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兆遠11日訊)這裡不是老人院,也不是託老所,而是專屬長者的課堂;它每天進行的點名是測量血壓,它上的課程有誦經(佛經)、團康活動、運動、歌唱班、佛學班、美工班、畫畫班、讀書會及由學員進行分享總結等。
這項別開生面的課堂是由實兆遠佛教會開辦,它的用意是提供一個讓社區長者可聚在一起排憂解悶、活出自我的平臺。
這個課堂被取名為般若學苑長者日間生活營,課程與活動的編排取制於生活營,但執行“班長制”,目的是通過讓長者自己領導與安排課堂的運作,體現參與感之餘,也傳遞了“我沒老,我還有用”的價值。
這項考慮了現代社區大部分長者普遍面對的問題而開辦的課堂,目前是一週3日製,即只在週二至四開課,時間從上午的8時30分直至下午5時30分,開放予有意學佛、願意學習、喜歡社交活動的50歲或以上者參與。
郭金恩:考慮社區長者需求
負責籌辦這項課堂的實兆遠佛教會副總務郭金恩說,創辦老人院或託老所,本來就是佛教會的宗旨之一,但佛教會理事在考慮了社區大部分長者的實際需要後,認為開辦專屬長者的生活營或課堂,比開辦老人院或託老所會更有意義。
“我們不是醫療機構,沒有專業的知識照顧患病的長者;我們也不是專業的照護老人機構,沒有專業能力照護行動不便的長者。我們的社區更多存在著的是感到孤寂失落、無法接受自己老去,或突然感覺到自己對社會沒有生產力與貢獻的長者。”
他表示,社區中有許多因伴侶離世以致一人獨居,或孩子在城市工作,兩老留在家鄉相依為命,以致無所事事的長者。
“這些長者肯定會感到孤獨與失落,對不再忙碌充實的生活感到沒有意義,結果每日能做的就是對著電視、手機,或大半天坐在茶室裡看著人來人往的路人,生活乏味無趣。”
他指出,佛教會看到大部分社區長者的需要,認為提供一個讓長者可聚在一起學習、互動及歡樂的平臺非常重要,以讓他們排憂解悶之餘,還能活出精彩的老年生活。
課程活動編排專注“三動”
“每天的課程中會有兩堂必上的早晚課(誦經),目的是培養長者的專注力,而在佛學中認為,唯有專注了,才會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克服心病及所有的問題。”
他說,在整體課程與活動編排中專注於“三動”,即腦動、身動與互動,以達到人類追求的身心靈平衡,因此在課程中有多樣性的學習班,有身動的歌唱舞蹈班,還有達到互動交流效果的團康、美工、手藝、畫畫及分享報告課程等。
也是佛法分享課導師的郭金恩提到,佛教會當然要分享及傳播佛學,而佛學課中的內容也是多樣性的,如會談到人類的智慧、善行、因果及探索生命的生死輪迴等。
“華人的文化是避談生死,但在佛學中鼓勵談生死,包括可讓長者看破生死,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等。佛學中認為死亡不是燈滅,因此會跟長者分享因果與輪迴,以及佛教追求的往生極樂等。”
梁健庭:為長者量血壓點名
課程總策劃梁健庭表示,這裡的上課點名比較特別,那就是義工會為早上報到的長者量血壓,目的是關注長者的健康及予以關懷。
他分享有關點名的有趣現象說,原本只是每週做一次的量血壓點名,在長者的要求下,變為每個上課天都會點名,原來長者喜歡被呵護關愛。
他指出,長者日間生活營是在今年的3月中開課,開始時只有8名學員,但很快的就達到了滿額的21人。
“目前的20名長者中,最年輕的是58歲,最年長的是86歲,大部分來自實兆遠,也有來自班臺的,而我們招收的要求是健康及可以行走的,如拿著柺杖可以自己步行的。”
40%學員是退休教師
梁健庭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在現有的21名學員中,有40%是退休教師,以致出現了學生(義工)教回教師的現象。
“長者來自不同的背景,肯定會有不同的性格,如性格自負,不能接受自己老去,不能接受從校長或教師變為學生等,但經過大家的磨合與學習,一切都因感化而讓關係變得親密,營造瞭如一家人生活一起的歡樂溫馨。”
張美星:堅持誦經日久有功
負責引導誦經的張美星說,因為學員中有一些不識字的,加上還不習慣,肯定會因不適應而跟不上,以致無法專注的情況,但日久有功,在堅持每天都練習的情況下,學員們都能上手了。
吳鳳珊:準備豐富健康膳食
負責為長者們準備一天三餐兩點心的膳食組主任吳鳳珊則說,老人家更要吃得健康清淡,因此她與一群膳食組的義工,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領,每餐都準備豐富健康的食物,讓老人家吃出胃口,吃出歡樂,吃出健康。
許瑞豔及許雅益:享受從教變學
都是退休教師的姐妹許瑞豔及許雅益(皆70多歲)表示,來這裡非常開心,尤其是享受當學生的快樂。
在班臺育青獨中退休的姐姐許瑞豔及在二條路建華華小退休的妹妹許雅益異口同聲地說,過去站在講臺上教了半輩子的書,現在可坐在臺下當學生聽課,是從沒有想過的際遇,因此非常享受。
“在這裡吃得好,有運動,有唱歌,還能學習手工及各種知識,這麼充實的晚年生活,哪裡找?”
吳桂枝:豐富單調生活
來自甘文閣新村的吳桂枝(70多歲)說,她是與女兒同住,過去還沒來這裡時,當女兒上班,她只能與手機相伴,整天就是滑手機或看戲,生活比較單調。
“我女兒帶我來這裡體驗生活,結果就愛上了,因為在這裡很充實,認識了很多同年齡的朋友,一起學習、唱歌、吃飯,有家的溫馨感覺,非常快樂。”
徐木桂:每天過得充實
來自實兆遠的徐木桂(81歲)說,她與女兒及外孫同住,事實上不會孤獨,但來這裡更開心,還學會了唱歌,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陳澆英:推薦同齡親友
陳澆英(80多歲)說,她來這裡後就馬上愛上了,因為這裡可以唱歌、學習,可以學手工,還能認識到很多朋友,讓整個人感覺年輕了,因此她常向同齡的親友推薦。
張美金:重拾歡樂生活
已故曼絨華教領袖翁方鈞校長的遺孀張美金(79歲)說,自從翁校長離世後,因孩子都在外地定居工作,只有她一人留在家裡,會感到生活很悶,變得孤寂及不開心。
“我很喜歡這裡,因為讓我重拾歡樂生活,還能與許多同伴一起學習、交流,讓我的生活變得充實,不再覺得無所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