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議題都可能成為種族課題,這是馬來西亞的悲哀。偏偏多源流教育的發展,存有很多空間讓有心人士利用和炒作,使其更加坎坷和苦澀。
ADVERTISEMENT
在華教義演的課題上,內閣的態度已經充分反映在教育部發出的文告中,即維持現狀,但允許華淡小特別處理。
教育部文告的最後一段挺有意思,即“內閣強調,涉及酒類品牌的活動不能涉及穆斯林學生”。這意味著在華小任職的馬來教職員及就讀的馬來學生,將不能參與涉及啤酒公司的華教義演。
這一決定可能會影響友族學生和教職員對華教的認知及認同感,從而減少華小學生跨族群的凝聚力。不禁要問,團結政府上臺後,國家的包容性是增加,減少,還是原地踏步?
非穆斯林的權益始終無法獲得制度化的保障和突破,往往需要“特別處理”。與過去相比,感覺不到太大的差別。以前一些議題,當在制度條文裡解決不了時,也是靠在朝政黨“特別處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非穆斯林的權益未見實質改變,依然需要“特別處理”。
華教義演課題也折射出我國社會巨大的認知鴻溝。
華社認為伊黨在玩弄種族宗教課題,政治化和宗教化華教義演。馬來社會可能覺得伊黨踢爆華社正偷偷讓啤酒公司悄悄進入校園,而誠信黨則在幫華社“為虎作倀”。
這當中的社會鴻溝,誰來拉近?
靠政治人物嗎?政治人物似乎更熱衷於簡單快樂、不得罪人的事,比如剪綵開幕撥款,吃飯討論合作。在一些政治人物的思維裡,可能經濟變好了後,社會認知的鴻溝就會消失。但是,誰又會滿足於自己的經濟狀況?
更何況,各個政黨有各別利益的考量。行動黨繼續妖魔化伊黨,指責伊黨單元極端,要禁止華教義演。伊黨和巫青團則繼續妖魔化行動黨,指責行動黨掌握權力後,乘機做一些不顧馬來人感受的事情。
在網絡躁動的時代,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網絡輿論引導者,都需要流量。簡單粗暴的敘述讓人更容易理解,煽動情緒或仇恨值,更容易引起共鳴。
這樣的社會脈絡,讓我想起最近上映的電影《五月雪》。這部電影算蠻安靜的上映,如果伊黨議員炒作這部以513事件為題材的電影,是不是又會成為另一個全國議題?
任何議題都可能成為種族課題,這是馬來西亞的悲哀。偏偏多源流教育的發展,存有很多空間讓有心人士利用和炒作,使其更加坎坷和苦澀。
希望華教在幾經風霜後,會像越囤越久的好酒,越發香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