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講太多體驗做太少、老師唱獨角戲缺少互動、內容空泛沒有深入探索、急著教完但是沒能教會、課程有趣但是沒有效果、沒能察覺學生的內心狀態、重點太多等於沒有重點……
這是教學上最常犯的問題,怎麼辦?
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強調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參與式學習的重要性,要有效提升學生體驗式學習,讓老師們在課堂上設計玩的機會,董總學生事務局於7月6至8日主辦,馬來西亞體驗教育學會聯辦“華文獨中體驗教育引導師研習課程”,8所獨中16位老師藉由一次“玩中學”,投入到各項活動或遊戲,從玩中學習思考和探索。
ADVERTISEMENT

老師們在這3天的培訓課程充滿喜悅和智慧,不再接受填鴨理論知識,回到原來教學現場,而是透過各種活動和遊戲,去體驗抽象思維或概念化,進而實踐在教學上。
“同慶老師把我們當學生,在培訓課程上讓我們直接參與,從中看到感受。”檳城菩提獨中技職處助理李家盞表示,過去培訓課程以理論為主,結束後需要靠老師自己去消化吸收,把學習融入教學,但是這一次老師身分轉化為學生,在玩中體驗回應默契、學會說故事、小組限時討論、引導架構認識等等。
授課老師是財團法人管理高爾夫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黃同慶,他是馬來西亞體驗教育協會、救國團探索教育中心、北京中關村體驗教育協會等4個機構引導師認證系統參與者。他表示,體驗教育強調體驗和反思。透過遊戲設計讓老師們通過感官去感受,達到自我瞭解,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與想法,從中反思並引發自己的改變動機。
愛爾蘭詩人葉慈(W.B.Yeats)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一般都是“老師說,學生聽”,尤其教科書上都是其他人經驗,老師趕課,學生只能停留在表層學習——背誦課程。先讓老師參與體驗式教研活動,通過經驗學習,可以幫助老師將學生帶進更深層次的理解。
“現在的孩子接觸太多電子產品,對學習沒有什麼意願和動力,而我們教育系統還是停留在填鴨式教學。”培南獨中教務主任郭書麟坦言,時代變了,孩子變了,教育也要學著變。太多理論無法“深化”,也無法“消化”,這一次體驗教育課程打破傳統理論授課,讓他從活動中玩出教育。

因“腦”施教,找回學習主動權
現在是一個“大腦博弈”的時代,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認知。外界充滿誘惑,為了幫助孩子找回學習主動權,讓老師們認識大腦發展規律,黃同慶透過活動介紹大腦功能分區,包括額葉(判斷)、顳葉(聽覺)、頂葉(觸覺)、枕葉(視覺),過程不斷重複讓老師們印象深刻。他提到,感官運用越多元學習效果越好,大腦更能記住有意義的人事物。
吉隆坡尊孔獨中活動處助理林美嫈表示,透過認識腦科學開始,可以更好理解學生在記憶、注意、思維的學習過程。例如,青少年時期的發育迅速是在前額葉,如此老師就能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創新和批判能力。

學習反思 引導架構中的教學實踐
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將教育定義為,經驗加上反省,等於學習。在體驗教育課程上,透過各種活動和遊戲設計,如短暫的相遇、養雞農、記者會、團隊默契報數、修護計算機、演化論、撲克反思,讓老師們在不斷重組與改變過程,將這些經驗轉為知識、技巧或態度。
為何要引導反思?黃同慶透露,反思是要學員學習分析整個經驗歷程,並學會統整能力;讓課程中的體驗能夠更深植人心強化記憶;連結課程經驗與實際生活;協助學員澄清想法,並把想法轉化成圖像;讓體驗有更好的結論等等。
目前是巴生中華獨中輔導副主任的鄭美怡,看過臺灣體驗教育推動者謝智謀老師編撰的體驗教育書籍,在教學上都有套用書中學到的體驗教育方法,但還是欠缺教學效果,直到這一次自己參與課程後,學會如何引導反思,才發現這些引導反思背後是有理論的,不是隨便提問,有了很大收穫。

為了讓教學上達到更好效果,這一次課程貴精不貴博,黃同慶表示,沒有一種引導架構真正完美,但沒有架構猶如汽車沒有方向盤,所以讓老師們專注在學3種引導架構,包括3W(What, So What, Now What)、PMI引導架構(Plus, Minus, Interest)、4F引導架構(Facts, Feelings, Findings, Futures)。
過去曾參與探索教育培訓課程的吉蘭丹中華獨中理科主任吳穎瀚,這一次從黃同慶親自示範如何將活動融入到教學中,特別有啟發。他表示,對於感覺的陳述,複述他人的感覺,再引導把感覺說出來,這是他自己比較缺乏的部分。而作為班導師如何和學生談感受是他目前比較缺乏能力,透過學習4F引導架構讓他學會如何跟學生聊話題,對引導學生寫週記有很大幫助,尤其現今學生寫作能力越來越弱的時候。
馬來西亞體驗教育學會(MYEE)成立9年,由黃同慶於2009年將體驗教育理念引進我國,並在2015年由一群來自不同領域工作者推廣體驗教育課程,並實行認證引導師審核認證。參與這一次課程的老師可以獲得馬來西亞體驗教育研習課程結業證書,之後參與體驗教育課程累計實習經驗,可獲頒“馬來西亞體驗教育引導師”專業認證資格。
最後,體驗式教學為何如此重要?
黃同慶透露,真正能留在學習者生命中的,往往不是老師所講授的內容,而是學生自己所發現的意義。所以,使用體驗活動進行教學的好處有九點,包括:
一、學生一起直接參與課程,二、肢體互動人機關係提升,三、刺激學生專注度與記憶,四、從活動中觀察學生行為,五、藉由活動引起課程意義,六、情景體驗更好學習遷移,七、體驗隱喻刺激多元思考,八、滿足不同類型學習行為,九、學習如何從經驗中反思。


更多【新教育】: 化學師在學術與業界的科研創新 控場電競解說員Reez Piu Piu 女性也能做“出圈” 科技教育引領數碼化世界 確保每個人都能跟上步伐 大馬溜冰小王子方則誠 滑出一片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中午12时,接了小宝回家,趁他小玩一会儿,我去厨房拿出3个便当盒,依个人喜好逐一把饭菜盛入盒里。小宝的蓝盖便当盒里有放煎蛋、鸡肉和萝卜;大宝的木制便当盒有水煮蛋、芥蓝菜和鸡肉块;先生的白色盒里有水煮蛋、日式咖哩马铃薯鸡和芥蓝花,另外还有增添色彩的蒸紫番薯。
便当盒和餐具准备后,恰好是出门的时间,我呼唤小宝穿鞋,他回应了我,继续在书橱前玩拼木。我拿了钥匙,开了门,他还在原地。
我忍不住说:“快点穿鞋了!要去接姐姐放学了。”
他这才缓缓走来,穿好鞋后,突然又脱鞋,拿起鞋架上的袜子穿。我看着他的袜子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心里的焦虑早已破表。
“快点!快点!快迟到了,姐姐在等我们了。”我催促。
等他穿好鞋,我拉着他,快步走向电梯。出门迟了,果然停车场满了,只好临时停在草地旁边的空位,再过马路去接大宝。
穿越重重人群,成功接到大宝了,越过车龙,总算回到车上,安顿好他们吃午餐,就开车去送午餐给先生。
越焦急,越要放慢脚步
回到家,孩子们玩了片刻,还没要洗澡的意思。好几次我温柔提醒,他们依然继续玩乐。眼看午睡时间逼近,我再也无法忍受了:“都几点了?还不冲凉?快点起来!”
孩子们这才匆忙往浴室方向走去。好不容易,等孩子们午睡后,已经是一小时后的事情。
从睡房出来,我给自己泡了一杯热拿铁,当咖啡的香气蔓延客厅,整个人醒过来了。我喝了一口咖啡,试图寻找烦躁的源头。
从接孩子们回家,到午睡前,我仿佛化身牧羊人,不停地口头上催促赶羊回栏。我忘了,孩子们从形如小社会的学校回来,大半天承受了群体相处和校规的压力,回到家自然想玩乐放松。当孩子们玩乐的时间,超越内心的时间表,我的理性早已断线,放任自己无数次的唠叨。
原本以为“快点快点”,可以让孩子们加速地完成任务,没想到孩子们非但不理解我催促背后的原因,同时这个唠叨也仿佛追随我,造成双重压力。
反思了自己的过失后,我理解到自己的“快点”只是一面反映焦虑的镜子。当我催促小宝穿鞋,我担心大宝迟迟等不到我而害怕;事实上如果我真的迟了一些,大宝在校园的候车亭,还是安全的。当我催赶孩子们洗澡,我担心他们的午睡时间延迟,而耽误做功课时间;事实上我可以省下口水,走到他们面前,拉着他们的手去浴室。
想通了,心里松了一口气。睡前,我和孩子们聊天,原来孩子们太专心玩乐,等到我下令“快点快点”的语气加重时,又担心我生气,所以并没有明白我唠叨的原因。我好好地和他们说出,若玩乐不看时间,下一件事无法如期进行,比如功课延迟完成,也无法准时入睡,影响隔天精神。
新的一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快点快点”。快点快点,并不会真的让孩子们快一点,相反地,让人听了反感且想逃避。越焦急,越要放慢脚步,放慢呼吸,让一呼一吸,提醒自己,活着比一切都重要。不急不急,人生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