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发布: 11:00am 31/07/2024

文学

新教育

华文教科书

中学课本

文学教育

选文

文学

新教育

华文教科书

中学课本

文学教育

选文

林國安/文學作品走進課本之教育意義

文:林国安(新纪元中华研究博士、退休教育研究员)

編按:你是否有想過,中學時我們讀的每篇課文是依據怎樣的標準收入課本?文學作品在走進課本之後,又怎樣了呢?它在教育上起了什麼意義和作用?

ADVERTISEMENT

文:林國安(新紀元中華研究博士、退休教育研究員)

今年6月27和28日,新紀元大學學院主辦第1屆“中學老師的文學課堂:華文老師文學教學研討會和演繹觀摩會”。這是我國華社民辦高校關注政府國民中學華文教學,併為華文老師提供教學資源,助力華文文學教育發展的創舉。

主辦方邀請中文系講師做主題演講和專題報告,馬華作家講述課文作品的寫作背景與歷程,一線教師演繹分析與說課觀摩文學課文。這些核心內容似乎聚焦文學教育教學的概念,或僅從文學的視角詮釋分析文學課文內容;缺欠從課程教材的理念出發,深一層探討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關係,考察文學作品編選教科書的標準與原因,明確文學作品走進課本之後的定位、價值、意義,及其與教師和學生的關係等本質性的議題。

華文學科課程標準一般不會對教科書具體課文編目做出規定,僅是提出編寫原則之類的建議,因此就需要“選文”(編選課文)。文學作品是中學華文教科書選文的主要來源,類型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華文文學、新馬華文文學、西方文學中譯作品等。

文學選文百裡挑一

文學作品編選中學華文教科書有一定的標準和規律。中國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認為,“我們首須措意者,所選語文教材,務求其文質兼美,堪為模式,於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之增長有助益”;又說:“所選範文,以期適應教學”。

綜合概括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教科書的選文標準,就是“文質兼美,適合教學”。具體說來,中學華文教科書選文要求:思想內容健康,有利於學生思想薰陶,培養高尚品格,形塑理想人格;語言文字合乎規範,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等方面具有典範性,足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文章篇幅、難易適度,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發展與接受程度,適合教學要求,以達成某種教育目標。

根據筆者主持中學華文教科書編審經驗,除了經典文學名篇傳統課文,依據“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標準編選新馬華文文學作品為課文,可謂“百裡挑一”,符合標準的不可多得。我國中學華文教科書的新馬華文文學課文,早期主要來源於方修先生主編戰前與戰後新馬華文文學作品選,近年則源於馬華文學作品選集和作家個人作品集或報刊文藝版刊載作品。這些作品的寫作原不是編選課文之用,個別還存在語言文字應用的失誤,不符合語言文字規範要求,需要做出改動,俾作為語言理解和語言運用的典範,為學生學習華文起到良好示範作用。這是華文教科書編纂工作一項頗具難度的任務,須要十分審慎。

文學作品走進課本之後

上述華文教科書的選文標準,回答了“什麼樣的文學作品能入教科書編者的慧眼?”的問題,而文學作品走進課本之後,又怎樣了呢?

概括而言,文學作品編選華文教科書,成為“課文”,其在課本中的定位、價值、意義是獨特的,超越“文學”範疇;對象關係是教科書編者、教師、學生,而不是一般讀者。

說到文學課文的價值意義超越“文學”範疇,是因為它更具“教育”意涵。當前基礎教育推進“素養教育”,華文學科課程教學要以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核心理念。語文核心素養的要素包含四大領域:語言學習與運用;思維品質與提升;生活善美與陶養;文化傳承與互鑑。文學課文對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

1. 語言學習與運用:
文學課文提供豐富生動的語言材料,有利學生語言積累和形成良好的語感;用詞、造句、佈局、謀篇等具有典範性,利於學生學習掌握語言運用規律,形成規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2. 思維品質與提升:
通過對文學課文生活、語言、文學形象的感知、概括、分析與評價,獲得形象思維、創造思維的形成與發展。

3. 生活善美與陶養:
通過文學教育和審美體驗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健康審美情趣和鑑賞品位;培養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感悟自然之美與生活之美,導向求真、崇善、尚美的生活品質;陶養道德品行,樹立正確價值觀,塑造理想人格。

4. 文化傳承與互鑑:
文學課文內蘊文化多樣性,對堅持文化自信、民族身分認同,承傳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學習各民族與東西方文化精粹,拓展跨文化教育,增進國際理解、文明互鑑,具有很大優勢。

另一方面,文學課文的編制與教學使用,形成教科書編者、教師、學生與其之間的獨特關係和“對話”機制。首先,教科書編者充分理解與把握華文學科課程標準的內容意義和教材編寫建議,規劃教科書單元結構與單元主題,編選課文,對文學選文進行必要加工(包括長篇節選、訂正語病和字詞失誤等);依據單元主題教學目標為各單元配置選文(這也是為選文在教科書中找準定位以發揮教育作用);編寫“助教系統”和“練習系統”,對文學課文的文本分析、教學提示和練習題設計,注意突破文學賞析的框框,關聯閱讀認知歷程,聚焦單元主題教學目標或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重點和難點。

其次,教師備課,與文學課文深度對話,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視野,但教師的心得體會跟學生自然有所差異,“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而是要以“學情”為依據,生成以“學”為中心的預設教學方案。華文教師也須緊記,基礎教育階段文學課文的教學設計,不侷限於文學賞析,而重在關聯與課文教學主題相應的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落實。

還有,學生閱讀文學課文,與文本親切對話,展現閱讀自主性和個性化行為特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對文本視界產生同化或順應,引發想像、聯想、探究、評價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並建構文本意義,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這是學生經歷“信息定位、整合理解、感悟體驗、評價反思”,“潛心會文”的讀書認知過程。

思考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關係

既然文學作品走進課本之後,其定位、價值、意義起了“質”的變化,就有必要重新思考基礎教育階段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關係。

由於華文學科教育功能的多樣性,既要培養學生基本語文理解與運用能力,又要擔負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學習中華文學和承傳民族文化的任務,長期以來讓華文教師難以適從,主次目標拿捏不準,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諸如“重道輕文”(把華文課當公民知識、道德倫理課來上),“重文輕語”(把華文課當作文學課,注重課文的思想和藝術分析),“重讀寫輕聽說”(語文能力訓練未能均衡兼顧)等教學偏向。

近半世紀以來基礎教育華文課程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即在於糾正上述教學偏向。近年,中國語文教育學者關聯古代傳統文論“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理念,作為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基礎理論。

基於這個基礎理論,結合華文學科的特點和教育功能,我們可以規劃基礎教育華文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能力培養)和“基本任務”(文化文學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處理好“核心任務”與“基本任務”的相互結合,明確文學教育、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獨立於語文教育之外;它們的教育功能也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偏廢。由此,協調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關係,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尋求“語文之美”與“教育之責”的相互融合。

更多【:
【鍾靈畢業生綻放光芒 01】檳城鍾靈獨中畢業生王智政/見識物理的巨大力量,獲美國MIT錄取 
【鍾靈畢業生綻放光芒 02】北海鍾靈畢業生黃哲炎/從參與奧數賽到考獲美國MIT ,每一步皆由熱愛築成 
化學師在學術與業界的科研創新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