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解凍,讓全民冷靜思考,回顧過去,珍惜現在,總有一天,禁忌不再是禁忌。
最近,看了電影《五月雪》和本地馬來電視劇《Khunsa》。前者關於513,後者講述雙性人,都屬於高度敏感課題。
ADVERTISEMENT
先說《Khunsa》,這應該是大馬,甚至可能是亞洲首部開宗明義,以雙性人為主題的電視劇。
《Khunsa》是阿拉伯語,即為雙性人。主角妮莎出生時,身上有雙性器官,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執意要她當男生,帶她做了非法手術,並在妮莎長大後,送她去男生宿舍,開啟了她苦難的前半生。
這樣的主題,不但可以在齋戒月播放,還在馬來社會深獲好評。過後更配上中文字幕,在中文臺播出。如今計劃開拍第二季。
本文不是影評,也不是劇評,但就劇而言,《Khunsa》是好看的,劇情峰迴路轉,跌宕起伏,角色鮮明,演員出色。
而且,為了避免劇情太沉重,編劇適當的加入一些喜劇元素。畢竟,先留住觀眾,才能讓更多人進一步瞭解雙性人的內心世界。
據說,為了讓此劇過關,患有ADHD的導演,做了很多資料研究,也屢屢往JAKIM(大馬伊斯蘭發展局)跑動。因此,劇中免不了會有一些涉及宗教的情節。
好比,妮莎自覺不受上蒼眷顧,從不禮拜,甚至覺得清真寺禱告聲音擾民。但她的華裔屋友李美音卻對伊斯蘭深感興趣。當宗教司對美音說,有人投訴禱告聲太大聲時,她怯怯的問:是華人嗎?宗教司回答說,你這樣想,就太種族主義了。
此外,本劇也自宗教司口中,從伊斯蘭角度正面探討雙性人換性課題。
不過,雙性人題材除了需要JAKIM點頭,亦必須通過電視臺這一關,當中過程,《Khunsa》以劇中劇的方式呈現。
故事一開始,自稱是妮莎“外甥”的男孩去找著名編劇,要講述阿姨傳奇的一生。
當編劇向電視臺高層提呈綱要時,高層們的反應都是:LGBT題材如何可以播出,並在會議上吵翻天,與編劇激烈辯論關於LGBT與雙性人的定義。
最終,電視臺被妮莎的故事打動,一切水到渠成時,卻傳來壞消息:由於大選要到了,《Khunsa》不準開拍,以免被有心人挑起民眾情緒……
虛實結合的敘述,表達出了《Khunsa》如今可在電視臺播出,當中曲折,不言而喻。
比起雙性人,513在大馬更是高度禁忌。
513這字眼,從沒出現在歷史課本上,但每逢大選之夜,經歷過這場苦難的上一輩,總會囤糧,關好門窗,告誡小輩別出門,因為“大選會亂”。
一位長輩曾告訴我,513事件發生時,她先生病逝,由於戒嚴,無法出殯,孤兒寡母,守住棺木,欲哭無淚。這永生難忘的烙印,讓她得出結論:大選不能投反對黨,不然會亂。
如今,老人家已失智。記得往事的,又少了一人。
對於513,小時候能接觸的史料,唯有國父東姑阿都拉曼所著的《五一三前後》中文譯本,以及1969年全國行動理事會報告書《五一三悲劇》中文版本。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正是當時行動理事會的主席。
泛黃的書本,記載著當年當權者對513的看法。而柯嘉遜博士所著的《513解密文件》出版後,又對事件提出了新看法。
惟再詳細的解密,始終不及當事人的現身說法。《五月雪》算是彌補了某片空白。
《五月雪》中的諸多暗喻,其實立意明確。我觀看的那場次,有不少年輕觀眾,他們沒有半途離席。但也有人過後表示,不解為何消音。
表面上,電影結構不完整了,但被消音及黑幕的部分,給予觀眾更大的想像空間。導演張吉安的“妥協”,如果能讓更多年輕人關注這段歷史,也算是值了。
歷史向來是多面性的,逝者已矣,歷史的真相,就留待學者們繼續發掘,而活著的人,有權利知道更多事實。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五月雪》和《Khunsa》能夠觸碰禁忌,與觀眾會面,顯示大馬在邁向開放方面,踏出了一小步。
而若然《Khunsa》已嘗試走向華人觀眾,《富都青年》之前也吸引了不少馬來人觀看,《五月雪》何嘗不能向馬來觀眾招手,讓他們也一起重溫歷史,畢竟那場悲劇,受傷害的不止單一族群。
讓歷史解凍,讓全民冷靜思考,回顧過去,珍惜現在,總有一天,禁忌不再是禁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