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可謂十年磨一劍,韓江後浪,讓人期待。大馬漢學/華人研究,代有人才出。
ADVERTISEMENT
6月底,由韓江傳媒大學學院主辦的第一屆馬來西亞國際漢學研討會“舊學新知:傳統漢學的新視野與新方法”,我們看到不少年輕學者的參與,他們之論文發表亦有可圈可點之處。例如最後一場論文發表的最後一個發表人15分鐘的論文宣讀〈“武吉”文學的場域建構初探:以陳政欣短篇小說為例〉,可以說是這研討會我有在的場次參與,看到呈現得最為流暢、講述自己的論文要點思路最為清晰的一個。論文發表人羅湘婷,韓江傳媒大學學院中華研究院講師,也是馬華文學研究學者許文榮指導的博士生。
資訊科技不是理科生的專利。文科人若也能掌握電腦和電子網絡資訊的應用,那是與時並進,時代之需求,與文理商科之分野無涉。文科生、中文人的論文宣讀和PPT呈現,最怕是字多字小(除非是引文),密密麻麻把整張PPT頁面塞滿文字,那是最最糟糕的事。(有限時的)論文發表或專題教講,我們更忌憚是對著塞滿文字的PPT照念。若是照念也讀念不好,情況更慘。大家都聽到要睡著了。倒不如你把那塞滿文字的PPT發給我們就好,你早點下臺吧!不然,臺上的你辛苦,臺下的我們也聽的很辛苦。
惟羅湘婷老師的PPT製作,非常簡潔。就是“字少少,字大大”,圖表簡明的那種。誠為大專講學,擅用PPT最為典範的模式。順著PPT的圖文脈絡,簡單明瞭闡述論文要點。主線抓牢,侃侃而談。有這樣的老師,學生是最幸福的。
此次研討會更讓人感懷的,還在該研討會的第四場論文發表B組場次。這一場次,我沒有主持任務在身,純粹作為研討會參與者,是來觀摩交流和學習了。惟這場次的四篇論文發表基本都涉及我的研究領域,而且論文發表者甚至好幾次還提及我本人。在交流回答環節,主持人看了看我,講了一些“暗示”的話,我也就站起來對此場次的四篇論文都進行了提問和評點。學術討論的提問,就不在這裡談。一些年輕學者的論文所存在的問題和格局,也不在此重提。倒是這場次的第四位論文發表者,也是一名年輕學者,他是韓江傳媒大學學院中華研究院江劍聰講師,發表論文《清末民初中國圖書傳播馬來亞:以檳城孔聖廟中華中學圖書館藏為考察中心》,讓人驚喜。
江講師以檳城中華中學圖書館藏清末民初古籍圖書和教科書的實際研究,不僅整理出館藏的古籍書目,還以各項線索,尤其是藉助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電子掃描版中文舊報章的搜索,很細膩勾勒出當年館藏圖書的來源及其可能存在的多元管道,除了檳城華人之藏書與捐贈風氣之盛所促成,從這些古籍圖書的傳播途徑尚包括當時的華社領袖張弼士向清廷請求而獲頒贈的《古今圖書集成》,另有清廷官員之赴南洋考察時贈送圖書予各埠學校。此外,當年的報章亦有記載一些書籍是從中國上海購買的,間中也有可能是通過當時的南洋商貿和文化中心:新加坡的書局購得的。
簡言之,江劍聰這篇論文通過作者親自在檳城中華中學圖書館所見中國古籍的初步整理,結合網絡媒介舊報章掃描史料的搜索,深入分析這些中國古籍的版本、可能來源及其傳播途徑,揭示清末民初中國圖書傳播馬來亞的多元管道,以探討清末民初當時檳城華人的文化氛圍,並嘗試勾勒出當時的中文書籍流通的文化圈市場。
我當天的評點,對江劍聰講師這篇論文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並鼓勵在場的年輕學子可以江老師這篇論文及其治學方法為典範。沒想到,我話剛講完坐下,臺上江劍聰的回應顯得有些激動。原來,就在10年前,也就在同樣的場地,韓江(當時還是韓江學院)主辦2014年創新金帆論文獎,當時我是其中一個受邀的評審。當年尚是學生的江劍聰也有論文入圍,但卻被我很不客氣點評了。江劍聰說:“沒想到10年後,同樣是安老師的點評,落差這樣大,得到如此的肯定。”
誠可謂十年磨一劍,韓江後浪,讓人期待。大馬漢學/華人研究,代有人才出。再補充一句:而當年在2014金帆論文獎得獎的馬大中文系學生蕭雯佳,亦赴華深造,考獲博士學位,如今也已是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高級講師,成了我的同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