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又要到來,這場全球矚目的體育盛會將在7月26日拉開帷幕,那些已經獲得奧運門票的健兒想必正積極備戰,翹首以盼在賽場上大顯身手,期待能憑藉奮鬥多年的汗水,讓輝煌條紋在賽場裡飄揚,國歌的音符在場館裡迴盪。
這一朵朵在國際舞臺盛放的花朵,是從哪裡開始生根發芽?又是從哪裡走向國家隊?
ADVERTISEMENT
每每提及在賽場上綻放光芒的國家隊,我們也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家訓練機制,但是天才從來不是橫空出世,站在國際賽場之前,也曾經是小小幼苗,被細心呵護才得以長成,繼而被國家隊吸收,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臺。
在我國充當育苗搖籃角色,且數量最為龐大,觸目可及的就是我們的小學。
放學後的吉隆坡南益國民型華文小學熙熙攘攘,排隊有序離校的學生有之,但更多的是留校等待參與課外活動的孩子。
打籃球、扯鈴、羽球,還有韻律操,讓學校洋溢著滿滿的活力和生氣。
該校家協主席周莩強透露,如今家長非常重視課外活動,也將其列為擇校的標準,據他所知,大約20%至30%家長是衝著韻律操而來的,對於該校的韻律操水平信心之高,可想而知。
走進禮堂就看見穿著韻律操服的小女孩,正齊心協力地把訓練需用到的地毯搬到舞臺前的空地,再細細地鋪開。
準備妥當後,在教練指導下開始熱身、學習動作,而總教練馬月真則站在場邊,一遍遍糾正3名校隊選手張心怡、蔡梓萱、蔡佳恩的動作,場地另一側的小女孩頻頻朝她們投以豔羨的目光,也許希望這將會是未來的自己。
旋轉、跳躍、拋接,五彩繽紛的綵帶彷彿注入了生命,配合著小女孩修長的身姿,優美地舞動著。
“她們接下來還有比賽。”馬月真說。
曾於2022年伯明翰共運會摘下雙金,並且擊敗潘德莉拉等一眾強敵,當選全國最佳女子運動員的韻律操選手吳祖兒,也曾是這其中的一分子。
挑選好苗子的標準
上世紀80年代,馬月真是我國第一批韻律操運動員,10歲那年從小漁村來到吉隆坡上學,被老師選中參與訓練,從此跟韻律操結下不解之緣。
她從18歲開始擔任助教,2001年受陳愛莉校長邀請開發南益韻律操,從才藝班挖掘可造之才,進一步培訓、參賽,也是國際賽事的裁判。
她分享道,從形態學(morphology)來看,韻律操好苗子身材比例均勻,基本標準是上半身短、下半身長、頭型不能太大、腿型直不直、踮起腳尖的高度等等,但這也並非絕對。
“因為小朋友的身體還會繼續長的。”
過了身體這一關以後,會展開一連串的測試,包括身體的柔軟度,劈腿是否能成一條直線。
“比如說有些小朋友不能夠把劈腿做得很好,不能劈成直線。但腿的肌肉可以支撐到她成為一條直線,而不是往下倒。所以我們說腿型是重要的一環。”
在這一環節就能看出來是否能繼續更進一步發展。
由於韻律操會使用許多器械,配合拋、接完成表演,因此教練會通過幾個層次的測試,來考驗她們的反應能力。
像是拋球給她們,或者叫她們把球拋到空中,拍個手掌或轉一圈再接球諸如此類的動作。
大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新一代孩子是在電子產品環繞下長大的,掌握科技產品和各類軟件的速度雖然很快,但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跡象。
在為孩子測試身體機能和反應時,馬月真發現孩子在拋、接等反應能力比較弱,從前的孩子無師自通或迅速上手的跳繩,如今也需要一段時間教導才能學會,部分孩子的脊椎亦有S字形的狀況。
“大家都會玩手機,所以他們身體的互動會比較弱一些。基本上我們會在這個方面去看這是先天性?還是說可能在後天的訓練之下,她還是有機會可以再進一步?”
另外,儘管疫情期間她們在家上網課,但負面影響在恢復正常訓練時卻顯現出來。
“真正的比賽場地是13米x13米,她們習慣在家裡練習,回來後就真的只會在原地動而已。”
所以她認為,如果孩子沒有運動或沒有喜愛的競技活動,對他們身體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
4歲——韻律操訓練的黃金年齡
“年齡”是韻律操最為重要的因素,啟蒙的黃金年齡是4歲至5歲之間,在短短一年訓練裡,若顯露出天賦,6歲就開始進入正確的比賽相關訓練。
“6歲就會有發光的機會。”
假設錯過黃金年齡,從7歲至8歲才接觸韻律操,那隻得縮短前期的啟蒙階段,將1年的適應期縮短至3個月到6個月。
“因為時間對她們來說太重要,而且韻律操比賽的難度會隨著年齡而增加。比起一般的小朋友,如果孩子提前開始訓練,對這些動作的反應會比較快,得分也比較高。”
雖說受訓的年齡越早越好,但如果處理情緒不當,讓孩子持續訓練,缺乏童年的歡樂,可能會造成倦怠(Burn Out)。
“在這段黃金時間一定要好好處理,我們才能將這顆幼苗慢慢帶大。”
在這行已經28年的她笑說,現在的小朋友與過去的孩子不同,從前的孩子可以接受教練嚴厲的語氣,直接執行教練的指令,如今的孩子則需要與她們建立情感連接,要讓她們知道尊重和遵循教練的指示。
“以前的小朋友不會問為什麼,現在需要讓她們明白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一旦她們明白了,願意配合,進展就會快很多。”
有時候看見學員情緒不佳,還會去了解她們的情緒,可謂身兼數職,亦師亦友亦母。
她介紹,以興趣為主的學員一週上課一次,每次1小時30分;進入到賽前訓練階段時,訓練頻率為一週3天,每天2小時左右。之後進階到正式比賽形式的團體訓練,頻率增至一週5天至6天,訓練時長為3小時至6小時不等,視當日有無上課而定。
看似艱苦又漫長的訓練,但孩子的韌性卻比我們想像的要強上許多。
“小朋友都能習慣,沒有訓練反而覺得渾身不自在。之前帶她們出國比賽,回來後讓她們休息,就有孩子託媽媽問能不能回來訓練?”
中學──前進國家隊,或中途離場的關鍵時刻
只是,這些熱愛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動搖,可能因為興趣逐漸淡去,想嘗試其他領域的運動,又或者想要專注學業應付考試,就會選擇中途離場。
“上中學是她們的過渡期,蠻多小朋友從小學開始訓練,大概有6年就到了一個倦怠期,想嘗試別的東西了。
“但是,我並不鼓勵孩子在這個階段就放掉,因為從小學上中學其實是一個關卡。”
還有一些是依然熱愛,可是無法適應正處於成長的身體,導致挫敗感與日俱增。
“到去中學的時候,其實她的動作、訓練方式還有身體的變化也不一樣了。比如接近十二三歲時,會來月經、胸部發育,盆骨會變大,腰開始會比較硬,可以通過肌肉、按摩治療舒緩,這些是過渡期。”
她感嘆,有些條件不錯的學員正經歷這段過渡期,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如以往,甚至不如後輩,於是漸生放棄的念頭。
“所以很多在14或15歲時會選擇中斷,但真正到國家隊的話也是在中學年齡,也就是說中學才是她們真正綻放的時候。”
“如果這些小朋友能夠堅持下去的話,才能夠真正為國家提供更多的支柱。”
(原稿上傳於08/01/2024)
相關報道: 【前進奧運●國手搖籃/02】陳重名羽球學院|為國家尋找第二個李宗偉,栽培新血壯大羽壇 【前進奧運●國手搖籃/03】梁𧁋儀跳水學院|跳水無人接班,招新血培訓破解人才荒 延伸閱讀: 【大馬女籃/01】翁薪雲/因籃球而戰──傾注熱誠培養籃球基層 【大馬女籃/02】特蕾西/敢敢灌籃!──新戰術新打法,強化女將攻防力 【大馬女籃/03】葉佛儀/肩負重擔無所畏懼,期許球隊能走向世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