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日综合电)受到高度关注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周一上午开幕。会议进行之际,新华社发表长篇文章、纪录片介绍习近平的改革历程,逾万字特稿首度为习近平冠以“改革家”之名,除将习近平比肩邓小平,并称“习近平的改革情结一以贯之”、“习近平有改革家传”、“习近平在每一个地方任职都是改革先锋”。
三中全会自周一至周四(15日至18日)举行,会议重点议程是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以往惯例相同,官媒不报道进行中的会议内容。
ADVERTISEMENT
新华社万字特稿赞扬政绩
新华社周一发表题为“改革家习近平”的特稿一开头即称,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将“带领全党全国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特稿历数习近平在政、商、民及文教、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成就,认为“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改革之一”,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继承、发扬邓小平的事业,让中国不仅续写经济奇迹,还展现文化魅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特稿形容“习近平被认为是邓小平之后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他们肩负相同的使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但两人面对的形势迥然不同。”
特稿表示,邓小平发起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人均GDP不到200美元(约936令吉)。改革几乎从零开始。而2012年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约2.8万令吉)。同时许多发展红利正在消退,包括曾经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十多年2000个改革方案
关于此次三中全会,美国之音指出,西方舆论对会议宣布经济改革“大动作”的期待普遍不高,中国官方学者也一样。
但新华社在特稿中表示,一段时期以来,习近平提出新一轮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新华社称,“这也有力回应了外界对中国改革与经济发展前景的臆断猜测”。
特稿指出,10多年来,中国出台2000多个改革方案,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并保持了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位置。“但面对老百姓对于更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保持冠病疫情后经济恢复势头,以及防范各种风险等,还需付出重大努力。”
新华社表示,“习近平的改革情结一以贯之。上世纪60年代末,他不满16岁下乡插队,在陜北黄土高原贫瘠的梁家河村劳动7年,经常挨饿,那时他的愿望就是让乡亲们吃饱饭。他对后来邓小平发动改革的初衷——中国‘不能再穷下去了’深为认同。”
文章强调,“同邓小平一样,习近平的改革动力也来自人民的期待。他在梁家河时就带领乡亲实施了一些大胆改革举措,包括办铁匠舖、建商铺和改善农田生态条件。”
“习近平有改革家传。在改革伊始的1978年,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受中央委派南下主政广东,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习改革目标塑造新时代中国人
特稿称,海外舆论称中国新时代改革为“习式改革”,而非单纯“经济转型”。习近平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因此,改革目标是塑造新时代中国人,让人“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文章说,习近平执政的新时代也是改革的新时期。中国综合实力持续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对各种机遇挑战,现在到了新一轮改革提速的关键期。
习近平带领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应对形势变化。
针对海外一些对中国改革目标与意图的误读或担忧,习近平时常对外国朋友说,中国无意改变和挑战已有的世界秩序。
同时中国也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和影响全球治理,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主持公道正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继承发扬了邓小平的事业,让中国不仅续写了经济奇迹,还展现出文化魅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推出习纪录片《领航新征程》
与此同时,新华社也推出纪录片《领航新征程》,指习近平将其人生融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引领新时代的中国在巨浪中搏击前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