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我從撿來的二手書裡認識了新的作家和作品,拓展了自己的閱讀版圖,也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啊。
三層樓的Arnold Busck百年書店。
ADVERTISEMENT
幾個星期前,我在網上看到Arnold Busck書店舉辦一個“留宿書店”的活動宣傳,有點被吸引,於是點擊進去仔細讀了簡章:參加者在入夜後進入書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原址,整個晚上的活動包括作家分享、朗讀,書友交流,夜間購書並享有特別折扣。書店將在午夜12點關燈,參加者就在書店打地鋪睡覺,隔天起來漫步到附近一家酒店吃早餐。
這個活動,確實吸引了書蟲如我,因為覺得“在書店過一個晚上”聽起來甚是浪漫,尤其我很喜歡Arnold Busck書店位於哥本哈根的那一棟古建築的風情。我想像著夜裡在書店安靜讀書,然後熄燈後被書包圍,不知道會是如何的一種體驗。然而一想到要和陌生人交流,讓社恐如我非常不自在,加上自己對丹麥當代作家的作品認識也很淺,便打消了念頭,保留一點無法在這家已經屹立124年的書店過夜的遺憾。
到Arnold Busck找英文書
Arnold Busck這家3層樓的書店,是我剛來丹麥時第一家逛的書店。這間書店在1896年由Arnold Busck創辦,全盛時期曾在丹麥全國各地有29家分行,可惜敵不過時代的命運,因疫情持續多年導致營業額下滑,最終在2020年正式宣佈破產,旗下14間分行由大型連鎖書店兼文具店“書&點子”(Bog & Ide)收購,而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的這家總行,則由丹麥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政治出版社(JP / Politikens Forlag)接管,保留了書店原名,讓這家從1901年就存在於哥本哈根鬧市街頭的書店得以在原址持續服務讀者;後來更和咖啡館合作,把店內一個角落租給咖啡館,讓買書的人逛書店時也有個可以歇腳的所在。
以前常去逛這家書店,因為它提供較其他書店來說比較豐富的英文書籍。儘管後來覺得自己丹麥文水平逐漸提升,閱讀和口語都不算太差,然而日常都在使用丹麥語,在休閒閱讀時,我總是有意無意避開這一語言,除非偶爾有吸引我的作品出現,才會主動找來丹麥作品閱讀;因此逛書店時,我更傾向於去逛那些有提供英文書籍的書店。
近幾年來,我逛書店的次數確實大大減少了,僅僅因為年紀大了變得有些不太愛出門,而漸漸傾向於網上購物。網上常逛的兩家書店,saxo.dk和tales.dk,都是丹麥相當受歡迎的網上書店,丹英兩種語文供書量都相當大,而且都有提供會員制,可以讓會員們無限量閱讀書庫裡的電子書。我雖沒加入會員,但是也在這兩家網上書店當了好幾年的忠實顧客。
另外,丹麥各個圖書館藏書也很豐富,可以在網上預訂,然後到選定的區域圖書館取書;圖書館也有提供電子書的借閱,確實減少了購買實體書的需求。丹麥人的閱讀習慣其實相當不錯,身邊好些朋友都有加入閱讀串流的服務,尤其有聲書的串流服務,更是適合喜歡在跑步或通勤時聽書的需求。
電子書與有聲書的發展,確實有影響實體書店的存在。根據丹麥基督日報的一篇報導指出,丹麥在1965年最高峰期全國共有665家書店,2019年則減少至319家,其中連鎖店“書&點子”就佔據了90家。
在中古書店,淘到絕版好書
在丹麥住了二十幾年,每年回家能買回來的中文書籍畢竟有限,雖然也開始了買中文電子書的習慣,但還是不得不拓展自己的閱讀地圖。這些年來大量閱讀歐美文學,首選還是英文作品,偶爾會被一些丹麥文作品吸引而閱讀,然而因為丹麥課稅相當高,因此當地的出版品都不便宜,除非遇見自己想收藏的特定作家的作品,否則想要閱讀丹麥文作品時,我一般會選擇到圖書館借閱。
雖然實體書的買書量近年來下降不少,但是偶爾進城,我還是喜歡去逛逛書店的。逛書店有種讓人安靜的感覺,尤其一些小書店。哥本哈根有好幾家間咖啡書館,我家附近就有一家由一間小型出版社開的咖啡書館,小小的咖啡館,賣的都是出版社自己的出版品,我喜歡去那裡小坐,翻閱一些比較小眾的作品。
我偶爾也喜歡逛中古書店,裡邊賣的都是二手書,有時會發現一些舊版或絕版好書。丹麥很多中古書店會定期做書展活動,比如在兩個月內,每一週以更便宜的價錢售賣店內所有書籍;你當然可以等到活動最後最便宜的時候才買,但是卻有可能書已被買走了。中古書店裡總是有一種地下室潮溼的味道,其實都是古書經年累月留下來的時間的氣息。
另一家常逛的書店,則是政治出版社自己旗下的書店,就在哥本哈根市政廳廣場旁。那裡的英文書籍量也不錯,選擇比較多;該書店也有附設咖啡館,可以悠閒地喝咖啡選書。以前在家鄉逛書店,總是會主動去尋找熟悉的作家的作品,如今逛書店,則是沒有特定目的的選書。我經常被一本書的書名或封面吸引,拿起來看封底介紹,如果覺得有興趣,就會把書買下,至於作者是誰,反而不一定那麼重要了。
儘管丹麥的書店數目在近十年來有下降的狀況,然而丹麥出版業還是相當蓬勃的。丹麥目前約有三百多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如果把個人出版也算進去的話,數目應該不止這些。不是沒有想過認真投入丹麥作品的閱讀,可惜日常生活忙碌,閱讀的時間都是拼湊而來的,無論在時間或精神上,都沒有太多的餘額拓展我的閱讀版圖。
目前的閱讀習慣,語言上還是以中英文為主,偶爾閱讀一些丹麥作品,或者好玩嘗試以略懂的其他語言閱讀,純粹都是自娛。我確實希望有一天,或者能夠更進一步認識丹麥當代的作家。偶爾經過書店,會看到書店正在舉辦各種新書發表會,我從來沒有參加過。我其實有點想念年少時經常參加此類藝文活動的體驗,然而如果對於作家認識不足,出席了也是無意義的啊。
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近十多年來,每年都會舉辦文學節(Louisiana Literature Festival),我從未參加,去年因為邀請了村上春樹,我追隨著擁擠的人群排隊去聽他現場的訪問。
在這樣的文學活動裡,看到人山人海的狀況,終於明白出版和書店始終還是能在丹麥存活的原因。閱讀的人還是不少啊,這樣想來居然有那麼一點點的感動。我想起上班途中,路邊那一個據說是由某個藝術家親手設計的木製書櫃。那是一個交換二手書的中介站。我每天經過,都會看看裡面有什麼書,並且經常被書的數量和種類感動,原來,閱讀的人還不少啊。
我從街邊的這書櫃裡帶走了一些,也放置了一些自己不要的書。有時看到自己送出去的書被帶走,就會想像究竟什麼人跟我有著相同的閱讀品味。而被我帶走的書當中,也有我不認識的作家,藉著這個管道,讓本來私密的閱讀習慣,變成和陌生人之間有了無聲的交流。不知不覺中,我從撿來的二手書裡認識了新的作家和作品,拓展了自己的閱讀版圖,也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啊。
今年文學節的作家名單剛剛出爐,在被邀請的眾多作家當中,我只看見兩個熟悉的名字,但是決定還是會再次出席。我想慢慢找找回年少時候那一點情懷,走出書頁中聽聽作家親口說他們的故事。
相關文章: 【童話以外】多元化的日常,有種力量/吳岫穎 人類究竟是為了什麼而說話啊/吳岫穎(寄自丹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