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身房等于冰冷的器械、枯燥的训练,以及一群肌肉猛男在镜中举铁的画面……
如果你还是这么想的,那是因为,你没遇上——“动感单车”。
本期乐活频道,就介绍室内动感单车。它神似骑行,但性质截然不同,它在年轻人眼中,或超越运动范畴,这是他们享受夜生活的健康代码,蹦迪的代餐。
过程中,教练不仅要亢奋的喊话鼓励学员,还要根据现场气氛切歌,让学员即使处在疲惫的状态,也始终保持亢奋,让他们在音乐的节奏中快乐并尽情燃烧卡路里。
它最难之处或在于“乐感”,即便是长期运动、甚至是八块腹肌的壮汉,也可能因为跟不上音乐节奏,自乱阵脚。
2019年开始接触动感单车行业,在Sarawak JJ Cycling Studio考取教练文凭资格证书的苏清祥(James Saw,30岁)说:“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这个运动,我会说,比喝酒或去夜店狂欢更上头!”

苏清祥:歌曲注重动力亢奋
苏清祥说,动感单车特别之处是“多变”,因为每一首歌曲都会有不一样的舞步,学习起来也不容易。
“对于没有接触过的新手,是蛮新奇的一项运动,即可以体验不同的乐趣,又可以锻炼自己。老手虽对于多数歌曲已了如指掌,不过在教练发出新歌和舞步时,还是能有不一样的体验,大都会期待新的歌曲和舞步。
“教练选歌有固定模式,会注重比较有动力的歌,比如经过混音DJ版的歌曲,听了让人亢奋,歌曲加上设计过的舞步,会让整场运动变得有感,不会死气沉沉。
“运动加上乐感可以一起嗨翻全场,又可以认识一班骑手一起努力,为彼此加油!你喊一句,我也喊一句,这样的环境可以又搞笑又很有气氛。”

考验参与者体能耐力
苏清祥说,他从2019年开始接触该运动,据他所知,在他接触之前就已经有该项运动。国内的室内动感单车运动,相信源自砂拉越的JJ Studio,他们是创始人。
“该运动最考验参与者之处,在于核心、耐力、双腿发力、腰力和手臂力量,如此才能完美发挥一首歌的时间。”
他说,在骑动感单车的整个过程中,教练必需要保持充足的体力、动力、气力,这样才能在过程中催动学员,让学员们保持活力,并爆发动力一起嗨翻全场,让整场气氛达到顶点。
适合各年龄层锻炼
苏清祥说,该运动适合每个年龄层,只要达到舒适骑行的高度,比如15岁以下的小孩,只要发育良好,够高也可以骑。
年长者也可以骑,只是不建议有心脏病、腿脚膝盖脆弱或气喘者参加。此外,那些低血糖、第一次或不经常运动者,不可过于激烈,需要适当休息,以及补充足够水分。
苏清祥说,有些骑手说,在健身房一起蹦迪很开心很兴奋,想着也可以买一台动感单车在家自己骑。不过他认为,这与在健身房里面和大伙一起蹦迪的感觉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健身房锻炼不仅仅是锻炼,还能融入这个大家庭;大家一起为了目标努力前进,比一比谁的卡路里燃烧得多,又或者通过喊出振奋人心口号彼此鼓舞。谁会不喜欢这样的氛围。我建议没有试过的朋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一起嗨的同时,也一起燃烧卡路里。”

吴维杰:节奏变化提高强度
从事健身私人教练8年,持有国际四大认证之一美国运动委员会(ACE)证书的吴维杰(Isaac Ng,25岁)说,该运动最大特色是把运动跟摇滚结合一起,让运动不乏味,并且相较于其他运动,该运动可以跟着音乐节奏变化来提高强度,从而达到更好的燃脂效果。
“蹦迪咋听下好像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人们总是将之与酗酒、夜生活挂钩,而我们的宗旨就是打造一个既可以运动燃脂,还可以享受类似夜店蹦迪的乐趣。
“室内单车与户外骑行的分别在于单车的类型以及运动体验上,户外骑行可以欣赏沿途景色,室内单车则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朋友一起暴汗运动。
“该项运动最考验的莫过于是心肺能力以及腿部力量。我过去12年都是注重与肌肥大相关的训练,所以在室内动感单车这个需要多个部位配合的运动,开始时难免跟不上节奏,显得有些迟钝慢半拍,对心肺及肌肉耐力方面则没有太大问题,据我观察,女性学员普遍都跟得上节奏,游刃有余。”

陈爱薇:锻炼协调力 节奏感
学员陈爱薇(28岁,全职于网络事业)说,她的平衡感较差,想要通过动感单车运动锻炼协调能力及节奏感。
“我本身没有运动习惯,这是我参加的第一项运动,至今上了20多堂课左右。跟随音乐节奏骑单车,可以提高肢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同时,增加运动时的趣味性和动力。
“它属于有氧运动,可以同时锻炼到全身肌肉,包括大腿、臀部、核心肌群和上半身,让肌肉更加结实,帮助我们消耗大量的热量/卡路里,减脂效果好。
“若是长期坚持这项运动,还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体质和耐力。”

林嘉蕙:为瘦身上逾240堂课
至于林嘉蕙(38岁,全职妈妈)说:“我本身体质属于肥胖,想要瘦身顺便锻炼协调能力及节奏感,于是便选择参加这项运动,迄今已维持三四年,上了240多堂课。”
p705h11:
p705h13:

p705h15: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关丹日讯)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是与机械为伴的工业匠人,虽然满手油渍、衣着沾满尘埃,然而,卸下粗犷的外衣却是细心培养盆栽的园艺爱好者。
本期《乐活频道》带你走进关丹盆栽协会,这群理事的专业领域涵盖机械、罗里与汽车维修等工业,日常工作虽属劳动性质,但在园艺的世界里,他们用双手雕琢自然之美。

龙兆宏:成立于1998年

关丹盆栽协会主席龙兆宏受访时表示,该协会成立于1998年,最初由五六名盆栽爱好者共同创立。
“当时,多数理事早已有栽种经验,尤其偏爱纸花(杜鹃花),这类植物在许多家庭庭院中随处可见,大家各自发展,直至协会成立后,才真正将爱好者组织起来,让盆栽文化得以延续与交流。 ”
“当年我们没有固定的会所,开会都约在茶餐室,大家带着自己细心培育的盆栽相聚,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会员增 办比赛扩大影响力
他说,随着会员人数增加,协会开始策划比赛与活动,并逐步扩大影响力。目前,关丹盆栽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比赛,平均每个州属约有2个盆栽相关组织,与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保持联系,甚至远至玻璃市、槟城、东马等地都会派员参赛交流。虽然东马因运输不便无法携带树木前往,但仍亲自赴当地参与活动,促进彼此的技术交流。

“盆栽的魅力,在于以有限的花盆创造出无限的景观,既适合比赛、展览,也便于观赏与收藏。除了盆栽艺术,许多会员也热衷于雅石鉴赏,将这项传统美学与园艺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


龙兆宏自第五届起担任关丹盆栽协会主席,如今已迈入第十一届。今年协会将迎来改选,他也正积极寻找接班人,希望将这份热爱延续下去。
“虽然培养盆栽是一种个人兴趣,但透过组织起来,我们能发挥更大的力量,推广盆栽文化,凝聚爱好者,共同筹办活动与比赛,让这份热忱持续燃烧。”
龙兆宏认为,人性是如此,“一起做,才会有动力与力量,若组织不活跃,成员容易感到孤立,逐渐疏远甚至放弃。”
他将这种团结精神比喻为“碳火”,必须持续燃烧,才能保持强劲的火势,否则一旦减弱,便会逐渐熄灭。

协会的理事几乎都是经验丰富的“绿手指”,不仅拥有精湛的栽培技术与丰富的比赛经验,还愿意投入大量时间与心思,打理盆栽、参与活动,并热心指导初学者。
“我们喜欢分享心得,透过交流学习,彼此提升,让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曾组团多地参赛展览
多年来,关丹盆栽协会的成员曾组团前往泰国、台湾、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尼等地参赛或出席展览,每次的旅程不仅是学习,也充满惊喜。

“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在海外参赛时,发现当地独特的花苗或树种,买回来细心培养,因为这些品种在本地少见,能成功栽培是种无比的成就感。”
盆栽艺术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将一棵树栽种在盆中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绝非易事。它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呵护,稍有不慎,植物便可能枯萎凋谢。
盆栽艺术是种慢活
“这是一种慢活,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慢慢培养,无法一蹴而就。”
龙兆宏强调,这也是为何日本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盆栽,它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种花一样普遍。
然而,盆栽艺术也面临挑战,例如栽培技术的考验,以及比赛制度的严格评审。
最让盆栽爱好者心痛的,则是多年心血遭窃的情况。
“如果盆栽被偷走,想到小偷不会照顾,这些树苗终将枯萎,真的让人无比心痛。”
龙兆宏与一众理事,正以满腔热忱,延续这份对盆栽的热爱,让这项慢工细活的艺术,在未来持续生根发芽。
锺协隆:再忙也投身协会盆栽

副会长锺协隆本业从事铁工程,但对盆栽情有独锺,因此愿意在忙绿的工作下,投身协会和盆栽。
他说,该协会不仅积极参与本地活动,也常受邀前往其他国家交流,见识不同的盆栽风格与技术。
“在日本,盆栽教育从学校开始培养,学生的盆栽数以千计,这让他们从小就对这门艺术耳濡目染,自然养成兴趣。”
他认为,盆栽的投入与坚持,取决于个人兴趣。如果真正喜欢,就会投入其中;但若只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会冷却、放弃。
“对许多忙碌于工作的人来说,盆栽是一种心灵寄托。劳累一天后,回到家照顾盆栽,欣赏它的成长,不仅让心情平静,也带来放松与满足感。”

然而,爱好者也曾遭遇令人心痛的经历,他们细心培养的盆栽多次被偷,让锺协隆与会员们不得不加强防范,甚至购买铁链上锁,以防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符传权:养盆栽寻获乐趣成就感

财政符传权身为汽车维修厂东主,日常工作与机械、零件为伴,但在繁忙之余,他却在盆栽世界里找到了另一种乐趣与成就感。
“培养盆栽的过程,就像养育孩子一样,从零开始,细心呵护,看着它慢慢成长,最终成型,这份喜悦无可比拟。”
对他而言,栽培一棵盆栽,从挑选树种、修剪枝叶,到塑形、换盆,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与细致的照顾。

他进一步分享,关丹盆栽协会的成员几乎每个人都曾在比赛中获奖,这不仅是对个人技术的肯定,也是对多年心血的最佳回报。
“其实最珍贵的是这一路上的学习与交流,每次比赛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邓作庭:难忘现场见证大师技艺

作为关丹盆栽协会署理主席,同时也是机械维修与油泵专业的邓作庭,在工作之余也醉心于盆栽艺术。
“最难忘的一次出国取经,就是亲眼见证著名盆景大师的现场示范——如何将一棵未经修剪的‘野树’雕琢成一株无与伦比的盆栽。”

他说,出国交流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准与鉴赏能力。尤其是当他亲眼见到一株800年历史的黑松,已经传承数代,仍然枝叶茂盛、风骨犹存,让他深受震撼。
“天外有天,这让我更有动力去精进自己的盆栽技艺。”
回国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彻夜研究,堪称盆栽的“发烧友”。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健康且值得投入的嗜好。
“工作一天回到家,专注于修剪、造型,能够让人心境平和。家人也不用担心我外出不归,反而因为盆栽,夫妻感情更加融洽,家庭也更加和谐。”
他的妻子与孩子更是在耳濡目染之下,一同投入这份热爱,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最初,他也是从购买树苗开始培育盆栽,但渐渐觉得这样缺乏个性,少了一份挑战。后来,他开始学习寻找本地野树与树材,尤其是在关丹遮拉汀一带,发现许多适合作为盆景的珍贵树种。

用心灌溉 无需花大钱
“把一棵毫不起眼的野树带回家,经过数年用心灌溉、修剪,最终蜕变成一件艺术品,这种成就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很多人认为盆栽是一种昂贵的兴趣,但邓作庭却不这么认为。
“未必如此,我们专注于栽培本地树种,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原材料可以自行寻找,不一定需要花大钱购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金钱投入,而是时间与耐心的耕耘。这才是盆栽的真正魅力。”

康道勇:等退休才养盆栽 迟了

资讯主任康道勇表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培养盆栽,并不认同“盆栽是退休人士专属的兴趣”这一说法。
“盆栽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投入,需要时间、精力与热情。如果等到退休才开始,恐怕已经太迟,到了晚年可能有心无力,无法真正享受盆栽的乐趣。”
从事汽车维修、罗里出租及木雕的他强调,培养一棵盆栽至少需要十或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形态。如果等到退休才起步,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可以等待?
因此,他鼓励年轻人尽早接触盆栽,让这份兴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到年老才后悔未曾尝试。
此外,他也分享,加入盆栽协会不仅能提升技术,更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人变得更加开朗、充满正能量。
李奕胜:盼盆栽文化推广至校园

副会长李奕胜自加入协会已有八年之久,是协会中较为年轻的理事之一。当初踏入盆栽世界,纯粹是出于兴趣,也希望借此结交朋友、交流心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场盆栽展览,惊叹于盆栽艺术的独特魅力,被深深吸引,并萌生了亲手培育属于自己盆栽的念头。
他认为,盆栽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专业学问,希望未来能将盆栽文化推广至更广泛的群体,甚至走进校园。
“如果学生能从小在学校学习盆栽,不仅能提升艺术修养,还能培养耐心与专注力。”
他期许未来的教育体系里,除了华文学会、铜乐队、制服团体,也能有盆栽社团,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这门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工作压力沉重,而盆栽是一种最适合的调剂方式。它能培养耐性、陶冶性情,让人在忙碌之余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
从事工业机械行业的他说,自己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每当回到家,看着亲手培育的盆栽,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照顾盆栽的过程让我放松,情绪也变得更平稳,真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