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輩經常以福建話簡略檳城民間信仰概況:“香港出名歌星,臺灣出名明星,檳城出名‘紅公間’(福建話直譯,即“神廟”)”。
ADVERTISEMENT
“地誌書寫”是理解馬華文學版圖的重要術語。走出馬華文學課堂後,我開始關注檳島文學創作,杜忠全與林春美的檳島書寫讓我看見家鄉的舊模樣;陳志鴻散文集《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2024)進一步敘述島嶼人家生活。
我曾在課堂閱讀陳志鴻的短篇小說〈腿〉,近期才從簡介得知,生於1976年的他曾出版散文集《大叔旅韓記》(2023);短篇小說集《腿》(2006)、《幸福樓》(2015),甚至擔任Astro電視劇《家緣》(2012)編劇。
◢跟年少的作者走進故鄉
根據散文集的主標題,作者創作的意圖是想借助自己的童年經歷還原一座城市的變遷。誠如作者在後記提及,本書的關鍵詞是“家族·童年·喬治市”,可見成長記憶是作者的主要描寫對象;文學地理版圖則是其次。閱讀過程,我經常跟隨年少的作者進出祖屋、咖啡店、喬治市的大小街道(作者附上英文地名),及其所謂的“市郊”(現西南區),讓我忘記他本身已是一名旅韓大叔。
作者時而抽離少兒視角,披上父親的角色。回憶童年遺憾,中年的他總是猝不及防現身,提醒自己不願讓女兒重複當年的憾事。觸動我至深的是描寫“燕窩事件”的〈飛士霸後座的童年〉,不禁令讀者感慨,昔日孩童長成替女兒著想的父親。此外,作者在〈活在大限將至的德順律〉將自己的成長環境比喻為“網”,身在其中的他猶如兒時在吊網熟睡的自己。他與數名祖母與親戚共11人居住於戰前老屋。他的筆觸一方面揭露家族的羞事,一方面充斥大家庭生活的幸福。
◢檳城出名“紅公間”
除了記憶,全書的亮點在於地理空間與文化空間。個人認為飲食與地理結合的〈一日五餐的市民〉最為突出。根據描寫,作者的一日五餐以麵食佔據多數,使我想起近期脫口秀演員的橋段——“檳城人不吃飯的是嗎?”作者的書寫或許間接回應了她的疑惑。另外,散文集展演了地方民俗情景與傳統習俗。家中長輩經常以福建話簡略檳城民間信仰概況:“香港出名歌星,臺灣出名明星,檳城出名‘紅公間’(福建話直譯,即“神廟”)”。散文集描繪的拜祭、神誕與節慶儀式表露了作者對地方文化的關注。讀了過半的散文集,我發現文章的敘事背景日愈更迭,伴隨戲曲、布袋戲、電影、電視劇的過場,陳同同、麗的呼聲與卡帶終將謝幕。媒體文化的介入,說明作者這代人總算長大了。
體驗了地方的熱鬧與心酸,長大的作者終究離開這座城。成長必然伴隨離別,他總是匆匆獲知故人的逝去,奠定散文集的感傷基調。我經常覺得,六七十年代的人與土地的聯繫較我這代緊密許多。我和作者同個生肖,但兩輪差距導致我倆對腳下土地產生截然不同的詮釋,這本散文集則為作者的成長、記憶與時代留下美麗的倩影。
相關文章: 逛廟會/金睿瑜(峇六拜) 【我的地圖】故居畫像/金睿瑜(峇六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