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没看过《南巫》,尽管网络上早有资源,但一直都期盼着能够在大银幕观赏。作为导演第二部编导之作,《五月雪》依旧融入他擅长并深究的文史戏曲信仰等元素,构造出其独特的南洋风格。电影比想像中易消化,剧情亦不难了解,惟太多需要解读的隐喻,门槛并不低。
关于电影所谓的彩蛋分析,网络文章不少,这里就不多谈,来聊点别的吧!
乍看,会误以为张吉安是贪心的,为何要硬塞入娘惹文化?其实不然,峇峇娘惹是当时华巫裔结合的混血后裔,相爱并融合,借此对比513事件的血流成河,用意明显。至于因政治因素,华巫通婚需放弃信仰、皈依伊斯兰,也不再视作峇峇娘惹,则是后话。
可惜,片中阿英嫁给马来拿督的小姑子,在宣告离婚后,高呼“以后什么都可以吃”一句被消音,而巴士上戴头巾的华裔穆斯林均被马赛克处理,据悉,其中一人还以潮州话通电话。阿英跟她们,既相似又存有差异,导演每个镜头几乎都有含义,看似温柔叙述,其实批判都藏在细节呈现的弦外之音,接收与否,就见仁见智。
例如手持镜头,阿英在住家外头祭拜拿督公一幕,解读不出其用意,难道是拿督公视角?反倒是义山一幕,能感受其急切却又只能等待的心境。有趣的是,拿督公在现代收起了榴梿及短剑,化身成德士司机,除了在茶档与尚未化妆的班主同场现身,还载着阿英去义山。
戏剧与真实之间
电影以戏曲的折,分为第一折“窦娥”与第二折 “阿英”,即上下半场,过去与现在。前半段拍得极好,透过小阿英染黑的短袖、路上游行队伍的胜利喊话、巴士上马来妇女不愿下车的话语等,交织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和谐感,513事件爆发经过虽无任何血腥场面,仅靠着环境声,便足以教人心惊胆战,是聪明又克制的处理手法。
不得不提,戏班班主于大华戏院天台上一段《窦娥冤》的唱戏,不仅词意契合场景,眼前一片染红画面,以及点点火花,对照原故事中的六月飞霜,完全贴合。而蔡宝珠看向远处瞬间神情转折,声情并茂地诠释出绝望,摄人心魄!配上那一阵阵叫嚣、心寒的背景声响,难以忘怀。
比起前半的群像戏,后半段叙事只集中在阿英身上,加上前面内容饱满,以致于后面产生了衔接不上的割裂感,少了阿英在成长阶段至成年数十年经历,观众无法跟这角色产生情感连结,导致最后忍不住大哭时,虽然理解那份心情,却达不到共情。
年月看似过渡了伤痛,但其实被消失与活着的人,都困在其中,丈夫往装睡的阿英身上倒冥纸,宛如真死去一样。而她在儿时便已失语,马来校园里遭同学霸凌、被父亲嫌弃的女性身分,对应无法还原的事件真相,以及社会地位,无语问苍天,唯有观音菩萨悲悯,拿督公庇佑,聊以慰藉。万芳很入戏,没有激烈动作表情,却把阿英的坚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还有小心翼翼,都表现了出来,反而是义山那段大马rojak式台词,稍嫌多了点。
回望历史伤痛的遗憾
另外,陈俐杏也让人留下印象,在有限篇幅下,演活了阿英母亲在父权社会下女性的隐忍及温柔以待,今年从《雨城》到本片,看得出她在表演上的从容和进步。
电影节奏有点缓慢,加上不少长镜头,这不是一般常见的商业片类型,因此在入场前,请先做好心理建设。虽然前后两段感觉切割,但无损电影可看性,可能因消音和一些画面的缺失,导致部分观感不连贯,但片子本身拍得诚挚动人。
综观全片,张吉安的编剧能力极佳,导功则有待精进,感谢他的勇敢,为大马电影留下了这么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即使不完整,至少电检局愿意让步,而我们终于可以在自家国度,看那一段被噤声的民族憾事,就已经是一种进步。
剧终后,别赶着离开,倾听万芳演绎、导演作词的主题曲〈五月的人〉,在玛蓉剧吟唱加持下,感受那一声时代的叹息及无奈。
更多文章: 陈头头/《My Small Land》无家可归的幽灵少女 陈伟光/《五月雪》撬动电检的尺度 费比安/《走走停停》走出繁花,胡歌的松弛感 陈头头/《The Animal Kingdom》近未来的变形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