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5日訊)自2018年以來,他義務走訪了約300所學校,向學生派送由自己策劃編寫的學習馬來文書籍,提高學生對馬來文重要性的意識。
他走訪一所又一所的學校,無論何地,是城市還是郊區,無論何種方式,是線上還是線下。
教育工作者蘇帝文自6年前,就用自己最真摯的一顆心,在國內各校園舉辦講座與活動,努力推廣馬來文教育。
在講座上,他與學生互動時有說有笑,除了傳達馬來文作為國文的重要性,也儘量把學習內容圖像化,並通過講故事和使用諧音記憶法,提升學生學習馬來文的興趣。
蘇帝文:邀發學國文熱情
也是全國馬來文專業導師公會主席的蘇帝文,近日與本報分享本身走進校園推廣馬來文的原因。
他表示,該公會在校園舉辦推廣馬來文的講座是出於義務性質。他走訪各華小和華中,希望提升學生的意識,瞭解到學習馬來文的重要性,同時灌輸國民意識,以期讓每個孩子都能對學習馬來文產生興趣。
他說,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習馬來文的熱情,該公會每月都會舉辦線上馬來文課程,幫助學生掌握馬來文,從而運用相關學習模式來解決在課業中遇到的問題。
“在校園講座中,我們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強調馬來文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作為馬來西亞公民,必須掌握國語。第二部分則專注在考試,分享考試的作答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課業挑戰。”
同時,他也希望家長能夠更加重視馬來語,而不僅僅是為了孩子能夠應付考試。
推廣馬來文 長達6年
蘇帝文也說,校方通常非常歡迎該公會提供免費講座。
“如果講座在雪隆以外的地區舉辦,我們會與校方協商,希望校方能提供交通和住宿費用。對於微型小學,我們則會自行承擔這些費用。”
他說,自2018年至今,他已進行這項推廣馬來文的工作長達6年。
他通常會向學校發函,如有需要,便會前往該學校辦講座。除了每月舉辦線上活動外,該公會也會盡可能每個月訪問4至5所學校進行線下講座。
每次前往學校講座,他都是獨自前往,其他會員則負責文書、溝通和協調工作,並與校方接洽。他本人則負責講座主講。
也提供教師培訓服務
此外,他也提供教師培訓服務,課程收到獨中教師積極的反響。今年通過公會舉辦的一場教師培訓,有超過30名獨中教師參與,顯示獨中對馬來教學的重視。
“培訓收費所得的收益,將用於補貼公益活動的經費。”
逃避學習不是辦法
馬來文不僅是用於應付考試以及與馬來人溝通的語文。蘇帝文強調,“馬來文是國文,而不是馬來人的語文,它是馬來西亞的語文。”
他指出,一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國文成績不理想,或跟不上國文課時,而選擇逃避現實,轉送孩子到國際學校或家庭學校。
然而,他認為,逃避學習國文,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會在未來產生更多問題。
“畢竟孩子長大後,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進入企業工作,都需要使用國文進行溝通。”
他表示,一些外勞的馬來文水平甚至可能比一些華人更好,因此逃避學習馬來文可能讓孩子在未來職場上,處於較為不利的位置。
“除非他們離開馬來西亞,否則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日常生活和工作環境中仍然需要使用馬來文。”
善用科技 激發學習興趣
蘇帝文希望接下來可以通過運用科技,來激發孩子們對學習馬來文的興趣。
“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經費問題,涉及費用龐大,因此我們鼓勵中學生通過ChatGPT等方式學習,教導孩子如何輸入正確的指令,以獲得所需知識。”
他說,在雪隆地區,舉辦講座的費用大約為500至600令吉,不包括他的工資和講課費用,僅僅交通費就大概需要100令吉。
“即使面對經費問題,我們還是有熱情繼續舉辦講座。為解決經費問題,我們將教學轉移到線上平臺,同時書本內容也轉為電子書,延伸到AI教學。”
馬來文是國語 應大力推動
蘇帝文認為,華社,尤其是華人企業,應該大力推動學習馬來文的重要性。
他建議,除了學校以外,華社主辦的活動,無論是廣告布條或橫幅,都應該儘可能附帶馬來文字。
“我們希望華社的商會、公會和企業,能夠儘量傳遞這樣的信息:馬來西亞是我們的國家,馬來文是我們的國語。”
他強調,要灌輸給孩子們的是,馬來文不僅僅是應付考試的科目,而是一種挑戰。如果能幫助孩子們突破這個障礙,他們就可以運用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不僅限於語言方面。
“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希望華社認真看待國語的學習。當然,我們也歡迎企業和社團組織積極推廣馬來文,我們願意盡力配合。”
編書 助學生掌握國文水平
蘇帝文指出,他策劃編寫的書本和作業本,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和提升馬來文水平。
“當我們決定辦講座時,若學校學生人數少於100人的情況,我們通常會自掏腰包贈送書籍,若是超過100本,我們則會尋找企業或學校董事贊助。”
文字圖畫結合提升學習興趣
他表示,彩色頁面的比黑白頁面的作業本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印刷黑白頁面,每本的成本1令吉,彩色頁面,則是每本5令吉。
“考慮到現代孩子成長在視頻時代,我們在編寫書籍時,儘量將馬來文的文字與圖畫結合,把學習內容圖像化,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家庭生活考量 從電腦行業轉投教育
從事教育工作前,蘇帝文是一名電腦軟件顧問。他同時也是一名激勵講師。
“由於我在中學時參與辯論,演講馬來文對我來說並不成問題。我在參加國家語文出版局的課程後,開始投入走進校園推廣馬來文的工作。”
從電腦軟件行業轉向教育界,蘇帝文說,這一決定是基於個人家庭生活的考量。
“之前我經常出差亞洲,在一次回國時,6歲的女兒對我說,‘下次你回來,我都認不得你了’。 這個經歷讓我深思,決定停止軟件工作,投身教育行業,可以開設幼兒園和補習中心,親自教育孩子們。”
作為擁有4個孩子的父親,蘇帝文分享自己在踏入教育界之前的育兒經歷。
他提到,當年在教育最小的孩子時,發現孩子雖然能順利閱讀馬來文,但在理解單詞的意思上卻遇到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開始將單詞與圖像結合起來,因為右腦的圖像性記憶遠比左腦的容量大得多。
“後來看到孩子能夠順利閱讀並理解單詞意思,這讓我充滿信心和動力,因此決定繼續以此方式推動馬來文教育。”
孩子成長 投身教育最大成就
雖然教育行業收入相比起電腦行業來得低,但蘇帝文堅信跨界帶來的心理和經濟挑戰是必須克服的。
轉行初期,他主要依靠自己的積蓄,但在教育界將近20年後,孩子們成長帶來的成就感成為他最大的收穫。
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曾有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是我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也到我的教育中心工作。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得到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滿足。”
他認為,教育,更多是注重人際互動,而電腦一旦計算錯誤,過去的努力就會付諸東流;同時教育工作也讓他有更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