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影音

|

试听间

发布: 7:35am 22/07/2024

林佚

民以食为天

市井歌

叫卖声

林佚

民以食为天

市井歌

叫卖声

林佚/由街头叫卖变成市井歌──〈民以食为天〉(系列一)

作者:林佚

林佚/由街头叫卖变成市井歌──〈民以食为天〉(系列一)

从仙特拉车站往陈齐贤路方向前进,经过培风中学,交通灯左转入姑务路,再右转直奔班底街,与鸡场街夜市的大片腹地擦身而过,通过曾昆清桥,才发现如今只能左转驶入武雅拉也街,原来马六甲市政厅落实改道计划,把单向道改成双向道,而右边通往红屋区已被大花盆阻拦去路。直到今日,每次回家时,不管有事没事,都会路经此处,算是完成了回家的仪式。

ADVERTISEMENT

临近武雅拉也街尾端,会见到排队人龙的尾巴,循着尾巴找到龙头,望见名摊横着的店招“春兴薄饼”,很久没吃了。路边摊后方是逾半世纪,早已是当区地标的“贵妇人商场”,再走几步路,在光华眼镜表行旁的小巷子走,就是佳必多祖传海鲜小吃。望着一群低头吃食的陌生人,摊贩员工宏亮清晰且穿透力十足的充斥在我耳边,人忙前忙后,嘴巴不断叨念着“来来来,正宗鲜蛤在这里!”时不时还会听到他发出短促的喵叫声,简直毕生难忘,现任老板一家人待人亲切,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邻居街坊,自从父母亲退休后,由他上任接捧,记得上一次光顾时,他父母亲虽然不在店,投映在眼里不只是将近二十年常客的食忆,空间里仍处处能见到他们的影子。

叫卖声的文化记载

说起饮食业的叫卖文化,发迹甚早。相传宋朝年间,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着“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歌叫关扑”指的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则写道“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描写老北京的“市卖”,而“市卖”里叫卖声由“吆喝”和“货声”组成,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与之相配的响器,最常见的乐器是“锣”。这种叫卖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张少林的〈师徒卖膏药〉开头就唱“师徒俩家来摆档/大鼓响锣/来些一场”,指那些行走江湖打拳卖膏药的师傅,在摊位上摆着一整排瓶罐,他们每到一处,就敲锣打鼓聚集人潮,然后表演各种功夫招待客人,反应立竿见影。

林佚/由街头叫卖变成市井歌──〈民以食为天〉(系列一)

来到现代,生活在城市之中,每天上下班途中,偶尔会在街上看见移动小车,阿牛〈踩三轮车卖菜的老阿伯〉的歌词也算是记录早期贩卖文化;或在社区看见满载面包的摩托车,印度阿伯会反复按压黑色的橡皮圆球喇叭,发出“哔波哔波”声效;或听见在夜市摊贩的叫卖声,还被创作人编成歌曲传唱,比如Yeekee〈The Man Sitting On Cloud〉前奏就放“收旧报纸/beli surat khabar lama”,将此元素置入歌曲的代表作,其中有〈卖汤圆〉、〈卖花词〉等等。

回顾本地流行音乐,以“叫卖元素”呈现市场风光的歌曲其实很多,且以方言歌为主。粤语歌星郭炳坚发行过〈卖鱼佬发达〉、〈卖烧鸭〉和〈亚木卖猪肉〉;高山出版的《新潮客家山歌》专辑收录〈高山卖榴梿〉一曲;由张少林写的〈茨场街生菓档〉、〈卖杂货〉、〈卖鱼佬〉等也讲述此类型,而邱清云推出的〈卖鸡佬〉、〈卖菜义仔〉、〈爱吃着来〉、〈阿海买菜〉、〈Pasar Malam〉,以及经典名曲〈阿婆卖咸菜〉至今仍为众人津津乐道。歌手化身为叫卖的人,仿佛以人声不插电的方式,或拿着麦克风、大声公来吆喝群众,除了细数摊位售卖的商品及特色,也会自夸手艺、货色最好,整体显得精神抖擞、铿锵有力。举例来说,〈卖杂货〉唱“罐头生油豆酒酱/鸡春盾黄箱/蒜米葱头捞生姜/三马在门口放”;〈茨场街生菓档〉一开始用马来语参杂客家话叫卖“mari mari durian maggis rambutan又有duku langsat 杨桃朳仔 暹罗芒”;〈卖鸡佬〉延续叫卖精神,也唱着“㓥鸡/讲手脚快/爱㓥鸡/就喊到涯”,意思是摊主杀鸡手脚干净利落。

林佚/由街头叫卖变成市井歌──〈民以食为天〉(系列一)

辛酸苦楚一言难表

这些歌,虽然趣味十足,却也道出摊商心声与苦楚。打开门做生意,就得面对顾客或生意伙伴带来的不便“伙计唔好冇相干/最惊爱客仔七手八脚/买一样佢敢蛇两样”,接着又唱“焗钱周时乘去钻/pop仄(空头支票)就断来往”,也得做好心理准备,随时面对执法单位的稽查,〈阿婆卖咸菜〉和〈卖鸡佬〉中分别提到:“遇到马打没钱就来kacau”和“摆街/梗爱出牌/阻街/惊马打拉/拜拜/涯走得快/慢的佢就拉到涯”,还得面临市场考验,〈阿婆卖咸菜〉的歌词提到两个关键意象:“金马仑”和“唐山过马”,新闻指出由于政府没有适当管制蔬菜进口量,大量的进口蔬菜与本地蔬菜竞争,导致市场蔬菜过剩,供过于求,本地菜农面对高成本,低销售价的冲击,农名只能咬牙苦撑。

叫卖实在不好做,吃力也不一定讨好,加上疫情影响,许多摊商都转战网络,在社交平台搞直播带货,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有的利用身分、明星效应,有的以低俗内容、搞笑来博取眼球,有的以身材外型吸引商机等等,渐渐地,我们很难在市场听到叫卖声。由于它是一种较难传承的文化遗产,我们只能凭歌将这种声音保留下来。

更多文章:

Tom Phan/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林佚/当歌词网一夕之间消失
郭朝河/一路以来的金曲肯定 
Tom Phan/把蛋糕卖给猪的技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31/03/2025
林佚/从“听音乐”到“看音乐”──浅谈music video的崛起与变化 系列1

我想像大约45年前的美国观众,是用什么神态看着MTV(Music Television Video)正式开播。

映入眼帘的是世界第一艘太空船“哥伦比亚号”发射的倒计时和阿波罗十一号登月的片段影像,之后由创办人之一John Lack说的“Ladies and gentlemen, rock and roll”作为开场白,接着是Jonathan Elias与John Petersen制作的摇滚音乐响起,而登上月球的美国国旗成了不断变换图案的MTV旗帜,旁边则是宇航员Neil Armstrong。

关于MV的起源,纪录纷纭。有人认为,音乐录影带的雏形源自20世纪初,当年出版商发行的《The Little Lost Child》于歌剧院演出时,同时以幻灯机播放一连串附彩色手绘图片,描述歌曲故事且附上歌词,借此来推销单曲乐谱。Tony Bennett于1956年为了配合他的歌〈Stranger in Paradise〉而拍摄的影片,于英美电视节目播放,彼时流行乐坛尚未有music video一词,却有人认为这是第一支音乐录像。有人认为,Queen于1975年为旷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所制作的宣传影片,才是第一支真正的MV;第一个将音乐影片称之为music video的人是美国摇滚歌手Jiles Perry Richardson,当时他接受英国杂志专访时,宣传自己的歌〈Chantilly Lace〉脱口而出的词,自此流行乐坛开始使用这一词来称呼音乐录影带。

拿早期的电影片段选粹,或零星制作的短片比较,20世纪初的影像功能属于广告宣传,直到六七十年代,打歌宣传片或为电视节目而制作的音乐影片,开始有了展现艺人形象、传达歌曲理念等功能。比如,1964年英国合唱团The Moody Blues推出他们在棚内演唱〈Go Now〉单曲的MV,影片内容包括乐团表演、个人特写、5人一字排开唱歌的头肩部画面等,这些画面交错与叠合的呈现,算是早期MV常见的技术。1965年The Beatles拍摄了〈We Can Work It Out〉MV,一开始只有团员在棚内对嘴演出的片段,后来影片加入了电影拍摄的技法,比如慢动作、回放、灯光效果、特殊运镜,甚至在后制阶段运用色彩滤镜等。后来The Rolling Stones乐团的〈We Love You〉MV走出棚外,MV不只是录下乐团在录音室的忙碌景象,也穿插搞笑的法庭审判场景,展现出MV场景以外的素材。

林佚/从“听音乐”到“看音乐”──浅谈music video的崛起与变化 系列1
1964年英国合唱团The Moody Blues推出他们在棚内演唱〈Go Now〉单曲MV。

70年代后,影像设备日趋成熟,唱片公司意识到MV在歌曲宣传上能造成的影响力,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介来行销歌手,便决定砸钱去制作,而过去不少只专注于执导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的影像创作者加入行列(比如David Fincher、Spike Jonze等人),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突出歌手形象,同时又能与歌曲本身的节奏以及歌词的内容达到完美结合,于是拍摄MV的手法变得多端,特效愈来愈多,内容形式也从一开始单纯的唱、跳、演变成有动画、剧情、宣扬立场等等。这个改变固然是一种冲击,象征音乐结合影像的革命终于到来,也意味着音乐销售模式会随之产生质变。MTV的出现,无疑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

七八十年代,网络不发达,美国听众只能透过广播电台来接收新歌资讯,电台DJ全权决定什么歌曲值得推荐给歌迷,而通常被推广的作品往往有比较高的几率走红,亦能带动唱片营销。自从MTV开台之后,反而是在电视台被介绍的歌曲,或唱片全数大卖。MTV开始播放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当时只有新泽西州可以收看,是The Buggles乐团现场演出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而这首歌的MV正式发布后,观众可看见一个小女孩把耳朵靠在收音机上,在唱第一段副歌时,收音机被炸毁,而小女孩被传送到一个带有未来感的世界,一个由电视主宰的地方,意味着人们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的时代,让偶像身体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有研究指出:“其与现实中偶像本身的指涉具备了脱离的可能性……偶像的眼神、肢体都成为可被操弄的影像符号,而操弄此符号的行销策略则成为偶像身体意义多元与否的关键”。

林佚/从“听音乐”到“看音乐”──浅谈music video的崛起与变化 系列1
The Rolling Stones乐团的〈We Love You〉MV走出棚外录影。
林佚/从“听音乐”到“看音乐”──浅谈music video的崛起与变化 系列1
The Buggles乐团现场演出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是MTV开始播放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

反观中文流行乐坛,早期都误用“MTV”来称呼音乐影片,甚至租用光碟片的小包厢观看场所也被称之为MTV,其实就是深受MTV电台的影响。大约千禧年之后,才逐渐把音乐影片改成MV。1990年,第一届金曲奖颁奖典礼设立了“最佳单曲歌唱录影带影片奖”,来到第8届至第10届一度取消该奖项,原因不详,到了第11届又恢复并改名为“最佳音乐录影带奖”,2021年第32届起又更名为“最佳MV奖”。实在很难明确说出第一支中文MV是哪首歌,目前可找到台湾歌坛第一支MV是刘文正的〈飞鹰〉。然而,跟西方国家相较之下,中文音乐录影带一开始都提供给KTV、卡拉ok市场,多数都像“伴唱带”一样有大量的“对嘴演唱”的画面,不过与西方MV的相似之处在于很多MV已经是可以独立音乐之外的另一项艺术作品,利用不断进化的摄制技术,把MV提升到另一个境地,催生出许多了不起的导演,比如比尔贾、陈奕仁(仙草影像)、黄中平、殷振豪等。许多年后,MTV逐渐没落,YouTube自2005年崛起后,MV有了一个更为自由观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平台,让许多数据都不能忽略YouTube观看次数,将其视为“流行”的计算指标之一。

林佚/从“听音乐”到“看音乐”──浅谈music video的崛起与变化 系列1
台湾歌坛第一支MV是刘文正的〈飞鹰〉。

谈了MV历史,下一篇将为读者整理出不同时代一度震惊四座的MV代表作与风格。

更多文章:

林佚/3P的开斋节歌tiba berseri-seri
Kinkiyen/“联合出击17”:乐团回归再聚首,我们还在
林佚/带着感恩的心庆祝开斋节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