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本地大專中文系的課程教講和學術研究導向有必要超越中國臺海兩岸各自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書寫和立論。
ADVERTISEMENT
6月底在檳城韓江傳媒大學學院主辦(並由南方大學學院和新紀元大學學院聯辦)的馬來西亞國際漢學研討會,我在會上發表〈漢學研究的新馬視角〉一文。撰文的問題意識在於回應這些年來本地大專中文系的發展方向,探討其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導向是否能有本身的另類視角和主體性等問題。
我們知道,漢學研究有其傳統根基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也有其研究上需突破的格局和挑戰。但不論是中國本位,抑或“去中心”,還是“多中心觀”的提出,即使是傳統漢學也有中國“境內”的漢學研究以及中國“境外”的西方漢學、日本漢學等不同的研究視角及其研究方法的治學傳統和偏向。惟從事漢學研究與漢學的知識傳承,本地大專的中文系的漢學研究和教講是否也能有其相應獨特的研究及觀察視角?
新馬本地大專中文系就得延續中國傳統中文系的範式?但即便是“中國”,其不同大專的中文系也早已與時並進,各有特色,而臺灣的所謂“中文系”的課程設計和研究導向這些年來也做了很大的調整。你要依據誰的呢?是否“傳統”的,才是“正統”的,才是“好”的,才是“純正”的,而主張變革的就意味“變質”?
其實,新馬“中文人”的知識傳承,很多具有其跨界和多元接觸的本能,同時意識“國家”(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存在主體差異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意義,以致本地這塊文化土壤的格局與複雜,能否激發出漢學研究的新穎視角?因而我這篇文章從享譽“馬來西亞漢學研究第一人”的鄭良樹的漢學研究及其華人研究的志業傳承,王潤華的“魯迅在東南亞”及其多中心的世界華文文學,以及南院中文系創系第一任系主任賴瑞和的跨學科遊目及其開啟之本地大專中文系課程設計範式,以及本地中國文學史教學等課題,探論漢學研究新馬視角的可能性及其創新意義。
承續中國傳統士大夫典範的鄭良樹,其學術研究和教講,主攻傳統漢學,兼治本地華人研究,惟在馬來西亞中文系的學術定位和教講上,鄭良樹始終堅持傳統漢學是本體、是主體,而本地華人研究是“次”。從事本土華人研究那只是馬華知識分子應盡的“義務”。在中文系從事本土華人研究,縱是有其花果飄零、靈根自植和身份認同焦慮的“大馬華人”之憂患意識、捨我其誰的使命催發,但就其眼中的“中文系”,鄭良樹始終還是很保守的強調二者之間有明顯的“主次”之分,他始終堅持中文系的華人研究不能蓋過傳統漢學的教講和研究。這也是20年前(2004年)何以南方學院會主辦“第一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的初衷。其背後的關鍵推手就是鄭良樹。強調使用“馬來西亞傳統漢學”之名稱,有鄭老師對本地大專中文系學術發展方向強烈的主觀意願。
然而,若從“魯迅在東南亞”、“五四在東南亞”的學術透視,王潤華的世界華文文學以及所謂“世界華語文”的觀察視界又為新馬本地大專中文系提供了另一層學習和研究的學術導向,致力於瞭解中華世界的多樣性。當然這可能也是導源於“中國語言文學系”和Chinese Studies之間的認知差異,有其學術傳統的淵源。至於1990年代末賴瑞和主導的全馬第一所華社民辦高等學府南院中文系的創系課程設計,強化本土華人研究課程(如馬華文學和馬來西亞華人史)的必修以及重視文選之導讀,亦有其精闢(又具爭議)的靈光,其課程設計也對新馬本地大專中文系的課程設計和學術研究導向構成一定的刺激作用和對話的空間。
新馬本地大專中文系的課程教講和學術研究導向有必要超越中國臺海兩岸各自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書寫和立論,甚至因為這層導向,我們的漢學研究以及華人研究也因此而有其更寬廣的研究視界,不是坐大觀天,而是我們的研究成果因其獨特的觀察視角而受到學界的重視和關注,這樣才有其在地“存在”的意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