒂固。
Kling──泰盧固人的榮耀
早期一些海員和商人來自羯陵伽王國(Kingdom of Kalinga,版圖大約今Andhra Pradesh以北至印度東岸的Odisha邦)來到馬來半島,有的就定居下來,他們被稱為Kelinga。這個稱謂也指來自羯陵伽王國的商人。
Kelinga縮寫為Keling,在馬來亞/馬來西亞也寫作Kling,許多地區都以Kling命名,例如Tanjung Kling、Sungai Kling、Kampong Kling、Kapitan Kling等。後期的發展,Kling似乎變成讓印裔不悅的負面字眼。但是,對於泰盧固人而言,反應並不那麼激烈或全然負面,因為這個字眼跟羯陵伽王國有關,那是他們曾經輝煌的歲月,榮耀的記憶。
成立協會,捍衛凋零文化
我國泰盧固社群的有識之士擔憂會逐漸失去本身的文化習俗特徵,包括語言的流失,於是在1955年成立了一個社團,稱作馬來西亞泰盧固協會(TAM),目前在全國總共有30個分會。這個協會在加強泰盧固人之間的聯繫、維護及推動文化和母語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協會的標誌列了4大重點:音樂、文化、教育及財富。除了舉辦各類活動,也開班泰盧固文班,希望泰盧固人都能講流利的泰盧固語、掌握泰盧固文;協會甚至提供獎學金,資助泰盧固子弟修讀並考取印度Potti Sreeramulu Telugu University的泰盧固文證書。這個協會也安排相親,鼓勵泰盧固人族群內通婚。
2000年馬來西亞印裔各社群人口分佈
社群 | 男性人口 | 女性人口 | 總計 | 比例% |
Tamils | 693,924 | 696,727 | 1,390,651 | 88% |
Telugus | 19,206 | 19,668 | 38,874 | 2.5% |
Malayalees | 17,324 | 17,920 | 35,244 | 2.2% |
Punjabis | 27,708 | 27,198 | 54,906 | 3.5% |
Jaffna Tamils | 4,127 | 4,392 | 8,519 | 0.5% |
Sinhalese | 781 | 820 | 1,601 | 0.1% |
Bangladeshis | 1,677 | 1,207 | 2,884 | 0.2% |
Pakistanis | 3,895 | 3,295 | 7,190 | 0.5% |
Other Indians | 20,601 | 19,740 | 40,341 | 2.6% |
總計 | 789,243 | 790,967 | 1,580,210 | 100% |
資料來源:Supramani Shoniah, Wang Xiaomei, Koh Yi Chen, Patricia Nora Riget, Faculty of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Malaya, “Is Tamil an endanger Language in Malaysia: A linguistic landscape perspective”, in Tamil Education Journal of Tamil Foundation, Jan-Mac 2015, page 19.
原出處:Mohana Nambiar (2007)。
延伸閱讀: 陳亞才/馬來西亞印裔的歷史剪影 陳亞才/Chetty與Chettiar 土生印裔與借貸業者 陳亞才/馬來西亞的錫克人與錫克廟 陳亞才/打開另一個視窗──我國印裔作家與國家文學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