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微隐于学

|
发布: 7:50am 18/07/2024

宋明家

微隐于学

特朗普

政治暴力

美国特勤局

宋明家

微隐于学

特朗普

政治暴力

美国特勤局

宋明家.特朗普臉上的一抹血痕

我們希望未來的社會主人翁,都懂得聆聽和同理不同觀點,都懂得對敏感話題保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都懂得以“非暴力”理性方式,來解決衝突。

濺在臉頰上的一抹鮮血,搭配高舉的拳頭和吶喊 — 這將是2024年度十大新聞照片之一。

ADVERTISEMENT

是江湖老鳥,驚魂稍定後旋即回過神來,意識到這是“時勢造英雄”的良機,讓這副“英雄”完美形象,永留美國人(和世人)心中。

網絡謠傳他學2004年臺灣總統陳水扁,疑似以“苦肉計”撈取選票;但這兩者之間情勢不同,不太可能是他自導自演的。對不時鼓動支持者暴力行為的這位總統候選人來說,本身反而成了暴力受害者,是諷刺,也是悲劇。無論如何,重點是,不管誰是受害者,這種暴力行為絕對必須予以制止和譴責。

但這一次賓夕法尼亞州的暗殺未遂事件,不管對手派別做了多少譴責,註定會讓特朗普的政治力量更為強大。在西方世界,政治上的暴力事件,不是什麼新鮮事;今年5月,斯洛伐克總理Robert Fico遭遇槍擊後受重傷,經5個小時與死亡搏鬥的手術後,反而更獲支持力。

在美國,這種現象是異常嚴重的;回顧過去,共有四任總統在政治生涯裡慘被暗殺:

● 第16任總統林肯,1865年4月14日在劇院被暗殺。

● 第20任總統加菲爾德,1881年7月2日在火車站被暗殺。

●第25任總統麥金萊,1901年9月6日在演講時被暗殺。

●第35任總統肯尼迪,1963年11月22日在乘坐敞篷車參加遊行時被暗殺。

其他幾宗是總統遇刺卻僥倖逃過一劫的,包括1981年的里根、1975年的福特、1950年的杜魯門、1933年的羅斯福等等。

在美國這種輕易可購買槍支的國度,槍器氾濫使“子彈”成了政治異見的解決方法之一。

在西方學術界,討論公眾人物被襲擊也成了熱門研究議題,所針對的也不只是政治人物。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報告,來自美國特勤局(Secret Service),一個負責保護美國高級政治人物(包括總統)的政府組織;7月14日發生襲擊事件後,在臺上掩護特朗普的幾名彪形大漢,就是特勤局的特工。

在特勤局的“特殊案例研究項目”(Exceptional Case Study Project)裡,共記錄了83個在1949至1995年內,針對著名公職人員或公眾人物的暗殺和襲擊案件。該研究發現,“暗殺”是可以辨識的“思維”和“行為”過程;這些襲擊者的謀劃和執行計劃的能力,一般非常強,但並不一定有精神疾病(參見1999年3月《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報告)。

這份報告,開啟了學術界往後更多有關著名公眾人物的襲擊研究,其中大部分發生在歐美、澳等西方發達國家,主要針對政治人物、皇室成員、司法官員等公眾人物。

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研究員統計了1995至2015年間共56個公眾人物的案件,從襲擊前行為、襲擊特徵、幹案心理等角度,探討這些襲擊者的犯案動機。這些案件裡,政治人物、法官和運動員是三大類受害者,襲擊者大多是男性,其中許多有精神疾病,有部分是狂妄自大,但大多數都有暴力或非暴力犯罪記錄。他們的襲擊動機,一般純粹是個人的,比如對司法、施政制度的不滿,而不是為了博取出名(引2016年10月《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期刊論文)。

二十多年前,“支持政治暴力”和“不滿”有關聯這種說法,在學界被認為是過時的;2020年,挪威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人員使用危地馬拉、尼泊爾和北愛爾蘭的調查數據,卻證實了群眾“不滿”的確是和“支持暴力”是有高風險相關的,尤其是當“不滿”源於“社會經濟不平等”和“族裔群體不平等”時,更容易激發眾怒和群起反抗(引2020年3月《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期刊 )。惟特朗普和其支持者對當前體制的不滿和不信任,顯現的不只是“動口不動手”的支持暴力,還實際發動2021年1月的“襲擊國會山”(Capitol Hill)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預防此類悲劇的發生,責任不只在於政府和維安團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扮演發揮防範未然的角色。例如,目前一些澳洲大學經已開始在教學和研究領域裡,納入公平、多樣性和包容性(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價值灌輸,並通過各類社區活動,鼓勵多元化觀點和培養“接受文化”,促進包容性和多樣性。

我們希望未來的社會主人翁,都懂得聆聽和同理不同觀點,都懂得對敏感話題保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都懂得以“非暴力”理性方式,來解決衝突。

而不是魯莽粗暴的以“一抹血痕”來宣洩不滿。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