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央皇冠的新天地书局已迈入金禧年,承载着大部分加央人的成长回忆,也是老东主叶季子大半辈子的心血与人生故事。
原来这家书局前身,并不是卖书报、杂志的,而是从一家咖哩面摊转型成零食、玩具小店,到开业5年后,才慢慢转型,成为众所周知的书局。

薪水微薄 决议租商舖做生意
问及店名的由来,就将85岁高龄的叶季子的思绪飘回到50年前,想起与已故的第一任太太王柳春的过去。

他娓娓道来,他与王柳春未婚前都住在加央大街,是老邻居,由于两家都是经营脚车店,上一代人有着一个旧观念“同行如敌国”,所以两家人在过去都不往来,万万没想到,他俩却在夜校班朝夕相对,一同学习、办文娱活动,而渐渐日久生情,最后更于1965年结为夫妇。

他说,他原本在伯父和父亲经营的脚车店帮忙,可是薪水微薄,为了养家糊口,夫妇俩在晚上还接活儿,在家拿糖袋、报纸来糊成杂货店用的包装袋,收入也不多。
“当年已故拉惹端姑赛布特拉发展加央皇冠地段,兴建了30余间小商舖供出租,我和太太商量后决定申请租下商舖来做生意。”
“那时皇冠一带没有其他商店,我们也不是从书店起家,而是先卖咖哩面、泡咖啡等茶水,主要都是到后面巴刹买菜的顾客来光顾。”
资金有限 亲手自制架子
叶季子说,直至一名失魂司机开货车,撞坏了从皇冠通往巴刹的篱笆门,有关当局把门上锁,顾客没法直通两地,咖哩面档生意下滑,他们才决定暂时停业。
他们决定先搬回大街的咖啡店卖炒米粉,赚来的钱再投资在新天地,转型卖零食、糖果。
“资金有限,店里的一些零食、糖果架子,都是自己买木材自己钉,后来才请专人来订做,现在店里的糖果架子从那时候就用到现在,都快50年了……”

从圣经获启发取名
虽然新天地书局当初并不是书局,不过“新天地”这个店名,在开舖的第一天就已经用上了。
叶季子说,王柳春生前是基督教徒,他们经常到教堂听牧师宣教,当初要给店起名时,从圣经的《启示录》中看到“新天新地”这一章节得到了启发,希望到这家店来光顾的人,像似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得到美好的事物,所以决定命名为“新天地”。
他拿出早已泛黄的一张商业注册,那时是以王柳春的名字注册,“新天地”就在1974年12月1日正式开业。

在“新天地”转型后,他俩早上在咖啡店卖炒米粉,下午才去开店卖零食、糖果,慢慢的,有顾客开始要找儿童玩具,向来以客为尊的他就专程搭车到亚罗士打去找货源。
“那时很多玩具、零食都是这里少见,甚至找不到的,我很注重服务顾客,所以有顾客问起,我就一定要做到,不管多麻烦都要找来卖给他们。”

为赚钱忙得不可开交
新天地书局也靠近戏院,所以早期也会配合放映电影的时间营业,叶季子为了赚钱,也在店门口卖冰水。他笑说,当时都是尽量想看有什么可以卖,总之可以赚钱的就会做,忙得不可开交,那时有熟客看到他们太忙,也会帮忙顾店。
他感庆幸的是,2名孩子都乖巧,虽然年纪小,却也愿意在放学后就到店里来帮忙。
但,他也很遗憾地说,可惜王柳春遇车祸,不幸离世,为了继续经营这家店,他就在太太出车祸隔天,办理换名手续,于1976年1月16日正式接手。

改信基督教 盼与妻子“重逢”
叶季子很爱已故太太,为了可以与她在天堂重聚,决定洗礼改信基督教。
他原本不是基督教徒,不过在王柳春去世前,经常陪她到基督教堂,曾听过牧师宣教指上帝创造新天新地,可以让重生的人接引到天堂,与过世的亲人相聚,而他就抱着这份思念和信念,独自一人专程到亚罗士打的教堂洗礼。
在太太去世后的那3年,他非常难过,不过却不曾放弃生活,主要是顾虑到2名孩子还小,而且也一心抱着在天堂与太太重聚的希望,坚强地过活,也把生活重心放在店里,寄情在这间与太太共营的小店铺。
叶季子感恩上天的安排,在机缘巧合之下,与现任太太陈新玉(79岁)因缘分相遇,于1979年结为夫妻。

他说,第一任太太过世后,渡过低落的人生,从没想过要再婚,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陈新玉,当时考虑年仅12岁和13岁的子女,而且家里大小事都需要有人来照料,相信这就是天意。
“上天对我不薄啊!我遇到了2名贤内助,都是陪着我白手兴家,走过风雨的艰难夫妻。我们都苦尽甘来了,只可惜,那时的太太(王柳春)没机会享福,就离开了……”

初期每月到槟买书
叶季子很爱阅读,丧妻后心情低落,就想租武侠小说来解闷,可是不知何故当时他所去的书局不让他租书,他一气之下就到亚罗士打去买几套来读后出租,没想到却开启了“新天地”转型为书局的历史。
他说,除了售卖、出租小说,新天地书局也开始供应文具、其他书籍及报纸,那时他也一样靠自己来钉书架,耐用程度一级棒,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他回忆,以前他没车子,每个月都是自己搭公交巴士、渡轮,到槟城的书局、旧书店去一次,亲自选购书籍,包括修心养性内容、《唐诗三百首》、武侠小说、黄玉郎漫画等,买完后10根手指挂满绑好的书,又赶回加央来。
“后来,在一名贵人的协助下获得槟城中央纸业有限公司供货,我们原本只拿几份报纸包括《星洲日报》、《中国报》等来卖,后来慢慢有了固定的读者订购,我们才再扩大来做,而且较容易得到杂志等书籍的供应,那时卖的书籍也越来越多,种类也不少,如《龙虎门》、《灌篮高手》、《风采》、《新潮》、言情小说等。”
“后期也认识更多书商、供应商,他们都直接上门下单,再送货上门,我就不必舟车劳顿了。”
看着顾客长大忆当年
叶季子把旧物都收藏得很好,其中一幅禁烟告示,就是毗邻的摩托店少东的“处女作”。
他笑说,当年每逢农历新年前,都会出售烟花,可是一些顾客到店来光顾时爱抽烟,他担心引起火患,就和隔壁东主抱怨,而从小就爱到“新天地”溜达,买漫画书的少东黄翊翔就主动请缨,帮他画了禁烟告示,他每到新年就会把这告示挂起来。
“10年前,已是动画工作室创办人的小翔带着妻儿回乡,我们再拿出这禁烟告示给他,他还很自傲地告诉女儿:这就是爸爸的‘处女作’。屈指一算,也有35年了,那时1989年小翔应该才17、18岁,刚要中五毕业。”
“其实到现在,也有不少顾客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甚至看到老,最难能可贵的是,顾客已升级为祖父母,也带孙子们来光顾,顺便回忆当年。”
直至2012年,新天地书局才交给大儿子叶凌志打理,而小儿子凌凯则另经营课外读物及文具店。

11年前退休的叶季子,看着儿女雪君、凌志和凌凯都已成人成才,也各有各的家庭、事业,现在就和太太陈新玉享福的时候。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本文作者叙述了他2位朋友的故事,一位是兴都教徒,却每天发送伊斯兰图文给他;一位是穆斯林,聆听了许多基督教布道。2人并没有因此改教。
如果你是穆斯林,你一定经常会看到天房(Kaabah)或清真寺的图像,附上《可兰经》经文、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以及伟大学者关于伊斯兰教义的摘录,通过WhatsApp发送。也许你还经常发送而不仅仅是收我所指的图文。它提醒信徒宗教的要求与教义。这意味着穆斯林提醒穆斯林。
我从未向任何人发送过宗教信息。但我每天都收到。在晨祷前,信息不仅发送到我所属的WhatsApp聊天群组。有直接发送给我的,好像人们说的“私聊”。
这是一位老友发来的,他的名字是拉杰恩德兰(Rajaendran Ramasamy)。我叫他拉杰,和他在TV3一起工作的朋友也是如此叫他。拉杰于1986年加入TV3,我在那家电视台认识了他。
如前所述,拉杰每天早上都会给我发送《可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摘录,附有完整翻译。他是一名兴都教徒。确实,只要你勤劳“谷歌”就能找到所发送的内容。
然而,他所“谷歌”到的却是他曾听到的几位宗教领袖所说的话。他在TV3担任导播。意思是负责电视节目的录制或者直播。他负责的节目包括《Tanyalah Ustaz》、《Halaqah》、《Al-Kuliyyah》和《Suarasa》。TV3和TV9的所有节目主要针对穆斯林观众。
无需我解释导播的职责。可以这么说,作为一档宗教节目的导播,拉杰需要审查节目主持人或嘉宾中宗教人士的言论。这意味着他会仔细聆听所有宗教问题和答案。他说:“我遵循宗教司的教诲。”
与拉杰交谈时,他会使用“insha-Allah”(真主保佑)、“hidayah”(真主的启示)等字眼——宗教人士经常使用的字眼。他为什么给我发宗教短信?我承认我不太了解宗教问题,但他是一名兴都教徒,这不会给他带来麻烦吗?在兴都教徒之间?
“为了尊重穆斯林朋友,或许分享伊斯兰信息比较好。”当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回答道:“也许这都是真主的旨意。”
我还问他的家人、亲戚或印度教朋友是否因为他引用《可兰经》经文而感到愤怒?他回答说:“他们并不生气,因为我尊重穆斯林。”
我还记得在TV3时,他会在大宝森节请假去黑风洞。每年都会去,但今年哪儿也没去,在家休息。我知道他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累了,两年前中风了。
目前情况怎么样? “真主保佑,情况还好。真主仍然允许我走路,只是声音听起来不太好。”他通过WhatsApp回答道。
今年的大宝森节,拉杰在家中祈祷。他已经退休了,现居住在妻子的家乡太平。尽管拉杰欣赏伊斯兰宗教学者的观点,但他仍然秉持兴都教教义。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新加坡的老朋友,已故依斯迈卡欣,来自新加坡几家知名报纸的记者。我重复一下曾经写过的内容。依斯迈在2008年出版的《No Hard Feelings》(别见怪)一书中讲述了他面对基督教传教士的经历。
依斯迈说,传教士曾3度试图让他“改信基督教”。80年代,他的一位朋友,一位“重生的基督徒”来传教,劝说他改信基督教。依斯迈说,虽然他不是一个“坚定的”穆斯林(我明白他的意思),但他并没有被朋友的传教所吸引。
2007年,两名手捧《圣经》的妇女来到依斯迈的住家。显然他们也想让依斯迈“改信基督教”。这次传教再一次失败了。然而,依斯迈第一次“面对”基督教传教士是在1960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依斯迈得知来自美国的福音派传教士葛培理 (Billy Graham)将在新加坡惹兰勿刹体育场举行集会。据说,葛培理具有非凡的能力,可以说服人们“信仰基督教”。
有人对依斯迈说“听他讲一次,你就会永远相信”。于是依斯迈接受了挑战,并在葛培理举行集会的那天,前往惹兰勿刹体育场,在群众之中聆听葛培理的论点。
长话短说,葛培理无法说服依斯迈改教。依斯迈终其一生都是一名穆斯林。
结论是,任何信仰坚定的人都不会改教。拉杰仍是兴都教徒,而依斯迈仍是穆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