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00am 21/07/2024

安焕然

边缘评论

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汉学研讨会

安焕然

边缘评论

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汉学研讨会

安焕然教授.韩江后浪,十年磨一剑

诚可谓十年磨一剑,韩江后浪,让人期待。大马汉学/华人研究,代有人才出。

ADVERTISEMENT

6月底,由主办的“旧学新知:传统汉学的新视野与新方法”,我们看到不少年轻学者的参与,他们之论文发表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最后一场论文发表的最后一个发表人15分钟的论文宣读〈“武吉”文学的场域建构初探:以陈政欣短篇小说为例〉,可以说是这研讨会我有在的场次参与,看到呈现得最为流畅、讲述自己的论文要点思路最为清晰的一个。论文发表人罗湘婷,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讲师,也是马华文学研究学者许文荣指导的博士生。

资讯科技不是理科生的专利。文科人若也能掌握电脑和电子网络资讯的应用,那是与时并进,时代之需求,与文理商科之分野无涉。文科生、中文人的论文宣读和PPT呈现,最怕是字多字小(除非是引文),密密麻麻把整张PPT页面塞满文字,那是最最糟糕的事。(有限时的)论文发表或专题教讲,我们更忌惮是对着塞满文字的PPT照念。若是照念也读念不好,情况更惨。大家都听到要睡着了。倒不如你把那塞满文字的PPT发给我们就好,你早点下台吧!不然,台上的你辛苦,台下的我们也听的很辛苦。

惟罗湘婷老师的PPT制作,非常简洁。就是“字少少,字大大”,图表简明的那种。诚为大专讲学,擅用PPT最为典范的模式。顺着PPT的图文脉络,简单明瞭阐述论文要点。主线抓牢,侃侃而谈。有这样的老师,学生是最幸福的。

此次研讨会更让人感怀的,还在该研讨会的第四场论文发表B组场次。这一场次,我没有主持任务在身,纯粹作为研讨会参与者,是来观摩交流和学习了。惟这场次的四篇论文发表基本都涉及我的研究领域,而且论文发表者甚至好几次还提及我本人。在交流回答环节,主持人看了看我,讲了一些“暗示”的话,我也就站起来对此场次的四篇论文都进行了提问和评点。学术讨论的提问,就不在这里谈。一些年轻学者的论文所存在的问题和格局,也不在此重提。倒是这场次的第四位论文发表者,也是一名年轻学者,他是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江剑聪讲师,发表论文《清末民初中国图书传播马来亚:以槟城孔圣庙中华中学图书馆藏为考察中心》,让人惊喜。

江讲师以槟城中华中学图书馆藏清末民初古籍图书和教科书的实际研究,不仅整理出馆藏的古籍书目,还以各项线索,尤其是借助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电子扫描版中文旧报章的搜索,很细腻勾勒出当年馆藏图书的来源及其可能存在的多元管道,除了槟城华人之藏书与捐赠风气之盛所促成,从这些古籍图书的传播途径尚包括当时的华社领袖张弼士向清廷请求而获颁赠的《古今图书集成》,另有清廷官员之赴南洋考察时赠送图书予各埠学校。此外,当年的报章亦有记载一些书籍是从中国上海购买的,间中也有可能是通过当时的南洋商贸和文化中心:新加坡的书局购得的。

简言之,江剑聪这篇论文通过作者亲自在槟城中华中学图书馆所见中国古籍的初步整理,结合网络媒介旧报章扫描史料的搜索,深入分析这些中国古籍的版本、可能来源及其传播途径,揭示清末民初中国图书传播马来亚的多元管道,以探讨清末民初当时槟城华人的文化氛围,并尝试勾勒出当时的中文书籍流通的文化圈市场。

我当天的评点,对江剑聪讲师这篇论文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并鼓励在场的年轻学子可以江老师这篇论文及其治学方法为典范。没想到,我话刚讲完坐下,台上江剑聪的回应显得有些激动。原来,就在10年前,也就在同样的场地,韩江(当时还是韩江学院)主办2014年创新金帆论文奖,当时我是其中一个受邀的评审。当年尚是学生的江剑聪也有论文入围,但却被我很不客气点评了。江剑聪说:“没想到10年后,同样是安老师的点评,落差这样大,得到如此的肯定。”

诚可谓十年磨一剑,韩江后浪,让人期待。大马汉学/华人研究,代有人才出。再补充一句:而当年在2014金帆论文奖得奖的马大中文系学生萧雯佳,亦赴华深造,考获博士学位,如今也已是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成了我的同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