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緊急關頭,出現語言障礙最要命!”森華專科醫院鼓勵職員學習更多語言,務求長者及外籍人士求診無溝通障礙。
ADVERTISEMENT
大馬作為文化、種族及宗教多元國家,現代大馬人掌握三語溝通能力不在話下,然而對一些教育程度低的長者而言,要以國語及英語交流並非易事,尤其在政府部門或醫院,往往因溝通障礙導致錯誤表達或接收資訊。
醫院作為接待大量年長者病患的場所,語言溝通障礙在醫護人員解釋病理時尤為可見,大量的醫用專業名詞,病患聽得雲裡霧裡,醫生只能用生硬的華語或廣東單詞表達,幫助患者瞭解自身情況。
推動多重語言服務模式
為解決求診時所面對的溝通障礙,森華專科醫院通過多項措舉,包括推動多重語言服務模式,讓不同籍貫、教育、國籍病患也能溝通無障礙。
病患來到森華專科醫院,會發現這裡的醫護人員幾乎“身懷絕技”,他們當中有華裔職員能說淡米爾文、印裔能說福建話、巫裔則是一口流利的華文,不僅體現“大馬一家親”的精神,甚至還有職員能以韓文、日文與病患溝通。
森華接生院執行顧問拿督韓春錦接受訪時指出,該院向來著重於客戶服務的重要性,尤其很多緊急求診案例,當病患或家屬因無法用英文、馬來文表達情況,導致就診延誤,這對病患而言非常致命。因此,該院近年來實施“多重語文特別津貼”,鼓勵員工除了掌握本身的母語及英語外,也可以學習多一門語言“傍身”。
招攬擁多重語言優勢職員
“我們積極招攬更多擁多重語言優勢的新職員,無論是福建話、客家話、韓文、日文,又或者是巫裔、印裔員工能說母語以外的語言,都被視作一項才能,能確保病患無障礙溝通。”他補充,院方為了推動多重語言措施,更推動語文培訓班讓員工自由報名。
“說來也巧,負責教導華語的教師是一名印裔教師,這也充分地體現了學多一門語言的重要性。”
邱德隆:掌握外語 每月津貼50
該院首席執行員邱德隆說,院方為鼓勵更多職員掌握多一門外語,每月額外提供50令吉的特別津貼。
“目前在醫院門診、藥劑部、急診部、櫃檯都有掌握多重語言的職員站崗,他們當中除了能以華語跟病患溝通外,有些華裔職員也能口操流利的淡米爾話、印裔職員則會說客家話、福建話等。”
他坦言,醫院要聘請醫護人員本來就不容易,如今要物色能掌握多語言技能者更是難上加難。但院方別無他法,尤其大部分病患來到醫院後,需要穿插多個部門,無論是問診、問路或瞭解看診程序,雙方若沒有共同語言,在溝通方面難免會“雞同鴨講”,耗費時間事小,病情因拖延而加劇事大。
“過去很多醫院糾紛,就是源於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存在語言障礙,引起了許多誤會,畢竟森華專科醫院屬社區醫院,隨著國家人口老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消除語言溝通障礙措舉也是勢在必行。”
藥劑師莎米拉:學會華語助需要者
藥劑師莎米拉(30歲)服務了長達9年光景,是一名華小畢業生。
“莎米拉是萬茂華小老師為我取的中文名,也是我學到的首個華文字。在家中,我是唯一會說華語的人,但我從不後悔,因為學會華語不僅幫助了我,更在這份職業生涯中,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作為一名印裔女子,莎米拉口操流利華語也讓許多華裔大跌眼鏡,尤其當她主動以華語解釋服藥方法時,病患早已無心聆聽,反而直接問道“你會說華語?”
“有時候在一些公共場合,有人在說我壞話時,我也是會轉過身告訴對方,‘嘿,我會講華語的!’讓他們措手不及。”
莎米拉是藥劑部中,唯一一名會說華語的非華裔,為了減輕其他不諳華語同事的工作,她也會將各種藥名翻譯成中文列表,確保同事能更好地向病患講解。
羅堅:中學仍選擇華文科
擁有10年醫護工作經驗的羅堅(32歲)畢業於芭蕾新村華小,上中學時依然選擇華文科目,直到中三那年因華文科老師短缺而停罷。
他對於日常工作侃侃而談,尤其當遇上華裔病患四處張望,欲尋找其他華裔護士求助時,自己都會主動與他們說華語,成為病患與醫生之間的翻譯員。
“很多年長者雖然能用簡單馬來文交流,但面對醫生滔滔不絕的醫學術語時,就會束手無策,而且當他們無法形容自己的病症時,我就是最好的翻譯員。”
他坦言,說華語不僅讓他在工作上效率更佳,日常生活中也結交了不少華裔朋友,學習各種中華文化。
諾茜拉:祖父是華人 華小畢業
精通華、巫、英三語的諾茜拉(29歲)在森華專科醫院服務了7年,目前隸屬緊急門診部,她的祖父是華人,小學畢業於亞逸昆寧華小。
擁有“說華語”優勢的諾茜拉,在急診部也備受病患及家屬歡迎,尤其不少她曾服務過的華裔病患,只要一上門就會尋找諾茜拉的蹤影,甚至撥電到醫院客服,也會指名要找她幫忙。
諾茜拉強調,父母將自己送到華小學習中文,是最明智的決定,儘管回想起初入學時,完全無法與人交流,然而,當克服語言障礙後,這項技能也讓她在事業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與成就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