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沒看過《南巫》,儘管網絡上早有資源,但一直都期盼著能夠在大銀幕觀賞。作為導演第二部編導之作,《五月雪》依舊融入他擅長並深究的文史戲曲信仰等元素,構造出其獨特的南洋風格。電影比想像中易消化,劇情亦不難了解,惟太多需要解讀的隱喻,門檻並不低。
關於電影所謂的彩蛋分析,網絡文章不少,這裡就不多談,來聊點別的吧!
乍看,會誤以為張吉安是貪心的,為何要硬塞入娘惹文化?其實不然,峇峇孃惹是當時華巫裔結合的混血後裔,相愛並融合,藉此對比513事件的血流成河,用意明顯。至於因政治因素,華巫通婚需放棄信仰、皈依伊斯蘭,也不再視作峇峇孃惹,則是後話。
可惜,片中阿英嫁給馬來拿督的小姑子,在宣告離婚後,高呼“以後什麼都可以吃”一句被消音,而巴士上戴頭巾的華裔穆斯林均被馬賽克處理,據悉,其中一人還以潮州話通電話。阿英跟她們,既相似又存有差異,導演每個鏡頭幾乎都有含義,看似溫柔敘述,其實批判都藏在細節呈現的弦外之音,接收與否,就見仁見智。
例如手持鏡頭,阿英在住家外頭祭拜拿督公一幕,解讀不出其用意,難道是拿督公視角?反倒是義山一幕,能感受其急切卻又只能等待的心境。有趣的是,拿督公在現代收起了榴槤及短劍,化身成德士司機,除了在茶檔與尚未化妝的班主同場現身,還載著阿英去義山。
戲劇與真實之間
電影以戲曲的折,分為第一折“竇娥”與第二折 “阿英”,即上下半場,過去與現在。前半段拍得極好,透過小阿英染黑的短袖、路上游行隊伍的勝利喊話、巴士上馬來婦女不願下車的話語等,交織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和諧感,513事件爆發經過雖無任何血腥場面,僅靠著環境聲,便足以教人心驚膽戰,是聰明又剋制的處理手法。
不得不提,戲班班主於大華戲院天台上一段《竇娥冤》的唱戲,不僅詞意契合場景,眼前一片染紅畫面,以及點點火花,對照原故事中的六月飛霜,完全貼合。而蔡寶珠看向遠處瞬間神情轉折,聲情並茂地詮釋出絕望,攝人心魄!配上那一陣陣叫囂、心寒的背景聲響,難以忘懷。
比起前半的群像戲,後半段敘事只集中在阿英身上,加上前面內容飽滿,以致於後面產生了銜接不上的割裂感,少了阿英在成長階段至成年數十年經歷,觀眾無法跟這角色產生情感連結,導致最後忍不住大哭時,雖然理解那份心情,卻達不到共情。
年月看似過渡了傷痛,但其實被消失與活著的人,都困在其中,丈夫往裝睡的阿英身上倒冥紙,宛如真死去一樣。而她在兒時便已失語,馬來校園裡遭同學霸凌、被父親嫌棄的女性身分,對應無法還原的事件真相,以及社會地位,無語問蒼天,唯有觀音菩薩悲憫,拿督公庇佑,聊以慰藉。萬芳很入戲,沒有激烈動作表情,卻把阿英的堅強、與人之間的距離感,還有小心翼翼,都表現了出來,反而是義山那段大馬rojak式臺詞,稍嫌多了點。
回望歷史傷痛的遺憾
另外,陳俐杏也讓人留下印象,在有限篇幅下,演活了阿英母親在父權社會下女性的隱忍及溫柔以待,今年從《雨城》到本片,看得出她在表演上的從容和進步。
電影節奏有點緩慢,加上不少長鏡頭,這不是一般常見的商業片類型,因此在入場前,請先做好心理建設。雖然前後兩段感覺切割,但無損電影可看性,可能因消音和一些畫面的缺失,導致部分觀感不連貫,但片子本身拍得誠摯動人。
綜觀全片,張吉安的編劇能力極佳,導功則有待精進,感謝他的勇敢,為大馬電影留下了這麼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即使不完整,至少電檢局願意讓步,而我們終於可以在自家國度,看那一段被噤聲的民族憾事,就已經是一種進步。
劇終後,別趕著離開,傾聽萬芳演繹、導演作詞的主題曲〈五月的人〉,在瑪蓉劇吟唱加持下,感受那一聲時代的嘆息及無奈。
更多文章: 陳頭頭/《My Small Land》無家可歸的幽靈少女 陳偉光/《五月雪》撬動電檢的尺度 費比安/《走走停停》走出繁花,胡歌的鬆弛感 陳頭頭/《The Animal Kingdom》近未來的變形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