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一群同學在班上溫習功課,忽然其中一人打了個噴嚏,流出清清黃黃的鼻涕,他下意識往袖子擦。你和其他人對視幾秒。接著,他又順手在褲子抹了一下,然後,你發現他的筆桿上也粘稠稠的。看到這裡,你和其他人默默地把屁股挪了挪,儘量遠離他。
“為什麼他這樣髒?”“為什麼他說話那麼奇怪?”“我可以不要跟他同組嗎?”“他走路一拐一拐,跟他一起很尷尬……”
你也曾這樣想或聽見別人這麼說?見著這些怪模樣,心裡怪疙瘩的。大家聚在一起,就喜歡把他們當話題,同學間一驚一乍,把他們當“獵奇新聞”。
其實,社會里有多元群體,但總有些“極少數”,因異常思維或舉止,被看作“特別的人”或“怪人”。當他們不跟大隊,就慢慢被邊緣化,最終只能獨自一人。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能做些什麼?只是背後議論有錯嗎?還是袖手旁觀、見怪不怪就好?你說呢?
【動力青年‧你說】
萬傑(26歲):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
低小開始,我就好奇,為什麼哥哥不能發聲音、為什麼他做事總比別人差、為什麼我能洗碗而他不能。上了高小,我參加特殊兒童營,才明白哥哥和許多其他孩子一樣,是特殊兒。後來我去看哥哥的特殊學校,又發現原來不是每個特殊兒都是啞巴。
哥哥跟我們逛街時,喜歡玩電梯按鈕,當時別人投來的眼神就像在說:“這家庭沒有好好教養孩子!”我很不好意思、很討厭。我有時不想理他,有時我會打他或叫他起來。後來長大,我才慢慢明白。
人類很複雜,但一旦瞭解他們,每個人都是很有趣的。我們要多點愛心和陪伴,不要一開始就拒絕人。我有個同學,跟一般人有點不同,常常抓不到問題重點,溝通時,需要不斷重複解釋。像網紅Adeline,我們不明白她的行徑,可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給他人機會。因為有的人也許還不明白“什麼事情對、什麼事情不對”。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不能太自大。
瑩瑩(24歲):這也不是他們想要的
小時候,我覺得殘障人士都很奇怪,走路拄柺杖,跟我們不一樣。去探訪孤兒院,我很好奇為什麼他們在那裡;而裡頭的修士也很奇怪,寧可不回家,一心照顧孤兒。我每次看到殘障人士和行為怪異的孤兒,都會怕。比如,有個小弟弟一直躲在角落不出來,也不和我們玩。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只能猜想他應該不喜歡我們。
但現在我明白,這也不是他們想要的,雖然不幸,他們還是堅強活下去。真讓我覺得,自己實在太沒禮貌了。如果現在身邊還有這樣的群體,我會尊重他們。
愛奇(32歲):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小學有個同學,人人都叫他“變態佬”。他樣子色眯眯的,傳聞說,他還偷看女生裙底。中學時,偶爾在食堂看到一個女生,她會用手抓食物,那不是有點髒嗎?像這樣比較特別的同學,我們都不太願意主動親近。
踏入社會,發現身邊還是不乏特別的人——有些是身心障礙,外觀跟別人不同;而有些看起來像精神疾病,不敢招惹。上網也會看到各種奇葩的人,比如早前火紅的“女奧客”,很多網民都攻擊她。我不認同她,但也不會公開評論,或許她是有苦衷的。不過,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外人也不能插手什麼。
【動力青年‧我聽見】
畢理學院社工系主任/溫玉萍:尊重,聆聽,觀察——不要太快敲鍵盤
每個人對“特別的人”定義都不同,當一個人離開大眾所謂“規範”,可能就會被歸類“怪人”。例如:強迫症患者做事有自己一套,像是認為空調必須調至指定的溫度,也不理會身邊人冷熱;也有個案許久才洗一次衣服,直到異味飄散,影響身邊的人。在他們的世界裡,“正常”或“常規”的定義與別人不同,因此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一般上,我們對身邊“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這與我們成長過程,以及所擁有的相關知識或經驗有關。比如,小時候我鄰家有個自閉兒,因此我自小對“自閉症”有一定認知,便不覺得他們的行為怪異。反之,便可能因不認識而產生誤解。
是什麼使他們“不同”?這可歸因先天(如:遺傳精神病)或後天(如:童年陰影、創傷)因素。因此,幫助他們需對症下藥。當個案經歷過創傷,導致心理障礙,就要做“早期介入”,助他重回情緒正軌。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社會的輿論或壓力也可能間接影響一個人。曾有一名少女在網上問:“我應該自盡嗎?”,結果大部分回應“應該”,她真的自盡了。事件成因複雜,但無可否認,社會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影響力。因此,對待任何人,都應謹言慎行。
當我們遇到“特別的人”,首先應尊重。每個人都是寶貴的受造物,也是父母寶貝的孩子,不應嘲笑他人。其次是接納並嘗試理解,而非強迫改變——有時,我們實在不清楚他人的處境。
面對身邊“特別的人”,我們應多多觀察,學會聆聽,尤其在網上,不要太快敲鍵盤。網上所見是“全部真相”嗎?還是隻憑部分事實就倉促判斷?鼓勵大家,放下手機,多走出去,接觸不同群體,你會有另一番體悟。
中學輔導老師/許傳玉:每個人都擁有獨特價值
人的生理狀況可能影響心理,進而影響行為。生理狀況可以是病、缺陷或有限性,比如:啞巴、思覺失調、近視、智力障礙等等;而任何關乎道德的行為,都由心發出,或良善或罪惡,比如:殷勤、懶惰、捨己、貪心、無私、自私等等。
至於我們身邊“特別”的人,受哪些因素影響,情況複雜。太快貼標籤,萬一貼錯了呢?
我遇過的個案,有的因外形遭取笑,有的因身心障礙導致行為異常,受到排擠。輔導老師接獲通知後會及時介入,約見相關學生,給予輔導與勸告,並告知言語霸凌的嚴重性。有一名霸凌者接受輔導後,願意向受害人道歉,現在他們已是好朋友。這些情況“特殊”的孩子,通常都喜歡親近輔導老師,因為能從老師身上感到安全與接納。
另外,學校舉辦越野賽跑,輔導小組也安排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投入服務崗位。他們雖無法參賽,但我們設法讓他們參與活動,塑造友善環境,因他們也是學校的一分子。
這裡要對“被標籤”的你說——繪本故事《你很特別》裡,每個木頭人都有一盒金星貼紙和一盒灰點貼紙。木頭人們每天只做一件事:互貼貼紙。顏值高或有本領的木頭人被貼上亮麗星星;顏值低或沒本領的木頭人被貼醜醜的灰點。主角胖哥身上貼滿了灰點,自卑得不得了。
有一天,胖哥遇見了一個不一樣的木頭人——露西亞,別人往她身上不管貼星星或灰點都自動脫落。露西亞是誰?我認為她就是那真正“特別”的人——她不從自己或他人眼光看自己,而是從她是“尊貴受造物”的角度來看自己——在木匠眼裡,確是如此。其實,我們都是獨一無二,擁有獨特價值的人,我們都是“特別的人”。
相關報道: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別打給我,我有“電話恐懼症”! 【《學海》少年/從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機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儲蓄, 真的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