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6日訊)農業及糧食安全部副部長拿督亞瑟古律說,政府已於上個月修訂1985年漁業法令第26條文,以更嚴峻刑法對付使用龍筌(Bubu Naga)的捕魚者,罪成者可被罰款至20萬令吉或監禁2年。
他說,此舉是為了確保維護海洋生態,避免遭不當捕魚方式的破壞。
ADVERTISEMENT
“龍筌是一種對環境不好的捕魚方式,因此我們採用新的刑罰,罪成者可被罰款至20萬令吉。”
他今日出席2024國際漁業經濟及貿易研究所會議時,這麼說。
他也說,我國在2030年需每年生產255萬公噸魚產以應付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我國也設下目標,在2030年將魚產自供自給率從現有的90%提升至97%。
“為此,在漁業領域進行轉型和現代化,併為漁民提供所需的技術是非常重要。”
他也說,我國有13個州屬沿海並可通往海洋,漁業在我國糧食安全、社區經濟發展、貿易機會等扮演角色。在2023年,我國漁業出產1.79公噸魚,並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7%。
他也說,水產養殖業佔我國漁業的30%,我國計劃在2030年將之提高到40%。
“我國漁業領域共有14萬8000名水產養殖業者、漁夫。”
他也說,檳州是我國第三大的漁業州屬,排在沙巴及霹靂之後,去年生產9億9000萬令吉的魚產共內銷及出口。
出席大會者包括各國共350名代表,與會者有世界漁業中心總監依山亞興。
依山亞興說,世界各國爭相挖掘“藍色經濟”潛力,將對漁業經濟及貿易帶來深遠的影響,若無法妥善管理,將加劇各國之間的不平等。
“例如,高收入國家現今佔了全球80%的魚類貿易,低收入國家則難以從自己海洋中受益。”
他說,這種差距也體現在小規模漁業僱用了全球90%的漁民,卻只獲得比工業漁業少很多的投資。
“此外,海洋遺傳資源的專利也集中在少數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它們擁有超過70%的專利。”
他也說,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利用海洋資源的競賽愈演愈烈,許多人稱之為“海洋掠奪”。
“2023年,全球魚類及其製品的貿易額約為1750億美元(約8188.令吉),這突顯了當中巨大經濟利益和藍色經濟的變革潛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