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日綜合電)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週三發佈通知,將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19個新職業和28個新工種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過半數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這是“網絡主播”首次被認定為“國家確定職業分類”。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6月發佈的《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網絡直播行業規模達209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1320億令吉),用戶達8.16億人,網絡主播帳號數量逾1.8億,其中90%帳號年收入低於5000元,僅0.5%年收入高於10萬元。
ADVERTISEMENT
根據當局發佈《關於發佈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信息的通知》,網絡主播的定義為:基於網絡,以直播、即時交流互動、上傳影音節目等形式發聲、出鏡,提供網絡表演、視聽資訊服務的人員。
新華社引述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稱,及時對新職業進行規範認證有利於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擴大求職者的職業發展路徑,新職業從業者可以享受相關政策待遇。
新華社指出,相關直播平臺要公開訂單分配、報酬、算法規則等。
網絡主播與經紀公司之間發生勞動糾紛的案例近年來屢見不鮮,據《錢江晚報》報道,經紀公司為了少交社保、主播為了逃避個人所得稅,雙方不簽訂僱傭合同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網民表示,網絡主播成為正式職業有助政府降低失業率數字,同時增加稅收。
與此同時,中央網信辦週三也發佈通知,為督促網絡直播平臺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網絡主播行為管理,推動網絡直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
專項行動圍繞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重點整治五類突出問題,包括:編造虛假場景人設,無底線帶貨營銷;以偽科普、偽知識的內容混淆視聽;傳播“軟色情”資訊;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權益;欺騙消費者,銷售假冒偽劣商品。
其中,針對欺騙消費者、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問題,重點整治炮製虛假粉絲量、瀏覽量、點贊量和交易量等數據,製造搶單爆款假象;過度渲染商品“功效”,誇大食品、保健用品功能,誤導坑害消費者;打著“特供”等旗號銷售仿冒假冒商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