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一群同學在班上溫習功課,忽然其中一人打了個噴嚏,流出清清黃黃的鼻涕,他下意識往袖子擦。你和其他人對視幾秒。接著,他又順手在褲子抹了一下,然後,你發現他的筆桿上也粘稠稠的。看到這裡,你和其他人默默地把屁股挪了挪,儘量遠離他。
“為什麼他這樣髒?”“為什麼他說話那麼奇怪?”“我可以不要跟他同組嗎?”“他走路一拐一拐,跟他一起很尷尬……”
你也曾這樣想或聽見別人這麼說?見著這些怪模樣,心裡怪疙瘩的。大家聚在一起,就喜歡把他們當話題,同學間一驚一乍,把他們當“獵奇新聞”。
其實,社會里有多元群體,但總有些“極少數”,因異常思維或舉止,被看作“特別的人”或“怪人”。當他們不跟大隊,就慢慢被邊緣化,最終只能獨自一人。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能做些什麼?只是背後議論有錯嗎?還是袖手旁觀、見怪不怪就好?你說呢?
【動力青年‧你說】
萬傑(26歲):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
低小開始,我就好奇,為什麼哥哥不能發聲音、為什麼他做事總比別人差、為什麼我能洗碗而他不能。上了高小,我參加特殊兒童營,才明白哥哥和許多其他孩子一樣,是特殊兒。後來我去看哥哥的特殊學校,又發現原來不是每個特殊兒都是啞巴。
哥哥跟我們逛街時,喜歡玩電梯按鈕,當時別人投來的眼神就像在說:“這家庭沒有好好教養孩子!”我很不好意思、很討厭。我有時不想理他,有時我會打他或叫他起來。後來長大,我才慢慢明白。
人類很複雜,但一旦瞭解他們,每個人都是很有趣的。我們要多點愛心和陪伴,不要一開始就拒絕人。我有個同學,跟一般人有點不同,常常抓不到問題重點,溝通時,需要不斷重複解釋。像網紅Adeline,我們不明白她的行徑,可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給他人機會。因為有的人也許還不明白“什麼事情對、什麼事情不對”。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不能太自大。
瑩瑩(24歲):這也不是他們想要的
小時候,我覺得殘障人士都很奇怪,走路拄柺杖,跟我們不一樣。去探訪孤兒院,我很好奇為什麼他們在那裡;而裡頭的修士也很奇怪,寧可不回家,一心照顧孤兒。我每次看到殘障人士和行為怪異的孤兒,都會怕。比如,有個小弟弟一直躲在角落不出來,也不和我們玩。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只能猜想他應該不喜歡我們。
但現在我明白,這也不是他們想要的,雖然不幸,他們還是堅強活下去。真讓我覺得,自己實在太沒禮貌了。如果現在身邊還有這樣的群體,我會尊重他們。
愛奇(32歲):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小學有個同學,人人都叫他“變態佬”。他樣子色眯眯的,傳聞說,他還偷看女生裙底。中學時,偶爾在食堂看到一個女生,她會用手抓食物,那不是有點髒嗎?像這樣比較特別的同學,我們都不太願意主動親近。
踏入社會,發現身邊還是不乏特別的人——有些是身心障礙,外觀跟別人不同;而有些看起來像精神疾病,不敢招惹。上網也會看到各種奇葩的人,比如早前火紅的“女奧客”,很多網民都攻擊她。我不認同她,但也不會公開評論,或許她是有苦衷的。不過,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外人也不能插手什麼。
【動力青年‧我聽見】
畢理學院社工系主任/溫玉萍:尊重,聆聽,觀察——不要太快敲鍵盤
每個人對“特別的人”定義都不同,當一個人離開大眾所謂“規範”,可能就會被歸類“怪人”。例如:強迫症患者做事有自己一套,像是認為空調必須調至指定的溫度,也不理會身邊人冷熱;也有個案許久才洗一次衣服,直到異味飄散,影響身邊的人。在他們的世界裡,“正常”或“常規”的定義與別人不同,因此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一般上,我們對身邊“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這與我們成長過程,以及所擁有的相關知識或經驗有關。比如,小時候我鄰家有個自閉兒,因此我自小對“自閉症”有一定認知,便不覺得他們的行為怪異。反之,便可能因不認識而產生誤解。
是什麼使他們“不同”?這可歸因先天(如:遺傳精神病)或後天(如:童年陰影、創傷)因素。因此,幫助他們需對症下藥。當個案經歷過創傷,導致心理障礙,就要做“早期介入”,助他重回情緒正軌。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社會的輿論或壓力也可能間接影響一個人。曾有一名少女在網上問:“我應該自盡嗎?”,結果大部分回應“應該”,她真的自盡了。事件成因複雜,但無可否認,社會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影響力。因此,對待任何人,都應謹言慎行。
當我們遇到“特別的人”,首先應尊重。每個人都是寶貴的受造物,也是父母寶貝的孩子,不應嘲笑他人。其次是接納並嘗試理解,而非強迫改變——有時,我們實在不清楚他人的處境。
面對身邊“特別的人”,我們應多多觀察,學會聆聽,尤其在網上,不要太快敲鍵盤。網上所見是“全部真相”嗎?還是隻憑部分事實就倉促判斷?鼓勵大家,放下手機,多走出去,接觸不同群體,你會有另一番體悟。
中學輔導老師/許傳玉:每個人都擁有獨特價值
人的生理狀況可能影響心理,進而影響行為。生理狀況可以是病、缺陷或有限性,比如:啞巴、思覺失調、近視、智力障礙等等;而任何關乎道德的行為,都由心發出,或良善或罪惡,比如:殷勤、懶惰、捨己、貪心、無私、自私等等。
至於我們身邊“特別”的人,受哪些因素影響,情況複雜。太快貼標籤,萬一貼錯了呢?
我遇過的個案,有的因外形遭取笑,有的因身心障礙導致行為異常,受到排擠。輔導老師接獲通知後會及時介入,約見相關學生,給予輔導與勸告,並告知言語霸凌的嚴重性。有一名霸凌者接受輔導後,願意向受害人道歉,現在他們已是好朋友。這些情況“特殊”的孩子,通常都喜歡親近輔導老師,因為能從老師身上感到安全與接納。
另外,學校舉辦越野賽跑,輔導小組也安排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投入服務崗位。他們雖無法參賽,但我們設法讓他們參與活動,塑造友善環境,因他們也是學校的一分子。
這裡要對“被標籤”的你說——繪本故事《你很特別》裡,每個木頭人都有一盒金星貼紙和一盒灰點貼紙。木頭人們每天只做一件事:互貼貼紙。顏值高或有本領的木頭人被貼上亮麗星星;顏值低或沒本領的木頭人被貼醜醜的灰點。主角胖哥身上貼滿了灰點,自卑得不得了。
有一天,胖哥遇見了一個不一樣的木頭人——露西亞,別人往她身上不管貼星星或灰點都自動脫落。露西亞是誰?我認為她就是那真正“特別”的人——她不從自己或他人眼光看自己,而是從她是“尊貴受造物”的角度來看自己——在木匠眼裡,確是如此。其實,我們都是獨一無二,擁有獨特價值的人,我們都是“特別的人”。
相關報道: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別打給我,我有“電話恐懼症”!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機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儲蓄, 真的那麼重要嗎?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正常不正常,究竟憑什麼來衡量?
回溯往事,痛上心頭。自小几乎每日聽著長輩開著收音機卡帶播放的老歌,以及親戚用光碟機播映的鄧麗君歌曲,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紀的我對多首老歌朗朗上口,偏愛模仿老上海時代的女歌星們用女聲歌唱,也愛東施效顰模仿鄧麗君的舉手投足。有的長輩誇我聲音悅耳動聽,大大增強了我的自信心。同時也有某些親戚取笑我“查某型、乸型”(閩南語和粵語,娘娘腔的意思)。兒時的我壓根兒不覺得那兩個字眼帶有任何貶義,自然也沒將之放在心上。
上了小學,同學聽我用女聲唱老歌,取笑我阿瓜、娘娘腔,我開始意識到我一個男生模仿女聲在許多人眼中是不正常的。漸漸的我不再在同學們面前用女聲高歌。中學同學問我喜歡聽什麼歌曲,我誠懇地向他們推薦白光、姚莉、董佩佩、周璇,換來他們的嗤笑,笑我是不正常的怪咖,愛聽這種比我們的阿嬤阿公還老的過時老歌。他們哪裡曉得,“不正常”三個字深深刺痛了年少時期我那顆異常敏感的小心靈。
愛用女聲唱歌,加上性格陰柔,被嘴賤的同學叫作“臭阿瓜、娘娘腔、死太監”是家常便飯,有的同學還說像我這種不正常的不男不女乾脆把生殖器割掉去做公公得了。有的男生去抓我的褲襠“確保”我有陰莖。他們口口聲聲說性格陰柔的我不正常,難道對我言語霸凌,甚至性霸凌的他們就算正常嗎?少幾分陽剛,多幾分陰柔何錯之有?
恐被別人看穿我是同志
中二那年對一名學長動了情,彼時方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同志。此前閱讀過一些書籍,知道這世上有很多人認為同性戀是錯誤、顛倒、罪惡的,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將對學長的情意深埋心中,唯恐被別人看穿我是同志。從同學口中聽到“死基佬”“同性戀不正常,會下地獄,會得愛滋”等言論,雖然這些言語並非針對我而說,可是仍令我聽了十分不舒服。那些譏諷性少數群體不正常,甚至詛咒人家的人是有幾正常?
性格孤僻的我平日極少參與同學之間的小團體,課餘時間就靜靜在座位上啃書。有個女同學跟她老豆說我讀書讀到頭腦不正常了。剛好她老豆認識我厝邊,就跟我的厝邊嚼舌根,說我讀書讀壞了頭腦。我素來就愛在自家院子跳舞,厝邊一直覺得我怪怪的。聽了那女同學老豆的話,他們也視我為頭腦不正常的人,在我背後呼我為傻佬。多年老鄰居,他們竟然這樣說我,真是心寒。厝邊總愛隨手把垃圾扔入他們家外面的溝渠,甚至丟到我厝外面的小菜圃。幾乎每天我都會去撿拾垃圾丟進垃圾桶,卻被亂丟垃圾的沒公德心傢伙嘲諷是頭腦不正常的垃圾蟲,那麼愛拾垃圾。呵,我心裡冷笑,亂拋垃圾的人居然有臉說別人是垃圾蟲!
每每聽到身邊有人用“心理變態、頭腦不正常、神經病、傻子傻婆、瘋子”等充滿歧視的字眼譏諷或辱罵精神疾病患者,我都覺得特別反感。沒有患上精神疾病的你們不知道他們究竟經歷過什麼事、承受了怎樣的痛苦,憑什麼隨意羞辱他們?我真是希望這世上別再有歧視,人們別再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別人,莫任意譏嘲與自己不同的個體或群體是不正常的。可以的話,我真想把“不正常”三個字從世間刪除。你認為的不正常,其實是少見多怪罷了。你在嗤笑別人不正常的當兒,有沒有想過,其實你自己也沒有多麼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