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塑料污染国之一,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塑料生产和废料管控的严厉管理措施,以及制定控制微塑料污染的法规,来协助解决这问题。
ADVERTISEMENT
多年前开始,我一直努力确保车里备有钢制饭盒和汤匙,以在需要打包食物的时候,避免使用塑料盒或塑料汤匙用餐。
朋友们说我很环保,其实我是怕早夭。
这一百年来,塑料主导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这些常出门在外的工作人士来说,“打包”食物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四年前疫情开始后,网购使用“塑料包装”的食物,更成了许多人的习惯。
大家都要“方便”。但“方便”背后,隐藏许多环境和健康危机,比如外卖食肆普遍提供的很“方便”又“廉宜”(两分钱一个)的塑料汤匙。
试试这个小测试:用指甲轻刮塑料汤匙边沿,就可以看到白色粉末状的微塑料,纷纷洒下。这些粉状微塑料,将会在我们嘴里、饭盒里,然后吃进去肚子里!
至于透明的塑料饭盒,表面上肉眼看不见饭盒的碎裂和微塑料,但许多研究可以证明“看不见”的微塑料,已经成了食物的一部分,好像胡椒粉般,纷纷洒进入肚子里。
中国浙江工业大学科研人员从28个城市的餐馆收集354个聚苯乙烯(polystyrene,俗称保丽龙)塑料容器,在每个容器都检测到5至173颗微塑料;分析指出每公斤重的中国人,每天从塑料容器平均摄入0.24至-1.4颗粒,相等于60公斤重的成人男子,每天吃进84颗微塑料,每个月从外卖食物里吃了数千个微塑料颗粒(见2023年1月《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论文);另一个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院对其他类型的塑料(聚酰胺polyamide、聚氨酯polyurethane)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见2022年5月《Molecules》期刊论文)。在测试耐热度方面,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家发现外卖容器经浸泡热水或冲洗后,会释放3到29个微塑料颗粒(引2020年11月《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论文)。
必须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检测的是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还没包括直径小于0.1微米的纳米塑料(nanoplastic)。
除了塑料饭盒和汤匙,我们也一直都从各类和食物接触的塑料产品中,不知不觉把数以千万计的微塑料吃进肚子。这包括各种包装蔬果、海鲜、肉类、蜂蜜、食盐、茶等食品的塑料,内衬有塑料膜的纸杯、饮料铝罐、食物包装纸、奶瓶等,为我们的身体“补给”微塑料颗粒。
说到奶瓶,这也是许多新生代母亲的纠结。十多年前,研究发现BPA从塑料奶瓶渗入牛奶后,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就禁止了含BPA塑料奶瓶和其他婴儿产品。时至今日,许多对奶瓶塑料污染(例见2020年10月《Nature Food》期刊论文)有认识的母亲们,也开始避免使用任何塑料奶瓶,改用玻璃或钢制奶瓶。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避免塑料奶瓶的,大马卫生部有以下建议:避免直接把热水倒入塑料奶瓶内、使用软性毛刷或海绵,避免刮伤奶瓶内部。
微塑料从食品容器释放到食物内,在人体内进入器官、组织或细胞,构成潜在健康威胁。虽然目前并没有可靠科学证据,能证明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有害健康,但各种人体外细胞和动物研究,显示塑污染确实会造成各种程度的健康风险。
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分析了世界各地的塑料包装食品,发现暴露在高温的塑料容器,会释放超过每毫升1000万个微塑料颗粒。该团队的体外细胞实验显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渗出物会引起炎症,以及抑制细胞的正常活动,证实了微塑料对消费者健康构成风险(引2022年8月《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论文)。
唯有加强教育宣导,提升大众对微塑料污染的醒觉,以及协助人民识别塑料污染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塑料消费的行为,进而减少微塑料污染。
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塑料污染国之一,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塑料生产和废料管控的严厉管理措施,以及制定控制微塑料污染的法规,来协助解决这问题。
对于科学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针对微塑料污染这主题,进行更广泛和详细的研究,以提供更多研究实证,让人们能意识到这环境和健康的严重威胁,以及改变过度依赖塑料的生活方式。
(微塑料系列之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