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发布: 11:00am 31/07/2024

文学

新教育

华文教科书

中学课本

文学教育

选文

文学

新教育

华文教科书

中学课本

文学教育

选文

林国安/文学作品走进课本之教育意义

文:林国安(新纪元中华研究博士、退休教育研究员)

编按:你是否有想过,中学时我们读的每篇课文是依据怎样的标准收入课本?作品在走进课本之后,又怎样了呢?它在教育上起了什么意义和作用?

ADVERTISEMENT

文:林国安(新纪元中华研究博士、退休教育研究员)

今年6月27和28日,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第1届“中学老师的文学课堂:华文老师文学教学研讨会和演绎观摩会”。这是我国华社民办高校关注政府国民中学华文教学,并为华文老师提供教学资源,助力华文文学教育发展的创举。

主办方邀请中文系讲师做主题演讲和专题报告,马华作家讲述课文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历程,一线教师演绎分析与说课观摩文学课文。这些核心内容似乎聚焦文学教育教学的概念,或仅从文学的视角诠释分析文学课文内容;缺欠从课程教材的理念出发,深一层探讨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考察文学作品编选教科书的标准与原因,明确文学作品走进课本之后的定位、价值、意义,及其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本质性的议题。

华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不会对教科书具体课文编目做出规定,仅是提出编写原则之类的建议,因此就需要“”(编选课文)。文学作品是中学选文的主要来源,类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新马华文文学、西方文学中译作品等。

文学选文百里挑一

文学作品编选中学华文教科书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律。中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首须措意者,所选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有助益”;又说:“所选范文,以期适应教学”。

综合概括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就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具体说来,中学华文教科书选文要求:思想内容健康,有利于学生思想熏陶,培养高尚品格,形塑理想人格;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足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文章篇幅、难易适度,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发展与接受程度,适合教学要求,以达成某种教育目标。

根据笔者主持中学华文教科书编审经验,除了经典文学名篇传统课文,依据“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标准编选新马华文文学作品为课文,可谓“百里挑一”,符合标准的不可多得。我国中学华文教科书的新马华文文学课文,早期主要来源于方修先生主编战前与战后新马华文文学作品选,近年则源于马华文学作品选集和作家个人作品集或报刊文艺版刊载作品。这些作品的写作原不是编选课文之用,个别还存在语言文字应用的失误,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要求,需要做出改动,俾作为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的典范,为学生学习华文起到良好示范作用。这是华文教科书编纂工作一项颇具难度的任务,须要十分审慎。

文学作品走进课本之后

上述华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回答了“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入教科书编者的慧眼?”的问题,而文学作品走进课本之后,又怎样了呢?

概括而言,文学作品编选华文教科书,成为“课文”,其在课本中的定位、价值、意义是独特的,超越“文学”范畴;对象关系是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而不是一般读者。

说到文学课文的价值意义超越“文学”范畴,是因为它更具“教育”意涵。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养教育”,华文学科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理念。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包含四大领域:语言学习与运用;思维品质与提升;生活善美与陶养;文化传承与互鉴。文学课文对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1. 语言学习与运用:
文学课文提供丰富生动的语言材料,有利学生语言积累和形成良好的语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具有典范性,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语言运用规律,形成规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 思维品质与提升:
通过对文学课文生活、语言、文学形象的感知、概括、分析与评价,获得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 生活善美与陶养:
通过文学教育和审美体验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康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培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感悟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导向求真、崇善、尚美的生活品质;陶养道德品行,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理想人格。

4. 文化传承与互鉴:
文学课文内蕴文化多样性,对坚持文化自信、民族身分认同,承传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学习各民族与东西方文化精粹,拓展跨文化教育,增进国际理解、文明互鉴,具有很大优势。

另一方面,文学课文的编制与教学使用,形成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与其之间的独特关系和“对话”机制。首先,教科书编者充分理解与把握华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意义和教材编写建议,规划教科书单元结构与单元主题,编选课文,对文学选文进行必要加工(包括长篇节选、订正语病和字词失误等);依据单元主题教学目标为各单元配置选文(这也是为选文在教科书中找准定位以发挥教育作用);编写“助教系统”和“练习系统”,对文学课文的文本分析、教学提示和练习题设计,注意突破文学赏析的框框,关联阅读认知历程,聚焦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或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教师备课,与文学课文深度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视野,但教师的心得体会跟学生自然有所差异,“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是要以“学情”为依据,生成以“学”为中心的预设教学方案。华文教师也须紧记,基础教育阶段文学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局限于文学赏析,而重在关联与课文教学主题相应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落实。

还有,学生阅读文学课文,与文本亲切对话,展现阅读自主性和个性化行为特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文本视界产生同化或顺应,引发想像、联想、探究、评价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并建构文本意义,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是学生经历“信息定位、整合理解、感悟体验、评价反思”,“潜心会文”的读书认知过程。

思考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既然文学作品走进课本之后,其定位、价值、意义起了“质”的变化,就有必要重新思考基础教育阶段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由于华文学科教育功能的多样性,既要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理解与运用能力,又要担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习中华文学和承传民族文化的任务,长期以来让华文教师难以适从,主次目标拿捏不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诸如“重道轻文”(把华文课当公民知识、道德伦理课来上),“重文轻语”(把华文课当作文学课,注重课文的思想和艺术分析),“重读写轻听说”(语文能力训练未能均衡兼顾)等教学偏向。

近半世纪以来基础教育华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即在于纠正上述教学偏向。近年,中国语文教育学者关联古代传统文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理念,作为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础理论。

基于这个基础理论,结合华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功能,我们可以规划基础教育华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培养)和“基本任务”(文化文学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处理好“核心任务”与“基本任务”的相互结合,明确文学教育、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独立于语文教育之外;它们的教育功能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由此,协调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寻求“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的相互融合。

更多【: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1】槟城锺灵独中毕业生王智政/见识物理的巨大力量,获美国MIT录取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2】北海锺灵毕业生黄哲炎/从参与奥数赛到考获美国MIT ,每一步皆由热爱筑成 
化学师在学术与业界的科研创新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